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小五年級時的一次郊遊,才終於游的遠一點.這也是第一次跟舊宜蘭線鐵路的美麗邂逅.記憶中火車從瑞芳出發後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山洞,那時的火車還未電氣化.轟隆隆的引擎聲在山洞中迴盪著,漆黑的山洞中火車窗戶玻璃反照出一張張童稚的臉龐.....一直到多年後的今日..那段回憶依然深刻的刻畫在我的腦海之中.

火車一出瑞芳站不久就是一連串的山洞,火車的足跡跨過基隆河蜿蜒的身軀之後,沿著河岸走.不自覺的哼起....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內.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 ... 不多時穿過幾座山洞後,來到了黑金之鄉...猴硐.相傳猴硐地名的由來是由於山間有一聚住著彌猴的石洞.因為做礦業的居民不喜歡洞中有水,所以把洞字的水字邊改成石字邊.事實上靠近淡蘭古道邊的三貂嶺沿線還是以前著名的土匪窩.

山上的九份號稱是黃金山城.大概人們真的是比較喜歡黃金吧!一山之隔的黑金故鄉..猴硐.. 跟人聲鼎沸的九份比起來更有一份靜謚之美..蜿蜒的基隆河將煤鄉一分為二.放慢著我的踩踏腳步,仔細領略小城之美.信步的來到站前的老麵店,一早尚未吃飯,該準備祭祭我的五臟廟.上了年紀的老板還跟我哈啦了兩句...少年A.來"七逃"喔 ! 嗯..騎腳踏車來"慶菜撈撈A啦"...

祭完五臟廟後,順著河岸邊來到了站前廢棄的選煤場.從它宛如棄婦的身影中.遙想它昔日的榮景.以前這邊出產的都是高品質的無煙煤.主要供應給全省的發電廠及做火車燃料用.當年從各坑口中採出的煤炭,經由綿密的輕便路網將煤炭集中到選煤場做進一步的洗選.查了一下網路資料.當初以每小時400噸的水,清洗80公分以上的煤;80公分以下的煤石就以人造波浪分離石頭與煤,脫水之後的煤渣經沈澱可做磚材的添加物,廢石可做水泥的加料,以減少黏土的用料,這讓我們見識到當時已有的環保觀念,實在令人敬佩.

運煤橋有如一灣彩虹跨過基隆河岸,望著立於河岸兩邊的石墩,佇立在橋下的我.不禁佩服前人的造橋工法.

單車出遊就是有這種好處.速度上比機動車輛是慢上許多,但是就是比步行多了一點方便性.遇到可以走的羊腸小徑時還可以慢騎通過;遇到階梯時,大不了換成是車騎人...就這樣扛車進入車站貳樓.跨越了站台,來到對邊的小聚落.

清早空氣中瀰漫著安靜的氛圍,扛著車在小聚落的階梯中像是做著探險之旅的小孩,期待著下一秒會有什麼驚異大奇航.揶!有內..這邊有好多的貓咪.大概是貓咪也感染到空氣中的靜縊氛圍了,一隻隻貓咪眼睛都瞇成了一條線.我想我在這群貓咪中也感染到慢活;漫活的氣氛...

順著階梯扛車而下,這才發現這山邊小聚落跟車站對面聯絡的通道竟然只有剛上來時扛車通過的月台天橋.也罷!為了保住小命還是不要扛車跨越鐵道,怎麼來就怎麼回去吧!

很難想像以往颱風季節時常造成水患的基隆河此時竟然是如此馴服.寬廣的河道中,河水都聚流在這一處小小的水道中..

穿過了鐵路鐵橋下的涵洞來到瑞三本礦坑口.坑口早因安全考量已被層層的紅磚所阻隔.只留下涓涓細流的泉水從坑口下方的洞中流出...坑口上方的銘牌還清楚刻著民國三十六年六月...瑞三本礦....李建興題...李家算是小鎮上煤礦業的霸主.上次探訪 被遺忘的鐵道 - 鐵路深澳支線 時.探訪到的建基煤礦也屬於李家的產業.

