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埤位於員山鄉內城村, 從榮源國中校門口前鄉道往南直行,即可到達。 因為埤狀望似蟳腳, 昔時稱為「蟳管埤」,後來不知何故, 卻被水利會改稱「太陽埤」。
太陽埤是一個封閉性的湖泊, 三面群山環伺,湖面猶如平鏡, 但是湖水頗深。埤岸腹地狹窄,產權屬於國有財產局, 除南側坡地開發成茶園外,其餘皆保留原始風貌。 本埤是附近稻田灌溉用水的源頭, 也是鄉民垂釣的最佳去處。 將來再配合地景色彩,設置瞭望臺,可供休憩賞鳥之用, 是一個極為原始的水塘。

冷埤
冷埤位於中華村西側山林中,屬粗坑溪支流之一部份,其水源來自地下天然湧泉,水質冰冷清澈、甘甜,為一原始湖泊,湖中盛產特有生物"水禾",在台灣僅在冷埤生長,茂盛的覆蓋在湖面上。形成一片平坦原始綠洲,水面下,生物有田螺、鯽魚......等,為平地湖泊所不易見到。
冷埤是個狹長湖泊,是台灣僅存的少數幾個生態環境保持完整的低海拔湖泊之一,是原生動植物的天堂,水生植物除了水禾是湖面最多之外,其中還有比較特殊的水生植物如三叉星葉厥,還有廷水型的水生植物如水毛花,沉水型的水生植物如水王孫,水邊型的如給葉蓼,所以水生植物的生態相當的豐富。
三叉葉星蕨為陰性植物,通常與石菖蒲混生在一起,匍匐根莖多著生在石塊上,植物體經常沉浸在清澈的溪水中生長;所以本種也算是水陸兩棲的植物。雖說台北新店山區有較多分佈;但一般而言,屬於罕見植物,這種植物它是厥類可是它又能沉在水下生長相當特別,不過因為人為過度的採集和環境受遭到破壞造成此種水生植物快瀕臨滅絕的危機。
冷埤四週樹林是自然演替形成,森林內林木幾乎是徑粗10-40公分之喬木,樹高也近十公尺,樹種也有五六十種以上,林下灌木與草本植物種類更多,林內動物相非常豐富,是一個觀察生態的一處好地方。

雙連埤
雙連埤位在宜蘭縣員山鄉,周圍群山環繞景致優美,海拔高度約為五百公尺,屬於低海拔的溼地,由兩座不同大小的天然湖泊相連形成,因此稱為「雙連埤」。雙連埤擁有豐富的溼地生態環境,湖泊中的兩座浮島生有多種水生植物,是台灣擁有最多品種水生植物的濕地,更曾被水族雜誌譽為「水草王國」,候鳥渡冬時更有眾多水鳥棲息於此,現今已經規劃為自然生態教育中心。

大湖埤
大湖埤原名「金大安」,早年做為農田灌溉之用,後來逐漸發展成 觀光休閒區域。 大湖身長四百公尺,寬二百公尺、水深約一至二公尺,湖面面積廣十公頃左右,湖域周圍三面環山,水影山光,澄明如鏡,面對千頃稻香 ,極盡寧靜。沿岸植栽稀奇珍有的穗花棋盤腳(水茄苳)百棵,開花時節,燦爛似錦。 湖內盛產各種淡水魚及貝類,其中又以蜆類最為肥美,農民駕著竹筏,稱著竹篙,以鈀梳向湖底撈起,甚具農園情趣。區內自然生態完整 ,白鷺、黃頭鷺、夜鷺、小鵜鷺等,都是常客,早晚晨興夜息,啁啾呢喃不斷,成為野鳥棲息的天堂。

