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mz wrote:
3.所以,決策後,哪來的自行車步道決策結果是以『環保生態優先』,不是以自行車優先。
6.我本來就認為這是一個社會運動=政治運動。我不認為那條通道讓騎士、行人共用有哪裡不好。騎士牽行一段又如何。競速之後,慢活一下,很好
7.我喜歡騎車,騎車就是一種運動而已,有人利用騎車的人當成社會運動的成員,我不認同。
3.這是決策錯誤採用不當的工法,才導致後續的更名及管制措施。
6.這不是行人與騎士的對抗,也沒看到有人要求將舊三貂嶺隧道改為自行車"專用"道,跟舊草嶺隧道一樣,行人也能走,大家的訴求是弄一條行人、自行車都好走的路,也跟舊草嶺隧道一樣不須申請。
7.騎車就是一個運動而已?,這句話只能代表一部份人"而已",很多人不僅止於運動,而是拿自行車來低碳旅遊,它是步行距離的延伸,讓探索的範圍更廣。
建設是方方面面,要考慮區域均衡、帶動地方發展甚至國內國際觀光旅遊,不能老是用百分比或者我用不用的到來決策,偏鄉的路包含北中南三橫貫公路常常因風雨就斷,這裡的路用到的百分比和花了多錢一修再修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台灣很多地方,本人第一次去還真是騎自行車去的,就拿南橫為例,有幸在88風災前完騎台南到台東越嶺,幾年前明霸克露橋才花了10億,沒多久就斷了,如今還只是便道,花了這麼多錢,本人這輩子才去過兩三次,這條路使用率的百分比和各條路花錢的百分比不知又是多少?
你知道嗎?韓國已建置一條名為"Korea's Cross-Country Cycling Road"自行車道,總長633公里縱貫韓國,這其中百分之70是自行車道,日本也建置6條國家級自行車路線,這些都吸引了無數外國觀光客前來騎車,台灣過去自許是自行車王國,除了製造還要有好的騎車環境,如今看來差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