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山路線分析資料




caf677 wrote:


W = mgh ...(恕刪)

太專業了,把走過路線記錄拿出來分享
看過資料發現上百拉卡是風櫃嘴消耗的能量的兩倍

看完後有有兩種心情
1--星期日好在只跟騎到淡水沒上百拉卡,不然回家跟女王一定掛點.
2--中秋假期跟同學約好上百拉卡,這下完蛋了,我們這群老骨頭會散掉
跟隨白雲去郊遊 http://www.wretch.cc/blog/hibeggar
hibeggar wrote:
太專業了,把走過路線...(恕刪)


其實,最好的評估方式是帶著心跳計紀錄平均心跳率,與消耗熱量
利用內插法,比較不同坡道在同一個平均心跳率下,所對應的消耗熱量
但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心跳表,所以我才有利用其他資訊評估的想法啦
我還得再推敲一下簡易評估方法,歡迎有能力的車友給予意見唷

那巴拉卡本身不難騎,難的是從登輝大道開始就算在爬坡囉
第一次騎巴拉卡,事前暫定一下休息點
風景真的不錯,不停下拍拍照可惜
每2-4公里小歇一次,在感到疲勞前休息,最後就不會那麼累了
http://caf677.pixnet.net/blog
再推一次.... 這麼好的文章應該多一點人響應... 尤其若是有 GPS 可以看高度表的... 更是可以知道如何的配速休息.... 希望各方大大多多響應.
Just beetlED - Just U & Me

caf677 wrote:


其實,最好的評估...(恕刪)

感謝指導
你真的很強,
雖上風櫃嘴好幾次了,但百拉卡一直沒去,除時間外,距離也是重要因素
謝謝你的資料及建議,上百拉卡成功後,一定跟你報告
跟隨白雲去郊遊 http://www.wretch.cc/blog/hibeggar
小弟是剛入門的新手...
未來目標是向各位前輩看齊...
請問前輩們用的是哪一款GARMIN呢(可以記錄高度距離)....
可否跟小地分享一下...
先言謝囉 ^^

ycfred wrote:
謝謝分享, 但這樣的算法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 以風櫃嘴和巴拉卡為例, 爬兩次風櫃嘴所累積的位能和移動距離都超過巴拉卡, 但以此計算, 卻還少於爬一次巴拉卡, 這明顯不大合理

爬兩次風櫃嘴,距離是2倍,高度也是2倍
所以整個面積會變4倍,作功的數值如下:
1302 x 4 = 5208 (2次風櫃嘴) > 2940 (1次百拉卡公路)

另外,如果要讓這個數據更準確的話
應該是要用積分的
只用三角形面積來估算的話
如果遇到10公里的平路,再加上1公里的10%陡坡
那整個作功的數據會誤差很大
謝謝大家關心
我心底已經有一個新構想了,我會捨棄面積的算法
剛剛小小計算過,不會發生先前不合理的狀況
公式也可以考慮到平路,晚點公佈公式細節

小計結果
名稱 指數
風櫃嘴------ 28.87064811
百拉卡 ----- 35.16138263
中社路 ----- 16.23414319
埔里-武嶺-- 149.8186242

另外,我想上坡路段,平地路段分開計算會比較理想
況且,我的用意只是想指出路段的差異
若算不出距離-高度曲線的運動公式,應該就無法透過積分計算面積
積分這個方法可能對我很難,我發現自己離開課本好久了...
不要把積分想太難啦
你可以每隔一公里,就把和起點的高度差累計起來
累計到終點,就是估算的面積了
比三角形求面積更準確一點

不過我突然想到一個狀況
就是下坡時的功該怎麼計算?
要把它當成是負的嗎?
kenzyun wrote:
不要把積分想太難啦你...(恕刪)


嗨,原本我的用意是提出一個簡易公式去給每個坡道一個指數
再依心跳計來評估公式是否需要乘上修正因子
不過我缺心跳計,不能實際的驗證公式,所以還是先從建立公式開始

在提公式以前,先回答您的一個問題---下坡的計算
就我個人做法,我會在取高度距離圖形時先去掉平地路段,盡量只計算主要坡道
下坡的話,人不算在作功,是重力在做功
是我會跳過不計,而是從下坡後的上坡再繼續計算
不過,原則上還是要盡力求簡單易用
精確的計算,就留給學生們研究時發揮吧

回到正題,我這次會捨棄面積的計算方式
乃因面積表現的是重力位能在圖面上面每一點的累計
這樣的算法會引起誤差,重力位能是很單純的一件事
W = F x S = mg(物體重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x h(高度)
所以當我們從0M高爬升到100M高,其重力位能變化為 mg x(100-0) = 100mg

但是這個公式有個缺點是,在斜面上面的運動,除了垂直方向,也有水平方向
我們除了向上騎,也向前騎,此公式無法表示,水平方向的作功
考量到這一點,所以我才會想要以面積來表示斜面運動的作功
但是我必須承認,這樣誤差是很大的....這要謝謝Y兄提出的質疑

所以,我提出另一種看法,來給路段計算綜合指數
此看法的論點,將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分開計算
1.
就垂直方向而言,可以這樣看
位移距離 = 爬升高度
車手施力指數 = 斜率 ( 因斜率越大越費力,故用斜率代表 )

將 斜率 x 位移距離後,可以了解在此斜率爬升某高度所需做的功

2.
就水平方向而言,可以這樣看
位移距離 = 騎乘距離
車手施力指數 = 1 (騎乘平地也有基本施力,將其視為騎乘斜率為1%的坡道)

將 斜率 x 位移距離後,可以了解在騎乘某距離以後所需做的功

3.
所以,綜合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
我們可以將公式寫成這樣

騎乘一個坡道所需做的功約等於
水平方向作的功 + 垂直方向做的功 = {水平距離(公里) * 1} + {垂直距離(公尺) * 坡度}
=水平距離(公里) + {垂直距離(公尺) * 坡度}
= 騎乘距離(公里) + {爬升距離(公尺) * 坡度}


PS.
其實Garmin的高度距離圖的X軸,就是我們騎乘坡道的斜邊距離
不過,我試算過幾次,因為公路的設計不可能有恐怖的坡度出現
所以騎乘距離(斜面長)趨近於水平距離(底長)

4.
範例:
下圖資料依序為:
風櫃嘴,百拉卡,中社路,埔里-中橫-武嶺


風櫃嘴綜合指數
= 6.2公里 x 1 + 420公尺 * 0.067742
= 6.2公里 x 1 + 0.42公里 * 0.067742 x 1000
= 34.6516129

這裡有個地方要解釋的是 1公里 = 1000公尺
但是坡度卻是百分比,照道理垂直方向應該是 爬升距離 x 坡度 / 10
但這樣計算很難突顯爬坡的效應,因此我並未除以10



假使今天評估的是平地路段,則只要比較騎乘距離即可
假使今天評估的是爬坡路段,就再加上爬升距離與斜率的乘績
以上是這樣,也許不能夠很精確,但這是兼顧易算易用下的結果
不知道各位覺得如何?
poiyu0629 wrote:
小弟是剛入門的新手....(恕刪)


我的是Garmin 60Csx
305那款自行車專用GPS碼錶也可以記錄軌跡
如果不買手持裝置, 那麼WBT 200也是不錯的選擇喔

我以前用WBT 100,很輕巧好用
但是Garmin所附的軟體,可以自由裁切編輯軌跡
所以我才能將坡道的部份單獨分離出來分析
http://caf677.pixnet.net/blo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