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在壬辰正科迎王後轉眼經過三年,眾所矚目的2015年乙未正科迎王在緊鑼密鼓籌備後開始,在迎王祭典前東港的王爺公子民們經歷「七角頭」職務抽籤、中軍府安座、建造王船、進表、設置代天府等繁複的程序,耗時整整三年不停歇!三年前我騎單車遶東港追王船參與台灣最獨特的宗教盛會,感念三年來騎車、跑馬都能平平安安,為履行上一科我對大千歲的承諾,我選擇以單車隨香參與遶境,以最在地的行腳參與台灣最傳統的迎王盛會。
因三年一科迎王平安祭典的成功舉辦,東港東隆宮已成台灣知名廟宇,東港在地人平常不稱「東隆宮」,反而以「王爺廟」拉近與王爺公的距離。離東港鎮最近的指示牌顯然是給迎王觀光客看的。
東港大橋上迎風飄揚的迎王旗幟,証明東港人已經把迎王當成比過年還重要的事。每三年舉辦的迎王平安祭典讓我相信地方的信仰,一定要成為當地生活的流傳習俗,世代交替後成為在地文化特色與堅持。
騎過東港大橋,遠遠的就看見本科大總理是頂中街知名海鮮餐廳老闆。
三年一次的迎王活動到來前,東港各大路口搭起巨型牌樓,提醒大家與大千歲的三年之約又到了。
「迎王」不是東港獨特的文化,南台灣東港溪流域最負盛名的「迎王祭典」,由東港東隆宮揭開序幕,接著小琉球三隆宮、南州溪州代天府,長達兩個月的系列「迎王祭典」成為南台灣宗教嘉年華。
屏東縣政府繼上科迎王後再次整合東港、琉球及南州三鄉鎮的迎王平安祭典,舉辦「瘋迎王」系列活動,在各景點放置摺頁供遊客取閱,讓民眾造訪時能了解各科儀背後的意涵,對這項民俗活動有更深的了解。
東港迎王祭典第一天「請水」(東港當地稱),簡要來說「請王」就是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正式開始。當天中午七角頭於代天府集合,恭請王令上轎後至鎮海公園的沙灘請王台前進行請王儀式。這時東港海邊會聚集約二百頂神轎共同等候王駕駕臨,萬頭鑽動,在台灣各地的廟會活動中要有如此規模只有東港才有。
大千歲的駕臨與否?是整場迎王祭典最神秘的期待,負責大千歲的轎班拿頭籤上請王臺報官銜,在專用桌案上書寫官銜及當科大千歲姓氏,若符合前一日代天府秘密請示的姓氏(只有東隆宮幾位主事者知道),若能答對表示大千歲已經駕臨東港!
本科迎王「報銜頭」共十三次,每一次都充滿戲劇性且緊扣心弦,據說每個大浪打上岸際時就是「大千歲」到臨東港的時機,考驗著崙仔頂沙灘上滿滿等待王駕前來東港的信眾。
歷經漫長的等待,直到下午4點30分(創下歷科最晚紀錄)終於「封府大千歲」駕臨。確認無誤後馬上由專人在帥旗、帥燈上書寫當值大千歲姓氏,正式展開為期八天七夜的迎王盛會。
帥旗從點將台跑步送回代天府前旗桿台,立馬升起帥旗、帥燈,昭告區域內各界,本科大千歲已經駕臨,直到送王當晚才能降下帥旗、帥燈移至王船在中桅升起,代表結束代天府的光榮任務。
乙未科是封府大千歲第四次降駕東港,前三次分別是民國五十六年丁未年、八十年辛未年、民國九十二年癸未年,後二次剛好相隔十二年。有趣的是,封府大千歲降駕這三科都是「羊年」,好像對羊年情有獨鍾,讓東港人嘖嘖稱奇,這也是王爺公給東港人的意外驚喜。
歷經最久一次的請水後,全場信眾歡聲雷動,接著將王令請上各角頭的神轎,鳴放鞭炮後由溫府千歲帶領依序為中軍府、五千歲、四千歲、三千歲、二千歲、大千歲,後面再緊接依抽籤順序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遶行庄母新街。當晚返回代天府前由溫府千歲開火路,依序過火三次完成安座入府儀式。
請王之後接著經過四天的遶境出巡,東港各廟宇、民宅皆設香案,鮮花素果,燒金放炮,以敬迎千歲爺與駕臨的天兵天將。家戶設有神壇或恭奉神明也會請到神桌上,以感謝大千歲代天巡狩期間辛勞。
王駕出巡具有掃除凶煞、疫病,撫慰民心的作用,行使代天巡狩緝煞除瘟之職責。
東港人都明白家鄉三年有一科迎王平安祭典,時間一到,出門的東港人一定要回來,這是東港人與生俱來的使命,或許讓外地人無法理解為何東港人不忘初心,寧可工作不要也要趕回東港?