停車於員山鄉公所,取出小折,開始今日的埤塘之旅。

沿著台7線往內陸走,天氣晴朗層層山巒清晰可見。

見內城三元宮牌樓,由此右轉進入,一旁就是金車飲料的廠區。

進入內城市集,十字路口左轉,轉行內城路,旁邊有一所內城國民小學。庄腳所在,經費不如都市充裕,校舍皆採開放式,無門禁,可自由出入。是我登山、旅行住宿的最佳地點。


不遠處另有一所榮源國民中學,同樣是開放式的校舍。

一池荷田,早開的花朵,伴著農舍與青山,呈現著恬靜之美。台灣有那些經典路線,很簡單,騎入鄉間處處有美景條條皆經典。

看到太陽埤和太陽湖觀光果園的指標,由此轉入小徑,過萬善堂,一段小爬坡,抵民宅太陽埤就在右下方。



退出民宅左側果園內有小徑可下至湖畔。


右側小徑通往小山崙,有一太陽埤銃櫃遺址。是內城地區僅存二銃櫃遺址之一。


太陽埤步道,上次來時並無這個指標牌。以前摸基點時有走過,好奇的想要看看它改變了多少。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真的有在做事。那次和老婆大人來此賞景時,還遇到解說員帶著一群遊客,搭著鐵牛車而來;就是這個造形,也是一種特色。

穿過長滿絲瓜、苦瓜、胡瓜的綠色隧道,海中的大烏龜清晰可見。


居高臨下,太陽埤呈現另外一種風貌,更見幽美。

繞過烏心石純林,落葉滿地,更顯其自然,離開水泥路面,就是純種的黃土林道。


遇叉路口,有指標告訴你,環湖步道該往那裡走。

往大安埤山是登山小徑,非登山者勿前往。

一路上有許多造形可愛的名牌,幫助你認識各類的植物。

經茶園,路徑變大可行車,路滑怕滑倒,乖乖的繼續牽車下行。


這裡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太陽埤,遠處的層層山巒當背景,看起來也不賴。

沿著土石產道下行,很快就回到萬善堂叉路口,相當完美的環繞路線。


繼續沿著內城路前行,就會接上台7線,大約108.5k處,有一所化育國民小學,它是內城國小化育分校。入內洗把臉消消暑氣,順便進食補充元氣,更重要的是要換裝。待會兒要前往冷埤,若不穿上登山「行頭」,肯定有苦頭吃的。


離開化育國小,約50公尺右側有一小徑,就是通往冷埤的道路。

左側有一廢棄工廠,接下來的路況改變甚大,不僅路基流失大半,也長滿青草。早期還可將車子停放於此,現在大概祇能到廢棄工廠而已。



途中遇見當地的住民來巡視水管,順便清理路徑。並一再的提醒我路況欠佳,不要輕易涉險,謝謝他們父子的好意。

溪水溢流產道的狀況,早已是見怪不怪,來過兩次都是這個樣子。

但前方的路況,卻讓我驚奇不已,怎麼道路不見了。這宛如是山區裡的溪澗,必須溯溪而行。牽車,甭想了,老老實實的扛車上肩,謹慎的選擇踏腳點避免滑倒。


經過一番奮戰,終於離開溯溪段,接回產業道路。

來到重要的叉路口,直行為水源頭上有果園,在此須取左側產道而行。有藍天隊的指示牌和登山會的路標。
因久未有人造訪,芒草掩徑 ,雜草叢生,這種路況相信大多數的人會知難而退,不願再前進。


這讓我想起 5月底自己和老婆大人,攜手探勘明池巴博庫魯山南稜新徑時,有一群人不明就理的跟著布條上山。其中有位女山友一路罵個不停,說什麼路難走,萬一迷路「刁山」怎麼辦?拜託!我一個人一把刀尋路找路開路,累的半死,這是我歡喜做甘願受。而她是跟著別人而來,又不是我帶她上山,為什麼要指責我的不是。
人喜歡嚐新走不同的路線,但行前一定要收集資訊,帶齊裝備。在山中有許多路徑,若光顧著聊天,而忽略了走向,是很容易迷途的。
由於自己累積了多年的登山經驗,加上喜歡走探勘路線,沒路自己找路,所以眼前這種路況還不到讓我退怯的地步。

依經驗判斷冷青草茂盛都是在有水源的地帶,只要離開水源,隨著高度上升,逐漸乾燥,地表的植被也就會隨之而改變。因此路況也會跟著漸入佳境。
一轉彎處路徑突然縮減,原來是上方的土石崩落,佔據大半的產業道路。

越嶺高點後,出現大片的人造柳杉木,提醒你往冷埤的叉路口已不遠了。

一不起眼的鞍部,右側長滿高大的芒草,直行之路通往雙連埤,為待會兒要走的路,在此,先取左側林道支線往冷埤前進, 地面上巳隱約可見輪胎的痕跡。証實此林道尚有人在利用走動,心情篤定不少。

