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村舊名「北旗尾」位於枋寮鄉的北端,為進入枋寮鄉的門戶,村內多幢古厝(謝家古厝、李家古厝、久保田鐘塔等),裝飾精美,型式典雅,可見昔日的繁華。

枋寮鄉原是一片森林,康熙年間福建居民渡海來台伐木鋸板搭寮而居。此地林木茂盛,盛產高貴檀木,俗稱「枋仔樹」。購買木材的商人稱此地為枋寮,是地名的由來。

一早扛著小折,開始「離開心更寬」的單車小旅行。

列車南下,窗外景緻出現瀉湖、蓮霧樹、光電板,隨著屏東線鐵路電氣高架化完成,沿線鐵道風光也不斷在改變。

佳冬站下行是距離3.1公里的東海站,此行的下車站。

窗外盡是拼連的魚塭,及水車不斷翻轉的畫面,一幅美麗的漁鄉風情畫。

東海車站月台看不到海,海還在幾公里外。鐵道旁是養殖的魚塭,只有水車擊打水面的浪花聲。

車站只有簡單月台,採刷卡進出。典型的招呼站,連售票口都沒有。


東海站原名「北旗尾車站」,地屬枋寮鄉東海村改名東海車站。新月台站名牌未找到主景點?


每個小時有南下、北上各一班區間車,一天只有30幾班車,未來會不會也面臨廢站的問題?

「台鐵南迴鐵路車站風貌改造計畫」,車站進行外觀設施及周邊景觀改造,已呈現完全不一樣的風格。(下圖為舊照)。


放眼所及都是魚塭的背景,時間彷彿被凍結在南國陽光下。

東海小站特色是遮風擋雨的邊壁都沒有,熱情歡迎四面八方遊客到訪。

站前西安路二旁是安靜的村落,若不是在地人,或專程搭車到此的遊客,的確是秘境級車站。

昔日站前大道曾畫滿藝術彩繪,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研究生完成的彩繪延伸三百二十公尺。經歷歲月洗禮之後原本飽和鮮豔的色彩,已經被歲月淘洗而淡化。(舊照)

站前昔日彩繪已消散,路燈上有龍膽石斑裝飾讓東海村多了些生命力。

東海村沒有很多景點,李、謝家古厝與久保田鐘塔是遊客必到的景點。

東海村不靠海,卻取了一個屬於漁村(港)的地名,後以「福如東海」改名東海村。

梅梅早餐店是村裡少數幾家早餐店。

特別來喝傳說很夠味的咖啡牛奶。可惜蛋餅賣光了,沒能吃到皮酥脆軟的蛋餅皮。

福德祠是北旗尾信仰中心也是地區的庄頭廟。


與一般寺廟相較「庄頭廟」特色在某範圍內的居民共同集資興建的寺廟,而有關祭祀神明的諸多儀式活動,也是由當地的居民共同集資舉辦。

台灣有9成午仔魚外銷,大多數來自屏東東海村為養殖產區,所以東海又稱「午仔魚的故鄉」。

民間有「一午、二鯧、三鮸」俗諺,來形容魚肉細嫩程度,也許排名不同,唯一公認是「一午」的午仔魚。


富貴魚又稱燕鯧魚,雖然名氣沒有白鯧的高,卻是象徵榮華富貴的「富貴魚」。

東海社區能看見水車打動的養殖池,午仔魚及富貴魚都養在裡面。

東海人養魚賺了錢,捨去磚造古厝,建造適合的「販厝」住居,也看出漁村繁榮寫照。

在眾多「販厝」中,裝飾精美的李家古厝非常顯眼。

李家古厝建築年代稍晚於謝家古厝,為傳統三合院型,建築工法與裝飾風格,與謝家古厝大異其趣。

據說古厝建築風格代表不同地方望族,突顯或對比家族社經地位。

圍牆上發現小貓一家悠閒小聚。

李家古厝在豪氣中多了恬靜。磚造外牆以彩色磁磚拼貼為特色。

壁牆有以綠釉瓶為裝飾,施工精細,古代要有錢大戶才有此財力。

仔細看連磁磚都是立體浮雕的。

大門二側是「明月、清風」及彩色磁磚拼貼。


連房樑柱都有彩繪,可見細部非常講究。


古厝後方是改良後的現代三合院。

東海派出所。

東海派出所前有座久保田鐘塔,昔日東海村民為響應政府農業機械化政策,全村集體選用久保田牌耕耘機,因此生產久保田牌的新台灣機械公司於民國五十五年間致贈時鐘塔,成為東海村的地標。

