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F 民視異言堂報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一條令人難以自拔的自行車道/我們向有關單位申訴全紀錄

jsmz wrote:
3.所以,決策後,哪來的自行車步道決策結果是以『環保生態優先』,不是以自行車優先。
6.我本來就認為這是一個社會運動=政治運動。我不認為那條通道讓騎士、行人共用有哪裡不好。騎士牽行一段又如何。競速之後,慢活一下,很好
7.我喜歡騎車,騎車就是一種運動而已,有人利用騎車的人當成社會運動的成員,我不認同。

3.這是決策錯誤採用不當的工法,才導致後續的更名及管制措施。
6.這不是行人與騎士的對抗,也沒看到有人要求將舊三貂嶺隧道改為自行車"專用"道,跟舊草嶺隧道一樣,行人也能走,大家的訴求是弄一條行人、自行車都好走的路,也跟舊草嶺隧道一樣不須申請。
7.騎車就是一個運動而已?,這句話只能代表一部份人"而已",很多人不僅止於運動,而是拿自行車來低碳旅遊,它是步行距離的延伸,讓探索的範圍更廣。
建設是方方面面,要考慮區域均衡、帶動地方發展甚至國內國際觀光旅遊,不能老是用百分比或者我用不用的到來決策,偏鄉的路包含北中南三橫貫公路常常因風雨就斷,這裡的路用到的百分比和花了多錢一修再修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台灣很多地方,本人第一次去還真是騎自行車去的,就拿南橫為例,有幸在88風災前完騎台南到台東越嶺,幾年前明霸克露橋才花了10億,沒多久就斷了,如今還只是便道,花了這麼多錢,本人這輩子才去過兩三次,這條路使用率的百分比和各條路花錢的百分比不知又是多少?

你知道嗎?韓國已建置一條名為"Korea's Cross-Country Cycling Road"自行車道,總長633公里縱貫韓國,這其中百分之70是自行車道,日本也建置6條國家級自行車路線,這些都吸引了無數外國觀光客前來騎車,台灣過去自許是自行車王國,除了製造還要有好的騎車環境,如今看來差遠了
你去問快閃活動主辦者就知道這個標案有沒有弊案😊如果有的話,還沒上新聞嗎?😊

1、單車版本來就是分享騎車樂趣、騎車運動的單純休閒版,有人硬要利用這些單純的車友幫他弄公民活動=政治活動😊
2、你要搞政治活動快閃抗議,非常歡迎你去「政治版」新聞版、宣傳你的政治理念,不要在這個休閒單車版為了少數人利益搞政治😊對,你就是少數利益人士😊99%的新北台北騎士不會去那裡騎車😉
3、這個01媒體網站,單車版是少數沒有被政治沾染的單純休閒版,你還要在這搞政治,無聊🥱
4、歡迎你去政治版辦快閃活動😊但你也知道政治版找不到有閒的單車騎士,所以才來單車版宣傳快閃活動😊
5、要搞政治,去政治板😊不要在單車版😉

WOWO88 wrote:
有什麽法源依據是可以...(恕刪)
hsing0218
在我開始騎公路車之前,過去騎淑女車上學上班、去圖書館、去吃飯,我同樣作為一位騎士,是感受不到太多公路車友對路面問題的體會,如同若非輪椅族,可能也無法察覺人行道設計的問題。
jsmz
我認為生態?騎乘?何者優先還是可以在單車版討論的議題,但是『揪人去抗議』就超過討論的範圍了
jsmz wrote:
你去問快閃活動主辦者...(恕刪)

建設本來就是期待能帶來大量的人流!
原本期待能串連東北角的單車道被搞成需要限量 預約 管制而且危險!
很多人抗議和不滿,決策者我行我素,所以你要怎麽處理?
搞個含金量不明的獎項自爽?聽說參加這個獎項還要編一大筆錢?
看起來像倒塌的帳篷,這種好東西設計師自己住的附近有嗎?丟人!
1、你能夠騎自行車前往台灣很多觀光景點可見得你有充分的時間單車旅行、你體力也好,所以,你確實是少數人😊

