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林間騎車--台中 東勢 谷關 新社 太平 台中火車站 繞一圈

每年農曆的 七月七日 是 中秋節,放假日 吃月餅 的日子。但今年的國曆 七月七日,是我被太陽烤昏的頭腦決定完成 松竹-- 豐原 -- 東勢-- 谷關-- 新社 -- 太平 -- 台中 火車站 --松竹,環繞一圈 約 67 公里 ( 華為運動健康軟體 當機中斷三次,行車路線中斷分成三段,所以里程數室統計得來的數字),騎車時間大約 6.5 小時
,海拔高度 最高 635 公尺,最低 76 公尺( google 地圖計算路徑時標得 海拔高度)。 戶外溫度 量測 自行車上碼表 溫度計 30度 --- 41度,熱到會 中暑。



這張圖是我在昨晚讓 google地圖跑出來後再修正成想要的路線圖,從 谷關 龍安橋,興和產業道路,新社台地,南華街,北田路 ,太平 街道,長龍路,一江橋,東平路,樂業路,台中火車站



這張圖是出發時的 gps 衛星路線圖,在新社的 興和產業道路死命往上爬坡時自動當機,等到發現時已經爬了一段山路



這張圖是從興和產業道路 發現gps斷掉時再度啟動騎車模式後騎車到樂業路後,轉接 綠空廊道 自行車道 到東山路時又斷掉了。後面回到松竹就不再補圖了。



今天的主角就是這一台 鬣蜥 ,看看是否可以承受這種天氣下運作正常 。戶外溫度 30 度,有風在吹,涼爽。


在東豐自行車道 朴子段 騎車時 拿手機自拍 ,夏日騎車都包得 阿嬤都認不得



在梅子車站附近眺望遠處的大雪山上的鳶嘴山



東豐自行車道的好處就是大部分時間的在樹蔭下騎車,舒服。



在梅子鐵橋上看到大甲溪中成排的釣魚人,很懷疑有魚可釣嗎?



再次回到谷關的龍安橋,騎上龍安橋就是往新社的路線



這種之字形山道,騎車真的很考驗腿力



停在陰暗處休息,喝水,又熱又累,上次騎電輔車,這次用腳踩上來,超級累



安妮公主花園的路標,最近新聞上說 因為電線走火好像火災重整中



當您車車爬上來欲仙欲死時,看到這個惹人厭的公車站牌 平崎,心裡做何感想? 平崎 閩南語 意思是 平的路面,這種路面是平路嗎? 我不服



早上看到不少重機騎上來,



繞過一圈又一圈的迴轉山路,都忘了還有幾圈等著我去繞?



這位大哥也是包得緊緊的騎上 新社 台地,其實騎自行車上來的 勇腳 也不少,年輕人就是好,體力好,速度快,不用休息,羨慕死了。我還跟他們喊 加油。



在新社 食水井 附近看到這個路牌,就很重要。上次是往 中興嶺 中93 ,這次是往 太平 中99



騎往太平方向的南華街後往下拍照,一個 三叉路口



沿路沒什麼遮蔭,頭上就是火熱的太陽,戶外溫度已經到了 38 度,一直往上坡路段騎車是很辛苦的。



在松竹梅園區附近的山壁上 隱約看到上面有被畫上幾個 正字,應該是騎上來的次數累加



在台中市區實在很難想像在新社有這種滿山都是樹木的景象



這邊也是,不是山體就是樹木草堆,藍天白雲,不過今天的雲層較厚,天空有點灰色



騎到這裡攜帶的 兩瓶水 完全喝完,只好厚著臉皮去跟 觀音座蓮寺 的師姊去化緣兩瓶水,師姐很好心的幫我裝滿兩瓶水,滿滿的感謝。



被綠樹有些遮蔽的 觀音大士 白色神像



看到這個路牌就是準備從南華街去銜接太平的北田路 中99 ,這條路上的綠樹遮蔭不多,熱啊。接著就在山上的產業道路上繞阿繞的,到目前為止沒看到任何商店,還好有這兩瓶水,不然真懷疑在這種天氣下是否能平安回到台中。