我用心觀察迎王期間東港人不止是鑼鼓聲響或是扛大轎而已,外人把迎王當作看熱鬧,東港人心中明白這是故鄉的平安祭典,聖臨的代天巡狩大千歲們能為鎮內消災解厄、和瘟押煞,這是東港人世代傳授的核心價值。
黃金牌樓前代天府的王府戲臺,從請王到送王期間二十四小時戲臺表演不能停止。
王府戲臺上節目編排演出以大千歲最喜歡的歌仔戲為主。
王府戲台兩旁高掛象徵王船可以「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三十六省燈。
三十六省燈主要用意在於揭示代天巡狩大千歲巡視的範圍遍布全中國大江南北,各個省份皆在代天巡視的範圍之內。最後一天完成遷船遶境時會將掛燈置在王船兩側,代表完成任務依循天河返回天庭。
依現行中華民國法律「台灣省」已不存在,仍不減宗教上的代表性。也有說「三十六個省燈」代表三十六位捨生救駕受封進士而代天巡狩的說法。
中國政府版圖「綏遠省、遼北省」都不見了,只有在東港迎王才能看見,這使東港迎王更具正統性。
本科安海街福安宮擔任三千歲轎尊,為集合方便在王府戲台待命,為最後一天遶境做最後準備。
王船為平安祭典中重要的法器,目的在於請代天巡狩的千歲爺將瘟疫及「歹米仔」帶走。東港人也祈求奉玉旨「行瘟佈毒」的瘟神能一同乘坐王船,以遊天河的方式離去,留下永遠的平安。
王船船首上寫上大大的「封」,代表正科請王(水)來到東港的是「封府大千歲」。
一艘王船製作約需半年,王船的材料選用上好檜木,並動用近百位無私奉獻的造船老師傅,這些東港在地造船老師傅,每一個都是義務幫忙,不領任何工資,就為了呈現出最好的一面,希望讓迎王的傳統永續傳承,每一位心中都有為王爺公服務的榮譽感。
王船建造嚴守傳承儀式,從二年前開斧儀式後開始建造工程,此外上樑、安龍骨、安龍眼、開光點眼儀式,都遵循造船儀式。王船廠一角還有專司監造的中軍府神座。
王船的規格須先請示王爺公同意後建造,提出建造長度、大小明細確認書,等於簽下契約書一樣的法律效力,下方寫明造價訂為七百萬元,在東港足以買一棟透天厝了。若加計人工費用,造價超過千萬以上。
東港王船施工精細,相關附件設施齊全,連小艇、桅杆、船錨都不可少,還有專職水手供差派…
這不是王船的救生艇,而是船上必備的接駁船。
船尾插著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色旗,亦代表東、西、南、北、中各路兵將鎮守著王船。「順風相送」則是東港人希望王船載著不好的東西遠去,祈願風調雨順的初衷。
五色旗下方是海浪彩繪的舵板,畫工很精細,連浪花沖激都栩栩如生。
終於看清楚王船底下彩繪的旗魚、黃鰭鮪樣貌,代表祈求東港漁民在鮪魚季都能滿載黑鮪魚…
請教造船老師傅得知東港迎王開始建造木製王船從民國62年那科開始,之前都是竹紮紙糊的,自從東港大捉黑鮪魚等高價位魚種,改善東港經濟,於是每年花費約七百萬元打造王船,更能舉行盛大的迎王祭典。
