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過中國江西山水,用力騎重返國境之南的屏東,騎遊大武山下好山好水好人情。
屏東目前最新興旅遊景點為2014年6月14日開園的潮州鎮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雖然交通不是很便利、知名度也不高卻是值得前往一遊單車旅遊景點。
開車路線可沿國道一號或國道三號接88號快速道路至潮州端下。東部地區或自恆春方向往園區的旅客,可由國道三號南州交流道接88號快速道路至潮州端下。
二條路線都能接台一線來到潮州鎮四林里就離林後平地森林公園不遠了。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地址為屏東縣潮州鎮四春里潮義路221之1號,沿路都有很明顯的指標。跟著路標走就能抵達。
來到四林里與四春里交接路口,轉屏110 縣道往來義鄉方向騎行就能抵達。
來自東部地區遊客可由枋寮接沿山公路走185縣道也能抵達,交通非常便利。
沿山公路及支線均為砂石車出沒的高危險路線,車友來到這裡一定要注意隨時出現週邊的砂石車。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主要範圍包括台灣糖業公司屏東區處轄管之林後、四林、南岸、萬隆等農場部分地區,面積約1,005公頃。路旁出現金色招牌已經來到國內三座平地森林園區之一的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園區橫跨屏東縣潮州鎮與來義鄉,正位於中央山脈南段西坡面。
對外地人來說「林後四林」非常抽象,地名由來取自園區位於台糖林後、四林二座農場,故取名「林後四林」。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的大門入口,幾位小朋友玩偶在園區玩「捉迷藏」的設計帶給人的感覺很陽光活潑的感覺。
目前園區仍屬試營運期間,騎車開車到訪都不收費,是CP值很高的景點。
園區停車場非常的大,遊客就算是開遊覽車來也不怕找不到停車位。
單車到訪是最便捷交通工具,園區有不少單車停車位,車友入園後請順著指標將愛車停好。
園區入口有1株百年以上樹齡的台灣櫸木,八八水災後從高雄市那瑪夏移植到園區,原先評估存活率只有2成,如今已長出新葉,但仍不算穩健,屏東林管處在開園活動中還特地集合參加活動民眾為老櫸樹祈福。
林木專家認定台灣櫸木有120年以上歷史,雖沒有阿里山神木的高大英挺,卻是在八八風災後因山路中斷,為了修路,將這株台灣櫸木移到林後,期望它能繼續存活。
不是每棵林木都能得到完善保存,隨土石流而下慘遭山老鼠毒手的高價值檜木保存於園區當成展示品。
這棵檜木從年輪推斷最少有五百年歷史。
遊客中心是遊客到訪第一站,以原民彎月傳說作為造型發想的遊客中心結合地景建築概念,利用土坡與綠化將遊客中心低調的融入森林環境中。
遊客來到園區先到遊客中心解說室了解「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的歷史。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發展目標有下列三點:
一、是以森林儲碳資源再造、綠色網路建構。
二、動植物棲地營造、地下水源涵養補注。
三、環境教育學習中心。
解說室展示的以樹木及生態介紹為主,園區也提供解說服務,需先行預約。對象為一般大眾,20人以上、100人以下之團體(謝絕商業性質之旅行團體),不收解說服務費哦!
申請電話:08-7236941#304 羅先生
特別解說1923年由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利用大武山群山層巒聳翠,地形崎嶇,坡度落差甚大的地理環境,在屏東林邊溪所設置的集水廊道-二峰圳。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屬於行政院推動愛台12建設─綠色造林計畫之一,內部有許多關於林木的生態故事。
內部有「來自林後的祝福」拍大頭貼的機器,不過它不是現場收到,是直接寄到你MAIL的設計果然很環保。
擺好姿勢拍下您最帥的樣子,再選擇喜歡的背景文字後,接著輸入您的e mail。
如果可以馬上打開手機,立即收到來自「林後四林」的問候信了!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公園整合大武山自然綠幕、二峰圳歷史文化與10年平地造林的成果進行開發,規劃有二峰圳體驗區、土壤改良區、農作區、樹木銀行、濕地、炭化爐示範區等。
遊客中心前裝置藝術說明「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早期的歷史演變過程…
林後四林園區範圍過去是屬於平埔族馬卡道系「鳳山八社」生息之地,原為原住民的遊獵區,1635年之後,河洛人入墾開荒,建立部落,1696年時,客家人大量移至屏東平原,此後,河洛人分布於沖積平原與低濕沼澤地,以從事旱作及養殖,客家人則集中湧泉帶從事稻作農耕,平埔原住民則分布於沖積扇礫石層,從事旱作兼採集,山地原住民則分布於潮洲斷層以東的山地,過著狩獵、燒墾游耕的生活。
區內處處可見漂流木裝置藝術作品,其中「聚」藝術創作作品,象徵人類群聚生活的習性,也是社會聚落的起源,由社區集體創作而成,更有族群合作之意。
以貓頭鷹造型的樹頭造景在園區內處處可見,寓意貓頭鷹是森林的主人。
園區內著名藝術創作「窗裡窗外」位於生態池旁,以人觀景、景觀人搭配遠方北大武山,置換景中景外、觀山賞景,營造遠看及近看風趣各異的氛圍,天氣好時你可以透過中間的洞看到大武山。
