今天回程騎車時,突然聽到「啵」的一聲,前輪瞬間爆胎;還好車子還算穩,沒有整個失控。因為這次沒帶任何工具,只能一路把前輪抬起來,徒步推了大概 6 公里才到家。這條 Maxxis High Road SL 已經騎了一千多公里了,期間也扛過三次 TPU 內胎被細碎玻璃刺破,但這次不曉得到底壓到什麼,直接炸出一個大洞,應該是救不回來了。其實我一直覺得 High Road SL 的胎體偏薄,輕量歸輕量,可是每次壓過碎石、砂礫時都會有種「不安」感,總是覺得它很脆弱、不太安心。下一條要換什麼胎,目前還在考慮中。
看樓主的照片, 這條外胎應該是上一代的 HighRoad SL, 屬於競賽等級的輕量化外胎。但凡牽扯輕量化或競賽等級, 都擺脫不了胎皮薄的宿命。以個人在車店當廉價打工仔的經驗, 看樓主胎皮破開的照片, 看起來是被碎石塊/玻璃塊/路邊緣切面 給直接切破掉了, 切到連編織層的部分纖維也被割破了, 進而連內胎也跟著破了。 這種切破胎皮的爆法, 相信胎皮再厚一些,也很難保的的了內外胎都不破。 只能說是運氣剛好不到位了吧。猜測, 這類切胎皮的爆法, 像 馬牌 GP5000, 米其林 Power Cup/Pro, 倍耐力 P Zero Race,固特異 VictorR ..... 這類輕量競賽等級的胎, 應該沒一條能保的住的!雖然 瑪吉斯有推了,New HighRoad SL 的外胎, 橡膠配方有改, 碰到這類狀況, 或許結果可能會好一些。 但估計也很難內外胎都保的住。我個人目前用法, 給樓主一個參考:外胎: New HighRoad SL =》 純粹是在輕量化的外胎中, 貪個便宜, 且絕對沒大陸的假貨。萬一外胎廢了, 一千出頭的價格, 也比他牌同級2千左右的價格,錢包也沒那麼的痛。內胎: TPU 24g 的輕量內胎。內外胎中間: 如 #85609162大大在2樓回復, 加一層克破, 一輪份的重量大概25~30公克, 成本只要30~50台幣。個人的這個搭配法, 就是盡量在輪上重量找較經濟的輕量化, 順便用克破來最大化避免破內胎, 進而保住胎壓不要漏掉, 還可以繼續龜速騎車。從以前用 GP4000, GP5000, 到 HighRoad, 再到 New HighRoad, 搭配克破, 騎了大概超過3萬公里有了吧,期間好幾次從外胎挖出碎玻璃跟細鐵絲, 但幸運的都還沒破過任何的內胎。以樓主那種切胎皮的破法, 個人經驗覺得克破99%能幫你保住內胎。 只要內胎保的住不漏氣,那起碼可以慢速龜去車店或回到家。以上, 給您參考!附上一張克破的捲起來後長相及一輪份的重量。
樓主輪胎的模合線都還在,代表胎還沒磨到很多,但胎體本身就很薄.在外騎車,又不是拚比賽,用四季胎能順利回家才是王道,冒著破胎風險,省那幾十克,怎麼看都不划算去買continental GP 4 seaso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