高3.2公尺的標準鐘塔由鋼筋洗石築成,上方除「久保田」字樣,還有耕耘機、發動機、噴霧機及新台灣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敬贈「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的字眼。碑文上記述當年歷史。


久保田標準鐘塔紀念碑,從1966年設立已有56年歷史,見證台、日兩國半世紀的友好情誼,日前有網紅與紀念碑合照上傳,被久保田台灣子公司的日本高層看見,將回收當年農機保存,再捐現代農機給村民,還登上新聞版面。

派出所前是東海村最熱鬧的北玄街,鄉下有超商的地方,就是人潮最多的地方。

北玄宮是東海村居民的信仰中心。


廟埕是早市或市集地。

北玄宮歷史悠久,起源於清高宗時代,隨鄭成功來台的福建軍民帶來隨身香火,後定居舊地(北旗尾)。

廟柱上方有「憨番扛廟角」。

氣勢輝煌的廟頂,精美剪黏裝飾,值得細看的建築特點。

廟宇內部很寬敞,中間供奉「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不僅統率水域的安全,還是北極星的化身,能指引船隻航行於正確方向,不會迷失於海上。


東海路上的東海國小。

校舍外觀是午仔魚及石斑魚的大型彩繪。

離國小不遠的謝家古厝為傳統三合院,格局採西式造型,左右磚柱採維多利亞磚造紅白裝飾。門額上有謝氏堂號「寶樹」泥塑,背面塑「雲霧夕照」。


昔日山牆頂端有老鷹展翅飛翔的英姿,可惜只剩支架。

謝家古厝建於日治大正11年(1922年)由謝氏兄弟創建,相傳因砍樹挖到寶藏而發跡,據說是堂號「寶樹」的由來。

古厝施工精細,紅泥磚加彩繪,營造出優雅的氣氛。

紅磚拱圈都是有造型的,地面有當年高價的拼貼磁磚。


房屋上方是透氣的鏤空磚,設計通風又高級的建材。

騎離東海村,沿東林路直騎。

東林路上有吳崑山文物陳列館,展示華容集團總裁吳崑山先生生前收藏的文物。

從入口的設置來看,紀念館曾經有發售門票。

東林路直騎前往番仔崙海岸。

附近是1895年征台日軍登陸地點-番仔崙海岸。

清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敗,五月日軍於基隆登陸,發動征台之役。十月由乃木希典中將親率日軍第二師團,於枋寮番仔崙海岸地區登陸,南北夾擊守台義軍。

面對大海遙想日軍乃木中將在此踩上台灣土地 !

當侵略者踏上番仔崙海岸後,開始台灣長達五十一年的殖民史,民族的苦難就此開始。

征台有功乃木希典擔任第三任台灣總督,任期制定了「三段警備制」,確立「以台制台」策略。更廣為人知是日俄戰爭期間出任第三集團軍司令官,負責指揮旅順會戰。在日軍進攻203高地一役,乃木大將二個兒子都戰死在他指揮的戰場上。

