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威 wrote:
這邊有好多代的北回歸線標誌,說真的我實在想不透為什麼要搞這麼多代,而且一到四代感覺實在差不多,第五代的就是上一張照片看到的那根,又粗又大,這樣一開始一次到位就好了嘛,也不用再搞這麼多代了...(恕刪)
報告樓主提供下列資料參考:
目前嘉義縣北回歸線廣場上,共有六代北回歸線地標,每一代地標塔都有一段特別的故事。例如第一代地標是日據時代興建,以竹子為建材,建造於水上鄉下寮村北回車站前的稻田中,用來慶祝臺灣縱貫鐵道全線通車。
但第一代地標在西元一九一七年因颱風襲擊損壞,四年後日本人又在原地以木頭搭建第二代地標,數年後改建為水泥塔,成為第三代地標。第四代地標因一九四一年的草嶺大地震而震毀,於是當地政府徵購周圍民地,擴大規畫出第五代北回歸線標誌。
西元一九九五年,透過水上鄉的企業家捐款,以及地方政府的經費補助,完成造形與飛碟相似的第六代地標館。在西元二○○五年,第六代地標塔又改建為北回歸線太陽館,成為全臺灣,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可供民眾進入參觀的地標塔。
雖然前四代地標塔因戰亂及自然災害而損毀,但後人仍依照圖片仿製模型,展示在太陽館旁。相信北回歸線不僅是北緯二十三點五度的科學意義,更代表難忘的歷史記憶和珍貴的在地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