2、你少數人就想說民選首長決策錯誤😆?那你最棒,其他不支持你的都是錯的厚😊

3、你是少數人士😊

4、每天騎單車上學、捷運換車、ubike 騎士才是「多數騎士」,你是少數😊就是因為別人要上班工作過日子,所以忙到不想搞政治、不想說話,然後,你就以為你帶表多數騎士😆

5、要搞政治請去政治版、新聞版😉不要在單車版搞政治😉


t4236774 wrote:
3.這是決策錯誤採用...(恕刪)
jsmz
很多人沒有表示意見,不見得是認同你,你別天真了[微笑]
jsmz
我的意見和你不同,我心安理得,你我有一個共識就是喜歡騎車[拇指向上],但也有『歧見』就是『政治活動不要再弄到單車版了』[微笑]
1、你說的「很多人抗議」?在我看來只是不到0.1%的自行車騎士😊是很少人
2、如果去政治版一定揪不到人,所以才來單車版搞政治😊
3、你說的如果是對的,那你必然比那個標案的專家學者、首長、專業文官還要利害👍😊

WOWO88 wrote:
建設本來就是期待能帶...(恕刪)
jsmz wrote:
1、你說的「很多人抗...(恕刪)

你知道當初隧道兩邊的Ubike都是專用的嗎?騎到不遠的瑞芳就要收250的調度費!
當初剛開通時,瑞芳的臉書也一大堆人批評,騎行危險,紅色看起來像倒塌的帳篷好像未完工的工地,超醜!

搞成要登記,能用的人少了,批評的聲音當然就少了!

請問如果不是蝙蝠讓他們撿到槍能有理由改成生態隧道,這自行車隧道能驗收嗎?
還是設計者早就知道這裡會有蝙蝠,最後能改成生態隧道?才搞這麽不安全的鋼筋鋪面?

好不容易有預算能讓大家在涼涼的隧道內便宜快樂的騎Ubike,最後搞成不適合騎腳踏車的生態隧道!
從牡丹騎U到三貂嶺,1200卡免費!
休息一下,再從三貂嶺騎到猴硐也免費!
舊草嶺隧道就沒Ubike,平日租車就要花100!聽說Ubike不能去設站,怕跟當地租車業者爭利!這就是現實。

從三貂嶺自行車隧道變成生態隧道,會不會也是某種不能說的現實,便宜的Ubike和涼涼的隧道安全騎行不能兼得,這就是1200卡的遺憾!

要嗎三貂嶺自行車隧道要改成像舊草嶺隧道那樣安全,要嗎Ubike要去舊草嶺隧道設點!才能成全我1200卡免費在隧道安全騎行!

三貂嶺自行車隧道騎了2-3次,常常被健行的指責?好累!
jsmz wrote:
從總統到市長,都是你自己投票選的,民選首長當然可以代表民意做出決策
好啊!
那2026一定要讓 "猴猴做歹誌" 下台
takemehome96 wrote:
報導一,TSNA

200車友齊聚三貂嶺 宣傳安全美好環境
居然有200人到場
說明了這是一場成功的活動

因為網路活動一向是..."萬人響應,數人到場"
最初是從新聞得知三貂嶺自行車道開通的消息
之後陸續看到一些ytr的影片介紹
因為自己本身從事創意工作
當下就有種創意業界常見的"參賽稿"既視感

後來陸續看到eddie大費心整理的資料
脈絡清晰、有理有據
對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更加深入了解
也印證了對此隧道的最初印象並非僅是錯覺

正是因為eddie大辛苦整理了這些資料為依據
其後的訴求才更擲地有聲
這就是為何許多素不相識的車友願意前來共襄盛舉
因為我們理解並且認同他的理念主張
更感謝他為車友們爭取正當權益的付出

回過頭看看串中的反例
只能說真心佩服各位的耐心
可以跟一個邏輯死亡、信口開河全憑一張嘴
又無限擴張自我意識的人持續"交流"
兩者相比, 當真雲泥之別...
zakkwang wrote:
當下就有種創意業界常見的"參賽稿"既視感
"參賽稿"的意思是.....還沒完成的草稿?
zakkwang
參賽稿是以參賽得獎為目標, 僅為了滿足創作者個人成就, 業主及目標族群的真實需求都可被犧牲無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