大千歲代天巡狩如古時欽差大臣視察地方,因此要提前準備駐蹕行館,約在請王前三天將東隆宮暫時提升為代天府,由大總理及典務科完成設置儀式後,代天府就嚴禁閒雜人等進入,直至送王為止。
代天府前設置更鼓寮,這是東港迎王特殊的設施,簡單說就是古時打更報時的單位。
更鼓寮設置目地是讓代天巡狩的大千歲按表操課,轎班及班頭不會因為遶境過於勞累而忘記該做的事。
高掛帥燈的同時在東港鎮四週張貼迎王榜文。榜文張貼共有五處,分別於東,西,南,北門及代天府前。
榜文說明代天巡狩封府大千歲蒞臨,讓四方民眾知道此次代天巡狩目的,榜文末有代天巡狩欽章用印,一點不容馬虎。
設置代天府後將原本的拜桌,供桌等其他擺設全部撤除,以便祭典期間在府內各項儀式的進行,府內氣氛也顯得肅穆莊嚴。
大千歲過火安座後代天府掛起代天巡狩的職稱燈籠,並換上代天巡狩的八仙彩,代表大千歲在此上班批公文。
迎王期間中殿成為代天府供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辦公使用,原溫府千歲等同為東港在地父母官暫駕至偏殿,設置臨時的溫府千歲行館。
本科輪值溫府千歲的崙仔頂轎班隨時要有轎班在旁待命。迎王期間,每日夜裡溫府千歲神轎都會至東港鎮上巡查。用意確保鎮上安寧,不至有邪祟作亂,維護大千歲安全。
為了準備查夜與溫府千歲半夜想出門走走的興緻,崙仔頂轎班這幾天來都在此打地舖,真的很辛苦。
中軍府就像現在總統出門訪查的特勤中心,任務統籌千歲爺們代天巡狩期間一切事務。祭典前一年再擇日於王爺廟舉行安座大典,如今大千歲到臨更升格為特勤中心,陪侍大千歲繞境四方。
東港迎王期間中軍府駐駕之處,白虎裙是在祭典期間中軍府案桌前專門使用,代表軍機大營(等同國安規格)。
龍虎旗在迎神賽會及進香時有開路及入廟後維持秩序的功用。
迎王期間擔任代天府職務的工作人員,一早到班前一定會向大千歲請安祈願。
不少民眾到代天府上香祈求閤家平安,只要用心祈求大千歲及各千歲爺總是認真的保佑每一個人。
台灣人常常用「拿香跟拜」來形容信仰行為,我認識的東港人說:「從爸爸的爸爸就拜到現在」,意味著本地傳統的延續,東港人把民間習俗與傳統發揮到底線。
病患在家屬陪同下上柱香,心誠則靈凡事自有定律,讓心靈得到慰藉且帶去傷痛。
眾王爺公在東港人的心中,是神明中最慈祥的尊者,不論何事,只要誠心向王爺公請示,東港人相信冥冥之中,王爺公自有安排!
熱心的東港人向來不落人後,禮敬大千歲及王爺公那更捐輸不手軟!
敬拜完大千歲另忘捐點香油錢給大千歲及各路天兵天將,一場平安祭典花費都是天價的,重要是信眾有虔敬的心,願意捐輸能力所及感謝王爺公三年來的平安守護。
上完香別忘取些平安符令,代天府工作人員發揮創意巧思將符令摺成各種造型,與大家一起分享代天巡狩的天威與保佑。
新的平安符一定要過火才有保佑的效力哦!