下行之路,兩側杉林整齊排列,感覺很舒爽,縱使艷陽高照,仍透著陣陣涼意。

經一小段崩塌地,終於抵達遺世明珠「冷埤」。這是自己第三度造訪。




之所以會興起拜訪這神秘一池,起因為某日在登山補給站看到蔡爸一篇「冷埤」的文章,裡面有一張附加圖檔,把冷埤的美完完全全的呈現出來,就這樣我來了。
冷埤
基於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所以又邀請一票山友到此一遊,順便一探通往碉堡坑、雙連埤的路況。
今日再走一趟,撰文介紹,或許喜歡offroad的車友會有興趣。畢竟要找一條原始自然的林道是相當不容易的。
返回叉路口午餐,餐後繼續沿林道牽車慢行,路況較前段好太多了,若是offroad 高手到此,一定會玩的很愉快的。

黃土路有些濕滑、泥巴、水塘難以避免。高點處可俯瞰蘭陽溪和對岸三星鄉的田園風光。




接上碉堡坑的產業道路更加讓人驚奇不已!兩年不見路面不僅拓寬,還舖上水泥。這工程相當浩大,如果全線皆如此,那今天真的賺到了。

先下碉堡坑,接台9甲叉路口,正好遇到道路拓寬工程的砂石車在調頭。


來到雙連埤,準備環湖一圈,於雙連民宿旁煮行動水沖泡咖啡,洗把臉,並換下登山的行頭,改穿較涼爽的衣物。


大面積的開發,讓淤積愈來愈嚴重,雙連埤的美也因而漸漸的褪色。



想進入雙連埤生態教室參觀,卻吃了閉門羹。淤積的湖面種植著各類蔬菜,農民正辛勤的採收。


若一路沿著台9甲滑行,很快就會抵達員山。而我選擇返回碉堡坑,再去拜訪傳說中,花了三百萬所建造的涼亭。當初為何會在這沒有人會到達的山中蓋此涼亭,真是一個謎。蓋好之後又沒宣傳,知道的人少之又少。這樣的蚊子館、蚊子亭,台灣不知有多少?你我的血汗錢就這樣被浪費了。
烈日下,勤奮的農婦正忙著。和他們聊了一回,得知一些超級涼亭的秘辛。官大好辦事,就這麼一回事。

0k十620處就是剛才自己由冷埤過來的出口。全新的水泥道路就這麼一個叉路口很好認的。

一路陡陡的爬升,過了越嶺點,就是金棗園,金黃色的果實讓人垂涎欲滴。


獨立山中涼亭出現眼前,舊有的道路就在涼亭旁,新闢的嶄新道路則在山麓側。但距離並不遠,井然有序的櫻花林,待盛開時必定非常壯觀。



嶄新的水泥路面就舖設到越嶺觀景點。富爸爸享有一切特殊的待遇,窮媽媽就祇好勒緊褲帶,緊衣縮食的過日子。



接下來的路況和兩年前步行時沒有多大的差異,濕滑的路面讓抓地力差的防刺胎,摔車了。


之後的路況良好,有頭有尾欠中間,這就是台灣的道路,沒辦法讓一整條動線皆完美。像竹60這麼重要的交通幹道,就修一段補一段,始終無法補完全。城鄉差距真的很大。

這條山中道路處處是果園,還有幾處電訊塔,好奇的繞進去瞧瞧,視野真不賴。




接近平原時,有一開擴處,居高臨下俯瞰大湖埤(大湖風景遊樂區)。據說這個埤塘狀如天鵝,但在下眼挫看不出來。



而大湖的田園風光卻也相當吸引人。

接上台9甲見「螃蟹冒泡」景觀公園,有許多遊客在此戲水消暑氣。這地下湧泉形成的泳池,實在是親子戲水同樂的好所在。


農民的巧思,在稻田上掛著彩帶,隨風搖曳翻滾,耀眼奪目;可防止鳥兒偷食稻粒,堪稱一絕。

回到員山公園,入內閒逛,今日在此休閒小憩的人潮並不多,很自然的放慢腳步,享受午後悠閒的時光。




返回停車處,驅車拜訪老友,夜宿山友家。黃湯下肚聊起山經欲罷不能,午夜就寢,明日的行程,不得不有所變化。
這裡有張相關路線手繪圖提供參考:員山鄉四埤旅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