頭汴國民小學,滿有趣的



路牌指示 往台中市的道路,在大太陽下被曬得有點頭昏的我,看了三次,確定這不是海市蜃樓,真實的道路



太平 長龍路 上的車子蠻多的,騎車要注意了。戶外溫度 41度,快熱昏了。在之前的南華街與北田路前段,大太陽下,整條產業道路上幾乎只有我在獨行,零星會有幾部汽車經過,但很少。



騎過了 一江橋後,肚子餓的有感覺,去 全家 買東西吃,順便吹吹冷氣,舒服,都不想出來了。感覺有點不真實,騎得快要累死了,突然有吃有喝,還有冷氣可以吹,這個世界真美好。



騎到樂業路 過了旱溪後進入自行車道,接近 樂成宮 , 再次見到滿滿的路樹遮蔭,感覺真好。決定在大樹下做個大休息,按摩一下採了整個早上的大腿肌肉。



在大樹下騎車的感覺不是很好嗎? 騎車路線就要挑選有大樹遮蔭的地方。



看到南天宮的紅臉關公塑像,又回到 高架火車道下 的綠空廊道,雖然沒有大樹遮蔭,但有高架橋可以遮蔭,也是可以接受。



騎過東山路口後,我將自行車搬上了有陸橋陰影的汽車停車區來躲避頭上的太陽騎車,這片大樹叢區背後就是東光國小



陸橋下的自行車道,這個時段太陽直曬,車道上會被陽光曬到,但路邊有重上一些樹木,還是很耐看的。

在多年後,我又再度在新社騎了一圈,以前是小圈,現在是較大圈,雖然很累,但覺得很值得。畢竟今天的騎車路線,雖然我可以改為機車,汽車都可以完成,但是我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我的心裡科技陰影,感覺還是很有價值。
lion01
您真的是辦事急先鋒,週六都假日了,生活步調可以放緩一點,讓生活更舒適慵懶一些。周六當天在東勢將輪胎補胎時,與一位看我在自行車道旁現場補胎覺得有趣的車友聊了蠻久的,然後才緩慢地往南騎回家。
leone823
[XD]
lion01 wrote:
每年農曆的 七月七日...(恕刪)

是七夕喔! 真被曬昏頭了?

那蛋糕路現場看起來好像沒那麼可怕.
其實還有這些都是順路的.


上周末真的被熱浪嚇到了!
我應該跟獅兄的穿著一樣,不要貪圖涼快.

真正的熱源其實是來自路面輻射而來的.
尤其是柏油路面,真的會讓人昏倒.
第一次由綠空原路折返而沒繞道旱溪.
真的是熱!

回程特地跑到自由路(干城)的正國仙草吃冰降溫.
臨走再加碼鳳梨茶.
這家蠻推薦的,都是手作真材實料.

24_0706阿勇 綠空_豐原
lion01
人就是環境的動物。夏天太陽很大溫度很高時就想辦法躲起來,躲山上,躲水裏,躲在冷氣房中。冬天北風狂吹溫度很低時就要多運動,讓身體熱起來,騎車在山上運動,跑馬拉松,躲在房間吹暖氣,適應四季天氣的變化。
對於這個 新社 圈狀自行車路線,其實不管 新社白冷圳,或是 中和抽藤坑 ,都是在旁邊而已,但是對騎自行車而言,野望太大就會變成一場災難,畢竟用雙腳用力踩動踏板去到這些地方,對於身體的負擔都很大,如果是騎車或開車,加一加油門,引擎轉速拉高後,車子就跑得飛快,騎腳踏車就不可能了。因為這個地方都是山區,地形高度起伏很大的山區產業道路,完全靠人力,如果後勤補給不到位,很容易就出事情。