小生態池旁的生態步道。好幾天沒下雨了,加上九月沒有颱風報到,生態池水量略減。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公園為農委會推動的愛台12大建設3大平地森林之一,也是最後一個開園的平地森林公園,另外二個平地森林是花蓮大農大富與嘉義鰲鼓。(林後空照圖)
園區的遊客中心屋頂,設計成草地步道,連單車也可以推上去,別具特色。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有1005公頃,原來是台糖的鳳梨園,第1階段開放85公頃,園區種植了23萬餘棵樹,多是造林樹種,有苦楝、相思樹、楓香、小葉欖仁等20多種樹種。
站在遊客中心坡頂晴空萬里時向大武山系遙望,可以感受高聳巍峨的磅礡氣勢。遠方來義吊橋下有埋藏於林邊溪河床下的水利工程,在此制高點望遠凝視園區,真是絕佳景點。
大武山系完整陳列在眼前,細數群山美不勝收。
放眼望去遠山綠林全是綠油油的一片,因為位於大武山下,所以園區空氣最新鮮。遇到天氣晴朗時,據說還可以看到高雄市85大樓。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倚靠排灣族及魯凱族的聖山-北大武山,北大武山為台灣五嶽之一,是中央山脈南端最後一座海拔高度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海拔高度3092公尺)。
繼花蓮大農大富及嘉義鰲鼓,屏東林後四林開園後,台灣三座平地森林公園正式開放,林後四林平地公園面積一千零五公頃,分三階段建設,林後四林平地公園也以北大武山、二峰圳、八百公頃的森林及田園之丘等「山、水、林、園」為最大特色。(鰲鼓溼地森林園區)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園區剛植樹幾年,所以沒有森林的感覺,等幾年後長成大樹後,將會有不一樣的風貌。
洗手間窗明几淨,上廁所也能看見森林。
因為是新開設園區,整個園區呈現非常乾淨的樣貌。
我最驚訝的是,這裡廁所乾淨都好乾淨,連冰、熱茶水、哺乳室冰箱、沙發。少見用心設計的園區。
特別用心發想把文明的產物修飾成生活上萬施融入當地環境特色。原木製成的洗手台、鏡台。
雕製成免下腰的洗腳檯。
遊客中心後方的無患子樹林。無患子與荔枝跟龍眼同屬無患子科,因為有厚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可用於清洗,是古代的主要清潔劑之一。
迎賓道入口有大量的公共藝術品,都是開園時向全國徵選而來的前幾名作品,仔細觀察作品與創作動機,這些作品真的都很有趣呢。
開始騎向園區展區,入口迎賓大道設有春夏秋冬字地區,經過迎賓大道首先來到春字地。
迎賓大道旁是專為到訪政府長官設置的「植樹區」森林園區舉辦開園典禮時行政院長江宜樺出席,並與妻子在園內種下楓香樹。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皆是反映季節的更替、氣候變化、物候種植順序 ...
國曆二月初為「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立春又象徵春天的開始。園區騎繞一圈設有24節氣,要蒐集完成可不容易。
依循著明確指示牌、導覽地圖就能一遊園區各個角落。
二峰圳為日治時期總督府為灌溉開發農場所需引來義溪地下伏流建造的水圳,也是文化部公告的國家文化景觀。過去圳道的修築,曾有來義排灣族人的貢獻,而現在的二鋒圳,更是喜樂發發吾社區眾多家戶的飲用水源,與部落關係密不可分。
林後四林森林園區配合大潮州人工湖的計畫,期望能透過森林留住水,解決屏東的水源問題,園區內的迷你二峰圳不僅能教育民眾,也能讓遊客玩水。
園區依原比例刻復來義鄉的二峰圳地下堰體,溢流堰以及分水閘門,讓民眾體驗二峰圳運作原貌及了解埋藏於河床底下的偉大水利工程。
清澈的水由集水廊道引到水圳廊道後,再順著3.4公里長的圳道流至整個工程末端的取水口,利用「水性就下」的特性,不用任何人工動力就可把水引到潮州沿山公路一帶的萬隆農場的灌溉系統。
區內完成了環繞核心區之大武圓園道,園道含括雙向車道、自行車道、人行步道及涼亭等相關服務設施,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從規劃到今日,總共花費了4.4億元預算。
最外圍的半圓型是單車道喔。雖然是泥子路但路況平整,加上剛氣清新,超適合親子騎單車的。
園區以春夏秋冬及24節氣做主題開發,營造四季田園景觀,設置花架型涼亭、遊廊、打穀場。
屏東林區管理處同仁以工作假期方式利用竹材設置瓜棚、並運用疏伐木創作可愛動物作品,佈滿全區。
超可愛的景觀鳥。
大腳丫迷宮應該從空拍才能看出大腳印。
園區建設過程中,所有的廢棄土方泥土於現地做有效再利用,在園區內堆置出二處至高點,包含九公尺的夏至丘,及六公尺的冬至丘。
站在土丘上遠處傳來低鳴飛機聲,這裡正好是陸軍「潮州傘訓場」的航道下方。
接受基本傘訓的空降兵於低空開跳,著陸點位於潮州鎮往新埤方向的189縣道上,由於常態的空降傘訓次數密集,常有民眾駐足觀賞,是屏東潮州當地重要的國防景觀。
略低的是「冬至丘」。
另外園區內有森林舞台、芙蓉花步道、民俗植物示範區等。
森林舞台為延續平地森林園區之多元生態知性園區理念,在林蔭空間和陽光草坪的環抱中置入舞台空間。
園區原址為台糖農場原本種甘蔗、鳳梨和西瓜,長期使用化肥,讓土質酸度達PH值2點多,又是石礫地,保水性相當差,林管處首先將土壤改良才能在一畦畦蔗田種起20萬餘株的樹。
24節氣是早期農業社會根據太陽移動的位置來選擇作物與播種時間,每轉動15度為一節氣,將地球畫分24節氣區。園區內共24個節氣碑,能找齊24個的確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園區太大了!
