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與古厝的際遇,竟然會擦出交會的火花,譜出一段忘我的情誼,愛上古厝。


隘門中,老先生坐門檻上吸著菸,香煙裊裊,煙後的隘門內矗立著三間閩南式燕尾古厝,一間六路大古厝及二間雙落古厝並排而立,雖然外表有些斑駁,仍不難窺出其家道鼎盛時走過風光的歲月,偌大的房子僅由兩位老人家守著,前廳堂上高懸著老先生祖父的畫像,依然是色彩分明,依稀看得出那付威嚴的表情,相較於祖孫間的落差,年輕的一代都遠離家鄉去開創自己的事業,有的也已經落葉生根了,如今留下的古厝反而是其負擔,老人家捨不得離開,苦苦的守著這祖先遺留的家業,無情的歲月在老先生的額上劃下刻痕,也剝落了祖先房子的磚瓦牆。此情此景,恰似吳老先生吐出的菸雲,空洞而無神,時間正無情的侵蝕著,古厝正逐漸在消失中,這是位於小西門村內的吳家古厝。


以往騎單車都是走馬看花繞一趟,難得像這次有這麼深入的探究,特別商請吳老先生開門讓我們一窺究竟,說實在的我長這麼大還沒走進過六路的古厝大房,今個可是劉姥姥逛夾觀園頭一遭咧,非得把握這個機會,仔細的給瞧瞧不可。


六路的大厝在金門地區是比較少見的,就其前落六柱五間,三屋簷中間高兩側低的傳統閩南式建築,每一個隔間都是兩方並列圍繞著天井,其內空間計12個房間,屬於在門內有門、房邊有房的建築,有如走棋盤迷宮,如非是大戶人家或是望族絕無能力為之,看其廳堂匾額『桑梓重望』就可略知一二。

這間房子是經過整修的,否則早就像隔壁的二落大厝殘垣斷壁了。只是走進前廳後映入眼簾的是鋁門窗及地面上的石英磚,顯得有些突兀而不協調;天井角邊的一個集水池還真科學,專收集屋內的污水,待其滿後自動排出,與我小時候所住的二落古厝的排水孔直接排出的方式不同,原來水表財,聚水如聚財,難怪他們家會住六路大厝,其來有志,兼顧風水之說,可謂是面面俱到啊!

房間內大部份都有閣樓,除了可睡人之外也可們具放納之功,完全發揮空間運用功能;廳堂上還懸掛著其先人的照片,似乎在訴說著一段屬於他們光輝的過去,供後人憑弔。

前廳屏風樑上的雕刻與斗拱,看得出功夫之細;壁花方巾、窗楣畫塑相當講究的裝飾,樸實中帶些華麗,雖然有些雕塑已剝落,隱約仍可看到其規模,足證當時屋主的用心。

吳老先生緩緩的說出心中無奈,這麼大的房子想要維護卻是不易,整修後年輕的這一代礙於現實也不願回鄉居住,自己出資整修也是所費不貲無力為之,而國家公園計畫中並無該村整修經費編列,在不忍心看著祖先辛苦經營的房子頹圮,只能將就的予以維持,那還能考究到原來的模樣,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只是鐘樓雖在,面目已非,逐漸在失落中。


昔人已遠,歷史也不斷的物換星移,古屋今人,讓人迷惘;殘垣凋壁,讓人惋惜,隨著老一輩逐漸凋零,只是這樣的場景將會愈來愈嚴重,取而代之的鋼筋水泥怪獸,構成一幅極不協調的聚落。


回程內心低盪不已,一幢建築,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個家族有血有淚的興衰史。在兼顧地區發展與古厝維護下,能否找到平衡?陷入古厝與現實之爭的同時是否迷失了方向。公部門再不竭力維護,我想閩南風情將只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將來子孫只能憑著照片去找尋六路大古厝。


http://tw.myblog.yahoo.com/jw!mHAmAlSGBBnNdmKnTUFdHf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