回顧 7/6 的騎車過程,以前幾乎沒有向路線旁的寺院討水的紀錄,畢竟其他的路線很快就可以找到小商家,但是山區產業道路上,大太陽下十幾公里的山區產業道路上硬是沒有一家小商店有在賣飲料,車上的水都喝完了,大太陽下邊騎車口渴的很,看看地圖,剛好 有一家寺院,就趕快進去討水喝,不然就要中暑了。

其實騎完這一圈後,是有想過再擴大一些,下次規劃 從谷關線,新社龍安橋 過後,騎到天冷 天福大橋 右轉 玉山景觀公路水里玉山線 台21 道,騎車到國姓 銜接 天長路 台 133道 ,經過 北港溪 福興橋,國姓 中正路二段 台 14 道 中潭公路,沿著 台 14 道 一直騎到 草屯 去 銜接 成功路 台 3 線 內山公路,再北上回台中,這一圈比較大,可能先開車或騎車 繞一圈後,再來評估是否可以騎自行車。

人的體力與耐力是有限的,雖然在山區騎車是件快樂的事情,但是當路線太長超出體力的負擔極限後就會變成災難,量力而為感覺才是運動的本質。
lion01 wrote:
對於這個 新社 圈狀...(恕刪)

獅兄
我曾跟你有相同的野望,所以就先開車去探個路.
探著,探著...

差一點卡在石棹,因濃霧下不了山.


荒唐! 真是荒唐!
leone823 wrote:
卡在石棹,因濃霧下不了


偶像,真的是荒唐到太可愛了,人生就是這樣,年少不輕狂,白費了許多年頭。

其實,我也曾經開車在台灣的山裡繞了很多圈過,但是運氣比較好,都能找到路回程。但也知道,路是長在嘴巴,有時候開車開到心慌時,就下車問問民居,就能知道地圖上的路線是否還存在。

我的野心還沒那麼大,烏溪以北就是我的底線,烏溪以南就要更換交通工具。
針對 7/6 在東勢的東豐自行車道上騎車時輪胎外胎破裂,內胎漏氣,總要尋找原因,規避日後再度發生同類事件。



外胎破裂成一個大洞,內胎被擠壓成圓球狀,然後這個圓球狀表面,在長途騎乘時不停地與外胎摩擦,最終破裂漏氣。

當日騎乘前檢查,知道輪胎外胎在胎腹邊有龜裂,但不想理它,這個狀況已經維持一段時間了,也沒什麼問題? 只是覺得這家廠商的輪胎橡膠處理不好。會破裂原因可能是天氣炎熱再加上騎乘距離超過 20 公里以上,外胎龜裂處就變成一個大洞,外胎變形。



外胎破裂處的另一面也是龜裂。



將歪胎拆下來看一下內部,編織層表面橡膠脫落,編織線部分斷裂,變形。



再看看其他龜裂處也是一樣,編織線明顯可見。



輪胎拆下來後發現 軸傳動機構表面 生鏽處越來越明顯,順道拆下來除鏽噴橘色紅丹漆防鏽



沒有鋼製的軸傳動機構,剩下藍色的車架 ,空蕩蕩,輕飄飄 的車架



軸傳動的規格尺寸 24 吋輪胎使用



軸傳動製造廠商的 英文名字,上網查過 住址 在大雅



傳動軸支架那一根圓鐵棒生鏽到很明顯,多年前噴上紅丹漆 以為就不會再生鏽 ,但還是鏽了。這次用銼刀除鏽,電動鋼刷刷過,準備再噴一次紅丹漆,試試可以撐多少年。



軸傳動機構噴好紅丹漆的外表,好看多了。



將整台車裝好新的輪胎,傳動機構重新組裝好,測試無誤後,就可以再度騎車。

自行車是個很簡單的機械組合體,只要有工具就可以任意的拆下檢查維修,不像汽車還有行車電腦一堆的偵測代碼,要有專對這個車廠型號的維修電腦才能知道問題在哪裡,兩相比較,自行車好搞多了,簡單又省事。修好後就可以上路繼續做運動工具。
騎車的野望 --- 因為變化所以變化