來到稻田農作區,規劃近七公頃活化農地示範區,為豐富農田景觀,以四季田園為主題營造環境解說與休閒空間。
接下來騎訪櫸木大道與炭化爐展示場。
生態磚自然步道示範區。
小花蔓澤蘭原產於南美洲一帶,由於其生長速度奇快,奪取其它植物的養分,導致其他植物難以生存,加速台灣原生植物的消滅。
炭化展示區。
林管處買進大型碳化爐,展示林木多元利用的價值,也向遊客解說炭化原理、炭化爐介紹、炭化流程簡介、炭化材實體展示…等。
由山上採集下來的林木完成前置作業後裁成一定尺寸與大小,送進高壓碳化爐內,分解木柴完成炭化。
經過長時間更環保碳化處理,由林木轉變成可供使用的高級碳木,非常具有巧思。木炭也是天然除濕、除臭劑,擺在衣櫃可防霉抗菌,擺在米櫃能防潮、消除異味,保持米香高品質。
騎過櫸木大道,這一片樹林將來小樹長大後,將會是不錯的櫸林林大道。
因為園區大,幾條步道交叉處都設有涼亭,與單車停車格。
隨意繞騎一大圈,發現這裡散步,健走,慢跑,騎單車,都饒富悠遊感。
來到樹木銀行區。
園區最多的就是樹木,為便於管理成立「樹木銀行」,這裡不能存提款,也不給利息,主要收納大潮州人工湖所移植造林木,兼具規劃教育導覽解說之樹木林,發揮在造林、育林、保林各領域之環境教育功能。
一望無際常是遊客到訪時最多的感想。平地森林是配合政府平地造林政策,生態造林須長久經營,絕非三、五年就能見到成效。
騎累了,走累了,到處都設有小涼亭,不怕沒地方休息。走著走著想說騎單車或慢跑也挺悠哉。
千萬不要怕在這裡會迷路,每個涼亭都有編號及標示經緯度,便於遊客識別與找路。
天氣真的很熱,每個涼亭旁設有復古牌手動汲水器。遊客想洗腳都沒問題。
「大暑」代表氣候酷熱達到最高峰,也是夏天氣溫的極高點。
站在夏至丘頂展望草澤濕地。
在中午大熱天徒步遊園,爬上遼望台,涼風徐徐吹來,還可遠眺四周。
生態保育也是園區重點之一,園區內記錄近五十種鳥類現身。留鳥(指臺灣本地的鳥種,長年居住在此,一年四季皆可見)共記錄到21種。候鳥(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的鳥類)有6種。
園區內不啻有傳統涼亭,在稻草人區還有農村昔日以竹片搭起的茅草涼亭。
遊騎園區一圈不知不覺居然超過一小時,雖然還不見樹木成林,遊歷之後發現真是非常寬闊。
完成園區參觀巡禮之後,即將返回潮州鎮,平地森林園區是離誠市最近的森林,園區運用森林遊憩結合綠色造林的概念,搭配符合生態、節能的建築設計,創造一個能作為環境教育的完整生態體系、對生態的概念及對生活的態度;並融合屏東當地的環境特色,達到綠色造林的價值。
回到家打開電腦馬上就收到來自「林後的祝福」,真是不虛此行…
園區服務時間:每日上午8:00至下午19:00 / 遊客中心展示室:每週一至週日上午9:00至下午17:00,農曆除夕至正月初二休館。
園區服務電話:08-7813529 / 屏東林區管理處服務電話:08-7236941#304 吳小姐
全完文……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