我取出三年來護佑我騎車、跑馬的上一科平安符送返代天府,所有不好的都將隨王船燒向天河,也期許未來圓圓滿滿----
完成參拜及迎王週邊設施時間大約早上八點半。代天府前傳來「鳴砲」,等於通報七角頭轎班開始集合!
今日遶境的各角頭轎班逐一出現。
「涼傘」是神明出門遮天穢的涼傘,在民間信仰的遶境隊伍中,「涼傘」是每頂轎前所必備的。
涼傘數目高達七支非常壯觀,遠遠看到「七支涼傘」就是東港「七角頭」的神轎,這是東港「角頭廟」才有的殊榮及特色。
涼傘班一路英挺前進,因大千歲是領玉旨來探訪人間,祭典期間內以大千歲官階最大,因此「職務抽籤」時第一志願往往是大千歲,其次便是溫府千歲和中軍府。
看到七個角頭轎班聚集在代天府前,像是國慶閱兵展示壯盛軍容的壯觀場面。
迎王期間每個科儀都有時刻性,吹班依序站定位,代表今天的重頭戲「請王令」要開始了!
神秘的「請王令」由溫府千歲開始,在班頭就定位、吹班莊嚴的國樂聲中進行。
執勤班頭在口令聲中向溫府千歲朝拜,請王令的程序一點也不馬虎。
請王令只能由內、外總理及專職工作人員入代天府,典務科長緊盯流程,不相干的人只能遠遠的看。
身穿白長袍黑馬掛,手持令旗為代天府內司,隸屬於東隆宮振文堂,大多由讀書文人才能擔任此職務,負責代天府內儀式舉行的工作準備、執行及書寫榜文等文書工作。
首先由先鋒官請出令旗及豬腳,東港迎王代天巡狩千歲爺是率領眾天兵天將出巡,先鋒官穿著的就是仿唐朝官軍的軍服。
接著各角頭轎班涼傘依序進入代天府,身上有大紅花,持指揮旗的角頭副總理請出王令回到轎班安座。
特別解說東港迎王是以令牌代表千歲爺,中間是大千歲,龍邊(右邊)依序是二千歲,四千歲,中軍府,虎邊(左邊)依序是三千歲,五千歲,溫府千歲。
代天巡狩大千歲的手令及王印是此次迎王調兵遣將權力的象徵,就跟國慶大典上的三軍統帥旗一樣。
早上請王令及繞境晚上入廟時,王令上、下轎時轎班都會喊班,層層疊疊的轎班人群隨待神轎旁,以一種前呼後擁的態勢為千歲爺們讚聲,每次聽到全體轎班認真喊班,真的會讓人感動許久…
轎班都請到王令後最後請帥旗及王印。一大面黃色代表大千歲的帥旗,上印「奉玉旨代天巡狩」,並寫上「封」以昭示大千歲奉玉旨代天巡狩的神聖不可侵犯性。
王馬在遶境期間負責背負帥印、令旗、令箭,由中軍府轎班負責保護,並接受沿途宮廟或信眾敬奉的清水馬料補給。
馬伕的工作就是遶境時跟在王馬旁邊,身著黑底白邊對襟的台灣衫,手拿馬鞭,隨時照料王馬。
完成所有請王令科儀後,代天府砲首備妥響砲,待良時一到鳴砲召告繞境出發。
遶境隊伍為確保行進順利,每角頭配額乙輛補給車,這是轎班唯一的補給方式,因為繞境期間是不能開小差偷跑買飲料的。
東隆宮施放的鞭炮量少,代天府隨時廣播宣導減鞭炮量及減噪音,但外來陣頭的施放仍難免,造成的垃圾、炮紙等,東隆宮組織環保志工隊跟在隊伍後清掃鞭炮。
遶境的目的就是藉大千歲代天巡狩及眾神的神威弭平地方上邪祟、疫疾等不潔淨之處,讓信眾能平安,這也是東港迎王最主要的目的;在祭典的第二日至第五日舉行,而這也是整個祭典實際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
