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先前的一些景點都陸續完成,加上這幾年都在跑馬拉松,心裡也很想再跨上踏板,重遊這些景點,因而有了這次的約騎!

民以食為天,拜佛祖也要顧巴肚,約騎前先來有名的阿憨鹹粥,開啟許多道地台南人的一天。

過了三年多,粥又漲了10塊元,漲幅是20%,但感覺蚵仔變少變小了,是我太久沒來吃了嗎?


吃飽回到到我們的集合地點⋯
陸軍兵工配廠/台南山砲部隊/公園路291號/1907
多年前早就規劃成為長途客運的下車處與停車場,不管是坐長途客運前來,或是自行開車都很方便。當年的軍事要地,如今只留下崗哨旁的界碑,徒留後人憑空想像。當年這裡應該也是軍事要塞堡壘嗎?最近這個議題真是太熱了!

接著前往第一站公園國小
公園國小花園樓/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本館/公園路180號/1923
台南市公園國小之校舍前身為台南市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日語的小學校就是國小的意思,校名改為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
日治時代採差別代遇,我的小學母校是1911年成立(與民國同年),那時候叫後營公學校。同樣是國小,原來小學校是給日本就讀的,公學校是給台灣人就讀,早在那個年代就有權貴之分,不知道算不算是殖民下的不公平。

公園國小西棟行政及執室大樓為日據時期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本館,就空間而言,整棟建築除了入口門廊及南北兩端略為突出外,可以說是一字型平面。

離開前來個流行的姿勢吧XDDD!

隨著日本政府的統治,一些公共建設也陸續出現,當然火車站是代表之一。二樓的部份,傳說要整建修復開放,只聞樓梯響很多年。
台南火車站/台南驛/北門路二段4號/1936

台灣酒公賣局台南分局/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北門路二段16號/1905
從古自今,民生必需品政府為了安定社會,都會有公賣制度,舉凡柴米油鹽醬醋茶,酒也不例外。原台灣菸酒公賣局的辦公廳舍建築,係日治時期,由日本政府於1901年設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這棟建築物應該是同年間所建,為冂型紅磚建構,其頂左右勾轉處有突出扇形並有三線條雕繪,與台北專賣局同為專賣局最早建築。

後面的庭園造景真的很有日式風格,目前被規劃為台南市立古蹟。

接著來到北門路、公園北路口的台南二中!我讀書時的二中,這裡才是大門口,後來把這裡封掉,然後在公園北路另闢大門。
可能先前有整修過,還特別標立了日治時代和民國時代的不同。日治時代這裡是台南一中,只限日本人就讀(我猜有些台籍菁英份子會不會也有可能進入就讀),現在的台南一中在日治時代反而是台南二中,限台灣人就讀,光復後二者巔倒過來。

台南二中學校休息中心/台南一中學校講堂/北門路二段125號/1918
[講堂]又稱[小禮堂],完整的中學校需具備有行政空間、講堂、教室、教職員宿舍以及操場等空間。講堂在當時具備著集會、教化、舉行各種儀式等功能,所以「講堂」為一所完整學校必要建築物。
上回來還在整修,這回總算看到原貌了,那個時期的建築幾乎長的都很類似,配上這部復古MINI,時光彷彿倒退到百年前。


這個重修紀念碑訴說著過去百年的風華,仔細看左側刻有台南第(一)中學校!

貫穿古今


轉到小東路的成功大學力行校區,疑、這艘船上面多了隻老虎,應該是少年Pi的奇幻飄流後才出現的。

YA、這裡也修復完成了。
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台南陸軍衛戌醫院/小東路15號
臺南日軍陸軍衛戌病院,日治初期設於赤嵌樓,後來因為軍隊設施陸續於東北市區完成,乃於日大正6年(西元1917年),重建較大規模之院舍位於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今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之北側,規模非常完整。戰後所有院舍移交國軍,成立八O四醫院,服務軍民。
我們這團車友有人服役時就在這裡,據他轉述當初是收容長期療養的病患。

從牆壁上的軍事番號與將軍落款,還看的出當年軍醫院的樣貌。

走入一看,發現這裡已編制成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的教室。

整個病院由數排南北向之建築以廊道相接而成。建築物本身以磚造為主,有不同形式之拱廊,屋頂有的也留有造型小巧的通氣塔。


為適應南台灣氣候而產生之建築語彙,抬高之地板也是同樣之考量。


成功大學大成館/日軍步兵第二聯隊本部/大學路1號/1912
建築特色:採行鋼筋混凝土建築,空間採一字型,四週有迴廊。一旁的文學館也是同樣的建築風格,斑駁多年,今天再造訪已可看到圍起籬笆準備修復的工程了。
在日據時代建築中屬於明治末大正初時期作品,此期作品偏重式樣元素之運用。而它也是在台灣日據時期所建的同類型軍事機能歷史性建築中,是極少數保存的例子,非常值得珍惜。