生活在城市久了,就會有一股離開城市的慾望;每天上班,一成不變的工作事項,偶而換點不一樣的;同一樣式的衣服穿久了,也是想換不一樣的來穿;同樣的電影看厭了,導演來些變化吧。

騎車,不就是想在相同的窠臼中發現不一樣的花樣嗎?



這個蟬蛻是我在騎車時發現,在離地約10 公分高的大樹根部居然有一個倒吊的蟬蛻,而且光線穿透薄薄的棕色外殼後顯現出來的琥珀色彩,有了光線穿透的加入,光影瞬間讓這個蟬蛻有了生命,不再只是一個空殼,而是有光影深淺變化變化的實體。



這種 黃色的花朵長在樹上,約巴掌大,外型像個鐘,我是用手機鏡頭縮放10倍才能拍攝,與其他的地上看到的小黃花不同。



像不像 煙花燦爛,大自然的煙火。



漫步走在樹林間沒有火車的鐵軌上,別有一番情趣,更多的是生活的感悟。



給樹貼上樹種的名牌也是一種社會教育,現在人的科技感太重,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反倒不知道,需要認識一下。光臘樹



這個蟬蛻的外殼也很完整,保留出土的痕跡。但是少了光線的加入,總覺得少了什麼東西。



另一張樹的名牌: 小葉欖仁



居住在城市中的您上次見到耕耘機翻土是在何時?可能已經好幾個年頭了。自行車道旁偶見田地裡的稻田收割後,農人又忙著開動耕耘機在翻土準備再次插秧,黑色的田土被耕耘機翻起,土中的蚯蚓,小蟲也露出地面,天上的食客 白鷺鷥,小鳥,一隻隻的跟隨在耕耘機後面撿漏,開始吃免費大餐,遠處的白鷺鷥張著白色的大翅膀也飛臨這個饗食天堂一起餐與這項美食活動。



朋友開玩笑問我: 您拍這一張照片是要跟 飛機 競速嗎? 一個飛在天空,一個只能在地上走,無法比較啊。 我回他 : 為什麼不能競速 ? 飛機被焊接在地上鋼管上面,只是個標本。自行車有輪子在動。以可動去競速不動,當然 自行車一定會贏。

自行車與飛機 競速,一個是地上的螻蟻,一個是天上的雄鷹,本來是湊不到一起比較的物體。但因為鐵馬有想飛的心,想飛的願望,雖然不能像飛機飛得那麼高,但一定比飛機走得遠。
prozacist
以我北部郊山遊歷的經驗和台中相比,台中的蟬鳴聲真的特別的大
lion01
北部郊山可能因為土地過度開發,蟬的棲息地受到破壞,所以數量減少很多。中部山區產業道路上面夏天時騎車經過,蟬聲如雷鳴般,超大聲地,有時甚至想戴耳塞騎車。
騎車路線圖 --- google 版預估

天氣太熱了,不想出去騎車被大太陽曬肉干,坐在電腦桌前,使用 google 的自行車騎車 模式來預估一下騎車經 東勢,谷關,國姓,草屯,員林 的騎自行車路線圖,看了 之後,嚇了一跳。



這一張圖是 7/7 騎車的路線圖,路程約 67.7 公里,我的騎車時間約 6.5 小時,google 時間約 4:35 ,我中途休息很多次與休息時間很長。高度 636 公尺,從新社台地下來後幾乎都是下坡。