東港分局派出前導機車全程協助開道交管。
繞境中走在最前方的是「砲首」。砲首走在先鋒官旁,每到宮廟前先在旁邊放炮三響,再由先鋒官上前稟告。
身著戰甲一手拿令旗, 一手拿鑼及槌的就是先鋒官,每到宮廟前,敲鑼三響後,弓腿拉開令旗大喊:「代天巡狩封府千歲駕到」,比較厚禮的宮廟就會端出鋪紅巾的托盤,上放一杯茶及紅包,以慰先鋒官之辛勞。
先鋒官肩挑扁擔後掛豬腳,後掛的豬腳的作用比擬古時在前做探子,遇猛獸時可以丟給牠吃以保性命。
接著是先行的遶境指揮車。
在台灣的寺廟宗教活動中,繞境出巡是必有的活動,遶境的目的,是借著神明的威儀與神力,清除地方的邪祟,使地方能潔淨不受外力干擾,讓百姓過著「四時無災」、「合境平安」的生活。
東港迎王祭典第二天至第五天都是遶境的活動,前三天為鎮內,分南、北、中三區,每科年輪流優先順序遶境,第四天為農區遶境。民國五十年農村的遶境區域,曾遠達南州鄉的牛埔濫頭,民國六十八年,南州鄉的羅家莊尚有到達,之後再也沒有繞巡外鄉里。
漢樂團又叫「吹班」,因為幾乎都是吹管樂器,據說身上所穿的服裝是溫王爺設計,經考究確為唐朝宮庭樂師服裝,証明溫王爺真是唐朝時代因功受封為進士。
班頭高掛清道在前,浩浩盪盪的隊伍順序通過。
清道班頭後面就是值本科溫府千歲神轎的崙仔頂轎班。
涼傘後方是副總理,每科負責大千歲的角頭產生大總理,其餘角頭為副總理。副總理通常都是德高望重人士擔任,以前都是年紀稍大者擔任,考量體力故配有人力車可以坐。現在的副總理都很年輕,想走全程也是沒問題的。
在二位監斬官帶路下溫府千歲總是受到鎮民真摯的愛載。
崙仔頂應該是最近扛溫府千歲最有經驗的了(95、98年)。溫府千歲在迎王的人氣並不下於大千歲,東港人發現溫王爺查夜經過家門前都是很興奮的。如果能在自家門口休息,那更是福氣了,大家好好的對著神像敬茶,當然對這些轎班也是禮遇有加了。
隨香民眾緊跟著溫府千歲。
東港街道鼓樂響天,神轎、陣頭、隨香信眾來回穿梭,各陣頭無不渾身解數展獻平日所學,人們爭相觀看,遶境的氛圍只能用「人神共歡、熱血沸騰」來形容了。
溫府千歲後方是東港在地廟宇的神轎。
迎王期間東港各廟宇或神壇也不是閒著沒事,均組織各陣頭協助王爺廟逗熱鬧,以營造東港各神明一起祝賀盛況。
朝隆宮為彰顯媽祖母性本色,由里民自發擔任「鸞駕」陣頭。「稜鸞駕」僅見於朝隆宮媽祖信仰在迎王的特殊禮儀。
稜鸞駕的場面十分壯觀,跪伏地面的東港信眾大排長龍,朝隆宮人員總是很有耐心地讓每一個人鑽過,讓信眾達成心願。
「鸞駕」陣頭完全由女性擔任,每一位都像生活在你我週邊的婆婆媽媽一樣。
今天不是雙十國慶日,朝隆宮鸞駕陣頭卻有國慶遊行的嚴整性。
鸞駕非常沈重,只能人力推行,後方還有方向盤協助掌握方向。
騎車隨香繞境的好處是機動性高,長長的陣頭在經過宮廟前參香,後續的隊伍也只能休息後再出發。
時間九點剛過,發現還沒吃早餐,趁著遶境塞車騎車到東港油庫旁沒有店名的早餐店吃在地「活力早餐」。