枋寮沿海有新龍、北勢寮養殖漁產區,養殖高經濟漁類有二、三十種,是海鮮餐廳的主要供應者。

新龍社區擁有海茄冬紅樹林生態為最南端之區域,養殖經驗豐富,是全世界第一個開發出龍膽石斑魚苗技術之處。


海岸旁有舊教會遺跡。

社區有昔日大陳村民用石頭砌成的基督教堂遺跡,若沒有人帶路,很難發現。

以石塊搭建的舊教會,在克難環境中撫慰大陳義胞心靈,只留古樸建築遺跡。


對面有新建仿教會遺址,見証到台灣各族群共榮生活打拼的縮影。

離開舊教會,騎過一片魚塭,遠遠看到藍屋瓦的廟宇,是漁塭守護神大武力土地公。

新龍村昔稱「大武力」,台灣獨一無二的地名。

大武力福德宮的屋頂是青藍色,與一般廟宇的紅色瓦明顯大不同。

當年重建廟宇時,主神天書大福德正神指示此屬「龍蝦穴」,若廟頂漆成紅色,恐無法讓地靈續展,特別交代要用青山綠水的顏色,象徵活水川流不息。

舊地名「大武力庄」早期為經商口岸,清朝時是繁盛的庄頭,後來遭海嘯侵襲毀庄,經不斷重建,至今周遭現雖已皆成魚塭,但福德宮卻始終香火鼎盛。

創立於清乾隆年間,有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

內殿木造的雕刻超精細,從木頭熏黑的程度,看得出香火鼎盛。

宮內的青花石爐據傳從開基時就已使用至今。

正殿供奉三位土地公,各有歷史與典故。均有專人前往大陸考察,確認其人、事均無誤。

宮內三位福德正神各有專業職司,大福德手持天書及元寶,掌管天庫財政,保佑財源廣進。


二福德手持曲尺,職司建築開拓,修屋營造業的最愛。


三福德則是中藥師,庇佑信徒身體康健。

三位土地公不論外在形象或代表意義,與一般手持拐杖的土地公大相逕庭,極為特殊的土地公廟。

離開大武力福德宮,來到枋寮高中。

離枋寮高中不遠是民國26年開業,有85年歷史的正老牌炒鱔魚、花枝的老店。

店內餐點琳瑯滿目,分為麵與乾炒類。有海鮮美食、傳統小吃等。離車站不遠,步行10多分鐘內就可到達。

炒麵搭炒螺肉來吃,是季節限定,客人常點的菜單。

好奇打開桌上白色蓋子,原來是調味料,講求衛生的特別設計。


點了鱔魚魯麵,特色是清香湯汁與脆口的高麗菜。好料的鱔魚塊都在碗底。

枋寮漁民早年盛行捕鱔鰻,鱔魚麵是飄香至今的古早味小吃。

麵條是黃麵,湯頭與乾炒類的醬汁不同,酸甜的湯頭在夏天很開胃。

嚐一口鱔魚塊,有熱炒香脆的口感。

鱔魚新鮮微脆,乾炒或水煮都好吃。

加少許辣椒粉可以吃出不同口感。

枋寮正老牌鱔魚麵有別於台南鱔魚麵,因為加了高麗菜,沒有台南鱔魚意麵有甜甜的味道,香辣的口感反而有加分!

吃完鱔魚麵到對面國小及長老教會逛逛。


沿彩繪海堤騎行,前往枋寮漁港。

枋寮漁港新建的地標。原本只是漁獲進出的觀光漁港,變成獨特的浪漫海岸。

枋寮漁港利用枋寮河口的泊地供竹筏停泊,六十年代後因沿海漁業興起,捕撈技術及漁船載具改良,竹筏僅用於接駮漁貨或近海作業。

漁港最引人食指大動是現買現吃的海產熟食攤。

炸蚵仔與炸柳葉魚還在冒煙,要趁熱吃!

港邊由漁民販售剛下船的新鮮魚獲,遊客自行料理或請餐廳料理。

枋寮漁港可容納各型漁船主要經營拖網、流刺網、巾網打撈漁業。

漁船是專門捕撈特產「吻仔魚」。目前捕撈吻仔魚最多為屏東枋寮跟宜蘭南方澳。

吻仔魚有豐富的鈣質與高蛋白營養,還有熱量低的特色。數量有限,每天都賣光光。

漁港觀光拱橋約五層樓高,橋身像藍色海上長虹,遊客要走上去參觀。

觀光拱橋也是枋寮鄉門牌上的地標。

觀景台上遠眺,俯視整個漁港。

傍晚時分看著夕陽緩緩沉入海峽,吹著海風、享受人生,這是最浪漫的時光。

觀景台上獨特的貝殼造景是瞭望哨,內有海巡署人員駐守。

夏日燠熱,離開枋寮前要吃碗冰,車站周邊有好幾家冰店。

搖滾車圓冰就是「手工湯圓」,因製程需不斷滾動就叫搖滾車圓。

疫情期間沒有開放內用,外帶來試吃…


一碗車圓冰份量不少,小湯圓有包料,滿滿配料,非常有特色。

湯圓很Q,芋頭綿密,料多實在。


碗底發現脆圓,代表一碗冰快吃完了。若喜歡古早味的冰,會覺得不錯吃。

枋寮是南迴鐵路西邊的首站,外觀整建後車站煥然一新,因鄰近台一線,車友帶小折或單車轉搭客運或搭台鐵都很方便。

枋寮曾是西線縱貫鐵路的終點站,因此帶來觀光人潮。民國八十年南迴鐵路通車後,成為高雄往台東的中途站,只能從舊照片中回憶往昔大站的風光。

枋寮單車小旅行從東海車站開始,秘境級小站風光與枋寮漁鄉風情,體驗南國初夏的不一樣面貌。趕上返程列車,算算時間,回家吃晚飯還來得及…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