成功大學禮賢樓/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將校集會所/大學路1號/1912
禮賢樓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日據之後,日本派兵進駐台灣,在陸軍方面,由步兵第一聯隊守衛台北;第二聯隊駐紮台南,而成大禮賢樓則為當時日本第二聯隊將校的集合場所。光復之後,由國軍第二、十及八軍部使用至一九六六年始撥歸成功大學。
禮賢樓在日據時代建築中屬於明治末大正初期的作品,此期作品偏重式樣元素之運用。在台灣日據時期所建的同類型軍事機能建築中,是極少數保存而非常珍貴的。

中間那一塊叫拱心石。

成功大學成功校區格致堂/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講堂//1934
市定古蹟…為1934年落成之講堂,昔稱小禮堂,1973年改名為格致堂。看來小禮堂是當年學校的標準配備之一。

正面山牆部分:簷下的連續方石裝飾,較為罕見;正中央的圓形牛眼窗與其下雙聯圓拱窗框線腳,為的都是強調主題,具有點明入口的作用。整體而言,此棟建築顯得小巧而精緻。

走廊上方竟然也是拱形的,但內部從外看來似乎已沒有使用,如果外包出去,也許可以活化此棟建築。

回到勝利路我的高中母校⋯
台南一中小禮堂/台南第二中學校講堂/民族路一段1號/1931
除了現代行政體系的運轉,導致公共建築的增加外,另一個影響台南市公共建築增加的因素是各級教育的發展。其中台南一中「小禮堂」可說是個中保存最完好,且最精緻的建築。

此建築物最大的特色正面山牆有連續的小棋圈,側面有拱郎,相當值得品味。



這個好像叫玫瑰窗。

正巧在這裡躲雨,有位穿西裝的人前來,很客氣的說他看了我們騎單車前來,很有活力和精神,特別上來打招呼。
今天一中很多人,原來是教師甄選,只錄取一位,結果來了一百多個。我們這團連我在內有二個南一中校友,順便和校長聊聊教過我們的老師,其中周智勇老師還在(見證一下小弟的屆次)!

台南一中校長!
Google了一下,原來校長畢業於子龍國小,說不定也和我們一樣是子龍人。
從高二三班旁望出去,就是李安導演的家(他父親曾是南一中校長)。

先前和張校長聊到我以前的歷史老師叫易世宗,因為他不管春夏秋冬總是穿著長袖襯衫,非常有文人的氣息。張校長說他退休後,又回到學校兼職,沒想在以前我讀的高二(2)班還看到他的名字(證明我是真的這所學校畢業的)。

來到勝利路裡的長榮女中,以前大門沒有管制,現在只能從圍牆外一窺全貌。
長榮女中長榮大樓/長老教女學校校長榮大樓/勝利路52巷26號/1923
自西洋宗教傳入後,西方教會也相繼興建不少教會的相關建築。舊太平境教會(一九○二年)、台南神學院校(一九○三年,今台南神學院)、長老教中學(一九一六年,今長榮中學)、長老教女學校(一九二三年,今長榮女中)、東門教會(一九二六年)等皆為蘇格蘭長老教會所建。

建築年代在這個Logo上面。

由長榮路後門進入長榮中學這所百年學校⋯
長榮中學光鹽學舍/台南長老教中學西寮/林森路二段79號/1915
先前來的時候,因為類似的建築很多,根本不知道光鹽學舍是哪一棟。後來因緣際會原來車友海豚,就任教於此,在他的解說下我才知道這棟就是光鹽學舍。

修復紀念碑在一旁見證。

音樂館建築造形為紅磚拱圈形式。主要入口的立面凹凸有致,再由兩側衛塔烘托,整體感覺極為精緻,非常值得細看。
這棟音樂館很漂亮,但有沒有看的出來哪裡不一樣?
經由海豚上回的解說才知道,原來當年一二樓分別由不同建築師建造,因此產生了不同的風格,真的出外靠朋友啊!

全台缺水了好一陣子,多日的晴天卻在今天下起春雨,雖然讓我們的小旅行不得不因此中斷,卻衷心希望這場雨可以化解旱象。
畢竟這些建築不僅都在,而且經過整修後,再現它們百年前的風華。
台南不是只有那些耳熟能詳的古蹟而已,有更多小而美的建築等您來探索和挖掘!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