一般來說進港漁船約在半夜就出港作業,漁民進港後已是午後,打漁是勞力付出很大的工作,白飯配上簡單菜色補足一夜未眠的精神。來東港吃早餐一定要吃魚肉佐餐(虎鰻魚湯),美好的迎王繞境行程就從早餐開始。
吃完早餐後來到代天府前,遶境農區要走完全程要到晚上,考量陣頭拜廟一定會拉長很多時間,乾脆返回代天府前,發現整個廟埕沒有人群。
來到代天府前正好遇到下頭角宋江陣在府前表演。

宋江陣在迎王祭典遶境時具有護駕之職責,成員以下頭角子弟為主,近年因時代的變遷,亦有其他角頭子弟來共同參與。因團員需跟隨遶境隊伍數日,所以全部以男性為主。

下頭角宋江陣特殊之處成員皆裝扮為「水滸傳」人物,還會在胸前掛著裝扮人物名牌相當特別。

下頭角宋江陣成員皆以男性為主,裝扮為「水滸傳」中的女性人物,就要變裝了!
當千歲爺們出巡遶境時,代天府三川門會由內司用封條封住,直到當晚大千歲回駕,再撕起封條,恭請千歲爺王駕入內安座。
府內空無一人,僅供下凡的王爺作為代天巡狩的行宮,嚴禁閒雜人等進入,瀰漫著一股神聖不可侵犯的莊嚴肅穆。
代天府班頭隸屬於東隆宮振武堂,這可是世襲的榮譽職。在祭典期間工作繁多,各種儀式排班,遶境,查夜,更鼓寮,改運等等。
如果不想再跟各角頭轎班逐一廟宇遶境,可以到東港各處走走或去吃吃海產都不錯,或是參觀大總理府。遶境的隊伍很長,再找時間跟上隊伍就行。光復街轉騎到大總理府,大總理及各角頭副總理府是迎王期間可以搭建牌樓的民居。
本科由家珍海鮮餐廳蕭老闆擔任大總理乙職,這可是莫大的恩寵,一生最可喜可賀的事。
東港迎王大總理及副總理的條件就是口袋要夠深,就像清末的捐官制度紅頂商人一樣,誰出的錢多誰就可以當選。不過,當上大總理不啻是要有錢,重要是要有心,一顆為眾王爺公及東港人無私奉獻的心。
副總理府一樣也有傳統牌樓。
來到延平路參觀木日水巷工作室,內部收蒐歷年迎王資料,這裡可是無數東港人最初的童年迎王記憶庫。
為發揚此次迎王活動,設計紀念潮T及文宣、小紀念品,吸引年輕人踴躍參與迎王活動。
蘇老師經常帶領遊客解說迎王文史,並以簡要方式解析東港迎王的歷史。蘇老師曾說:「一生做好一件事,用心投資自己的家鄉」,他認真希望為地方文化做些事,讓迎王的文化精神向下紮根。
時值迎王期間船家紛紛把船停進港區,豐漁橋下難得出現滿滿船隻,多到連海面都看不到。
老一輩東港說:沒回來過年沒關係,但迎王絕對要回來,就算船不能回來,坐飛機也要回來。
東港迎王遶境有些潛規矩,第二天遶境南區,這條路線距離是遶境距離最短的,市區廟宇最多,隨香或看迎王的遊客可以找個最適合欣賞陣頭的角落慢慢欣賞。
大千歲神轎不論在那都是注目焦點,因此在遶境的綿長隊伍中,只要看到高矗的「帥旗」,即可確認大千歲的位置。
總是有一群死忠隨香客緊跟大千歲後方。因為大千歲是領玉旨來探訪人間,所以祭典期間內以大千歲官階最大,一般民眾想要許願或是有何要求,對象都會是以大千歲為主。
因為身為祭典及轎班門面,所以當抽到大千歲的時候,會有角頭將轎班內的涼傘全部換新。迎王期間更要全程維持七人涼傘班的威嚴華麗陣仗。