檢身室..從門前嚴禁煙火四個大字看來.這應該是礦工進入坑口前檢查身上是不是有攜帶火種等違禁品.因為煤礦煤層間常夾雜著瓦斯氣體,瓦斯碰上一丁點的火花就會引起坑內爆炸,後果是相當嚴重的.從窗邊一根根木條上方的鐵釘數目看來.以前在這邊工作的礦工非常多,一根鐵釘就掛著一塊礦工的木名牌.礦工當日的出勤狀況就由吊著的名牌來顯示.每個礦工有白色與黃色的名牌各一只,上班進礦坑工作時,要拿黃色名牌去電室領照明頭燈再進入坑內工作,下班出礦再把照明頭燈還給電室,並拿回黃色名牌掛回白色名牌上.
管理人員早上看到黃色名牌已經拿走,就知道該礦工已經進入礦坑工作,下午如果沒看到黃色名牌掛回,就表該礦工還沒有出礦坑.如果黃色名牌一直沒掛回那就表示礦工在裏頭出狀況了.

順著河道邊的輕便小路來到基隆河邊.這邊有許多基隆河常見的地質景觀...壺穴地形.壺穴是急流中挾帶砂礫石磨蝕河床而產生的圓形凹穴,因急流中常有渦流伴生,礫石便挖鑽河床,形成壺穴;壺穴由於造形特殊,素有石面桶之稱.別看壺穴形狀坑坑疤疤,其貌不揚,它的形成可不容易,壺穴形成的原因是多元的,即雨量.河流坡度.岩體損耗.節理.回春作用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才會產生壺穴地形,基隆河從上游的大華端到中游的暖江橋端都夾雜有壺穴地質景觀.


續往前行來到以前的礦工宿舍.從壁上滿佈著雀榕根鬚.看來這邊已經荒廢多時.民國七零年代.台灣煤礦業彷彿中了瘟疫一樣,各地紛紛傳出煤礦災變.加上開採的成本遠比進口煤炭來的高.所以煤礦礦場一家接著一家的關閉,這邊的瑞三本礦也在1990年結束營運...

宿舍兩旁都建有廚房,從留下的大灶數量上看來,以前應該有不少工人在這邊工作.

繞道屋後.剛好是鐵路彎道處,找處地點學人家拍起火車來.我沒有專業的DSLR手中只有一台快要掛掉的小DC.也剛好火車一到猴硐這一段由於路幅彎道多彎的關係就是跑不快.所以就成了拍火車照片的好景點.手中的小DC大概快掛了.鏡頭開開又關關,哩嘛幫幫忙,掛了以後怎麼寫功課Y?

由於這邊已經規劃成煤礦博物園區,所以運煤橋上也已重新鋪上木製棧道.或許不久將來這邊將會吸引起觀光人潮.小聚落靜縊的氛圍將隨著觀光人潮一去不復返.....

趁著還未大幅度的改建.趕緊把這般破落的景象用相機拍下來,或許多年後再回味起這些老照片,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順著鋪著柏油鋪面的舊宜蘭線鐵路,一路往瑞芳方向前進,迎面而來的是一個老隧道....

此時的我是在河的對岸,前方的水利工程就是 - 員山子分洪道...

由於單車的燈光照度不足,望著前方深璲黝黑的洞口.基於安全的理由,今天的回憶之旅暫告一段落.待下次準備妥當之後再前來拜訪,想想拍火車照片還蠻有趣的,只是我的小DC大概是掛了.什麼時候能再拍照.....Y....天曉得..!

隨機附上一張轉自瑞芳鎮公所網站上的猴硐觀光小地圖.希望對你的旅遊有所幫助..

整段路段騎乘下來,沒什麼大陡坡,整段路段沿著基隆河濱前進,是一條適合全家慢遊的路線.
更多詳盡的旅程,請參閱我的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f649gcer9031/7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