這一張圖是預估從東勢,谷關,國姓,草屯,員林 的騎自行車路線圖,路程 141 公里,時間 8:52,高度 866 公尺,應該是 要騎到 國姓 時需要爬上坡,然後就下坡,然後到 草屯 148 道 時,再爬上一小段上坡。回程 從 員林 到松竹 這一段路坐火車 約 38 公里,所以騎車路程約 141-38= 103 公里。



這一張圖是考慮 141 公里太長那改個 浪漫 台 3 線呢?  路程 106 公里,時間 6:42,高度 866 公尺,應該是 要騎到 國姓 時需要爬上坡,然後就一路下坡。



這一張圖是考慮 106 公里還是太長那改個太平136線呢?  路程 101 公里,時間 7:15,高度 866 公尺,騎到 國姓 時期上坡,之後下坡,再騎到太平 136 赤崁頂 需要爬上坡,然後就一路下坡。

經由這樣的比較後可以知道,原本只是想說從谷關騎新社需要爬坡 636公尺,那再往下一個跨越大甲溪 的天福大橋 台 21 道 經國姓,距離就從 67 公里跳升到 100 公里以上,高度也要再爬升 866-636=230公尺,雖然 後段考慮用火車接駁,但接近100 公里的山區路程好像太遠了,就算掛上電池的電輔車也不輕鬆。所以這一條路線應該就不怎麼適合騎自行車了。
夏日騎車-- 閉著眼睛騎車,用身體感受去騎車

天氣還是那麼的熱,下午的體感溫度都超過 40 度了,也只有早上趁著大地的溫度還沒上升,騎一段路就好。騎在 有山,有水的林蔭間,可以瞬間閉上眼睛,用身體的鼻子嗅覺,皮膚觸覺,大腦潛意識,身體去感受大自然的環境,不用去理會碼錶上的任何一個數值,悠哉悠哉地慢慢騎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大甲溪是中部的一條活水,孕育出大甲區的農業文化。這條橫跨在大甲溪上的鐵橋,更讓您能用最近的距離去感受到大甲溪的呼吸,溫度。



夏日的大甲溪,沒下雨的日子哩,水流緩慢,您會看到一條平靜的大甲溪。



除了在溪流轉折處才能激起白色的浪花,聽到水流衝擊岩石的聲音,在橋上可以聞到淡水的味道,與去海邊遊歷時大海的味道都是鹹鹹的,有著很大的差別。



騎車在這條鐵橋上,身體的感受非常清楚,風是涼爽的,陽光是溫暖的,不是在都市中柏油路上高溫曝曬。



從鐵橋末端進入隧道的洞口那時,瞬間可以感受到氣溫的明顯不同,隧道內有些濕冷的空氣與有些陰冷的溫度,那種感覺就像瞬間打開冷凍庫的大門一般,讓騎車的高溫瞬間消失。



后里馬場這個地方的鐵路陸橋特別低矮,上方就是火車鐵道的路線。騎腳踏車時,上方的火車也在通行,人在下方除了能感受到火車鐵輪壓在鐵軌上的噪音外,還有電車聲音速度的改變。



這條林蔭小徑是個秘寶,可以瞬間將眼睛閉上慢慢地騎車,用身體皮膚去感受,風的溫度與速度,用鼻子去嗅聞大樹的味道與路旁青草,花朵的味道,當然眼睛不能閉上太久,畢竟有時也會有來車的,安全必較重要。



在小徑上發現這隻母的鞦形蟲,公的有大的角,母的沒有,我用手機追了它一段時間去慢慢地拍照它。



在路旁發現這個路牌,后里馬場園區,交通標示很清楚,不會迷路。

騎車就是這樣,不用去管目的,不用去管時間,用身體去感受大自然環境,去體會大樹,石頭,泥土,小花,小草,昆蟲,山林的好,或許這就是在山區騎車的樂趣,比在汽機車廢氣的都市區騎車好很多。
lion01 wrote:
夏日騎車-- 閉著眼...(恕刪)

墨鏡戴深色一點的就好啦!
lion01
哈哈,必備的工具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