遶境對東港來說是大事一件,每個路口都必須交管,七角頭轎班與陣頭頭尾距離拉的很長,各組工作人員由通訊組以機車備置中繼台傳送最新路況位置,讓路線流暢減少事故發生。
大總理及內外總理,代表七角頭擔任祭典的主祭與陪祭者的職務。
第三天就是遶境北區,第四天遶境中區,遶境距離在比第三天遠,一定要找較佳的定點觀賞,每天晚上才會回到鎮上,進入代天府時已經很晚了。
遶境期間,不管是轎班或是隨香都不得說冒瀆神明的話,也不要任意穿越或跑來跑去。
在遶境沿路上,家家戶戶必定置香案表示尊敬,也不時看到「奉茶桌」,讓遶境人員們休息解渴。
連白髮蒼蒼、行動不便的阿嬤,也是站在自家門口,為千歲爺掃地,這才是東港迎王最真誠、感動人心的精神。
以前遶境隊伍行經時,晾在屋外的內衣褲要收起來,還有儘量不站在高處看遶境,尤其王船或大千歲行經時,站在高處要迴避等,這些都表示出對神明的虔敬。
這樣的行為,大千歲可是會生氣的!
天氣很熱大家還是緊跟著大千歲走。
鳴炮、捻香而拜是對大千歲應有的禮數。
大千歲隊伍後方及整個隊伍後,東隆宮加派清潔人員。
大千歲後面緊跟隨香遊客,「隨香」是迎王平安祭典中最直接及輕鬆的角色,跟隨千歲爺的腳步踏遍東港大街小巷,用此方式表示對千歲爺的歡迎與虔誠,亦可體驗東港迎王文化。
路口民眾自發性佈置炮陣,以壯大千歲神威。
遶境不會從早上一直走到晚上,指揮車比照上課時間控制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讓轎班歇歇腿喝喝水。
天氣真的很熱,王馬也要休息喝水。
在進入村莊的同時也是最需要交管的時候。
第五天是遶境農區,路線是遶境距離最遠的,村莊間的距離也較遠。
建議最好找個庄頭廟認真欣賞在地的陣頭。
汕尾嘉蓮宮白鶴展翅宋江陣開始表演。
嘉蓮宮宋江陣陣頭年齡接近百年,由唐山武術師教導成立,亦是角頭成員組織為主。
嘉蓮宮宋江陣特殊之處其陣形的排列如同一隻白鶴展翅的模樣,亦與東港其他宋江陣的陣形不一樣。
因為名叫白鶴陣,故其服飾和旗幟皆以白色為主。
還有個人套路及武器表演。
遊客總是不容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鏡頭。
本科迎王將重現數個東港失傳已久的陣頭,如1997年就消失的13太保,主要由13個國小學童組成,包含護法人員,是將近40人的大陣頭。
共明堂五毒大神的黃大神。
溫府正修堂聖將。
朝隆聖堂天上聖母駕前護衛聖將。
共善堂什家將。
東隆宮謝絕音響車、辣妹團、電子花車報名迎王繞境,上一科第一次加入流行元素,不僅噪音擾人,更和在地迎王文化格格不入,違背尊神敬道的精神。
大千歲及大總理都來到保安宮。
二、三、四、五千歲、中軍府。
還有超過20年未現的五毒大神,原是盛府千歲座前的五位捉鬼大將,今年也重新操練。
遶境在晚上達到高潮,轎班為神轎加上神轎電燈,東港人特別注重廟會的莊嚴華麗,表現出來的就是如同七角頭整齊劃一的轎杉,神轎上七彩炫麗的電燈,那麼引人注目。
東隆宮在接受陣頭報名時謝絕音響辣妹團、花車、小法鼓等較「高分貝」的陣頭,平安祭典就是為祈求平安,若吵得鎮民不得安寧就失去原意。
遶境的日子街上幾乎沒有什麼人群?因為大多動員參與遶境了,街頭巷尾難得出現平靜的景況,這也是在迎王期間才會出現的。
迎王期間遊覽車載來一車車的遊客,以宗教旅遊的心態參與迎王盛事。
觀光客來到東港一定要試試東港在地肉粿,幾乎每家肉粿店生意都很好。
很多外地人聽到「肉粿」,都會覺得很奇怪,是像碗粿的食物嗎?其實肉粿與碗粿的外型差很多,口味與吃法也相去甚遠。
肉粿的主要原料是用純米漿花費好幾小時蒸熟,待放涼後變成又白又綿細富有彈性白粿,看起來很像一般我們吃到的蘿蔔糕。
店家會先把肉粿切成一片一片,配上特製的香腸,魯過的五花肉,還有東港的特產「蝦猴」,蝦猴是經過爆香,店家總是會不吝嗇加上數十尾,最後一道是淋上在地人稱之為「滷」的濃湯。
一大鍋以虱目魚熬成的濃湯,就是肉粿的精華所在,店家會視顧客口味加或不加香菜,遠遠的看到一大碗的肉粿有滿滿的料在上面,有香腸片、鹹豬肉、魚肉等!
我覺得傳統吃法才能吃出肉粿真正的味道,一口粿、一口滷汁,大口吃下香腸片,真是齒間留香呀!
本科三立電視台在代天府前設立的轉播中心,很貼心讓大家能夠在網路上看到迎王盛事,這也是首見的創舉。
三立電視台動員上百名工作人員,以空拍、多角度的拍攝方式,全程直播五場最重要的祭典科儀,全程網路直播這場台灣人消災解厄王爺信仰文化給全世界的網友們。
送王約凌晨二時舉行,大總理及各副總理請出王令,代天府工作人員開始撤除代天府內相關的物品一一安置在王船上。
午夜子時準備滿漢全席的菜餚,由大總理代表全東港信眾感謝眾千歲爺蒞境賜福解厄。
最後各角頭轎班依序再浩浩盪盪恭送王船直抵鎮海公園舉行「送王」會場。凌晨二點多,王船與七角頭就定位後,轎班、東隆宮人員、信眾合力將一袋袋的金紙、米豆包、替身等等,把王船堆成矗立的雄姿,面向回程,立桅、懸燈、升帆,一切就緒,恭請王駕上船。
時辰一到,大總理用鋤頭開條水路直通外海,收錨鳴炮。
火勢在沈香粉與金紙的助燃下,王船已被熊熊的火焰包圍,代表無形的王船已順風啟航,航向那遙遠的天庭,也結束為期八天的所有活動,大家默然離開,相約三年後再見。
有人說「迎一冬、興三冬」,便是形容東港三年迎來一次的千歲爺,會帶給東港人三年的興旺;但也有另一句俏皮語:「迎一冬、還三冬」,形容東港人們為了迎王祭典出錢出力,並在迎王祭期間辦桌宴請親朋好友,花費過大,需要三年才能平衡收支。不論是興三冬,還是還三冬,都一再顯現了東港人的虔誠與熱情。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結束三天後的平安宴上,公開抽出下科平安祭典各角頭所負責的職務。每一科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一結束後即會開始進行下一科的籌備儀式。
職務確定後,下一科年請再給用力騎一個機會,讓我忠誠守候我愛東港的初衷…
全文完…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