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完一圈後回歸日常生活
看著滿堆照片與10多天的旅程,完全不知從何下筆
我也陷入這種情況了!!!
在環島前和朋友借了一台相機,而說好的相機文是無論如何都要拿出來的,
因此就先放這裡跟大家欣賞了。
我在部落格中有上色標記,如果喜歡這種風格的可以入內參考。
http://freedom-or-liberty.blogspot.com/2010/10/normal-0-0-2-false-false-false.html
另外,我是借車第一次環島那種,公路名走完就忘記了,
地點不太精確請各位勇士見諒啊~
***
一、前言
這次單車環島無雙行(無雙不是很厲害,而是沒人一起走)我準備了單眼和DC,原本預計是E520+40~150配上GRD2,但考慮到GRD2沒有變焦功能,某些生活場景略有不便,故事的發展,因此自然而然地帶著借來的可變焦DC與E520+40~150上路。
二、計畫
常聽騎車人講一句話:「會去環島的,不是傻瓜就是笨蛋,但通常是傻瓜加笨蛋。」
我非常同意這句話,因為這只是項騎上單車不停踩踏,連續迴轉一千兩百公里的反覆運動罷了,何況移動一千兩百公里的最終速度(velocity)竟然為零,為了零數而把自己與車身、行李搬運一千兩百公里,稱作蠢蛋並不為過。
但是,正因為是如此的愚蠢,所以才要在愚蠢之前徹底展露人類的英智,去策劃這項愚蠢的行動。
我會遇到的天候,也就是相機會遇到的天候,在行前規劃除了要替自己準備妥善的抗天候裝備外,也需要替相機安排適當的防禦措施。
方便攜帶上,要在腳踏車上裝置座管袋,在晴天時可以方便取出使用;而龍頭袋有基本防水功能,下雨時就把相機放入,外面再包垃圾袋。
環島是什麼天氣狀況都會碰到的,所以良好的旅遊相機應該有在晴天與陰天,甚至是雨天避雨時(戶外下大雨是絕對不可能拿出來的)都要擁有良好的拍照能力;再者,旅遊的時間絕不限於白天,夜間也是旅遊的重頭戲之一,如果能在兼顧全時段與全天候的拍攝能力,那麼,這就是一台稱職的旅遊機了。
不過,對於環島行者來說,夜間是純粹休息的時段,也因此「南方佳人北方夜」(http://freedom-or-liberty.blogspot.com/2010/10/ex1.html)特別企畫了夜攝專輯供各位參考。
從都市的人工光源抽身,這次我們要看的是在自然環境下,該機的表現如何?同樣,本集所有相片均為機身內JPG直出,旨在供各位瞭解的實際表現,並保留完整EXIF檔供各位檢證事實是否如我所言。
「為什麼要環島?」
「路的盡頭……有未知的自己在等著我,只是想見他而已。」
三、實拍
這部份就像是環島心得、實拍文。我從相簿中選一些印象深刻的相片供各位參考。
這些相片,都是環島路上所攝,而環島+攝影最大的難處在於,最漂亮的風景幾乎都很難拍到,因為最漂亮的風景不是在上坡就是在下坡,上坡最累、下坡最危險,再加上身為攝影者與身為騎乘者的自己是完全衝突的。
身為騎乘者是想要飆高回轉速,盡力衝向終點,但身為攝影者卻要環顧四周景色,停下來慢慢取景。在這拉扯的過程中,讓我進度緩慢,這邊提供想拍出漂亮照片的環島行者建議:如果你體力不是特別好的話,最好一天不要超過100公里。
因為不斷停車、再起動必須頻繁克服起動的最大靜摩擦力(環島總重差不多是105公斤),一個小時只要來三次就可以清楚感受到體力下降,如果是上坡的話,只要一次就知道。
下坡沒有體力問題,但高載重的單車在高速狀況下,一定要記得煞車的方法,不然會翻到太平洋裡面。
總之,要享受攝影的樂趣,行程就不要太滿,因為你無法預料下個轉彎口會有什麼令人驚奇的景象在等你。
@向楓港的公路

1..
從高雄出發,這裡是向楓港的公路,對DC來說雲和天空是相當不好處理的場景,很容易一片白或灰。而且,離螢幕遠一點看,立體感就出來了,這樣的空間值得留念。
@墾丁向龍磐草原之路

2..
陰天基本上天空地上的曝光值不會差太多,但一般相機能表現出多少灰色天空仍有疑慮,像這樣能平衡天地的陰天表現是很中肯的。
對了,邊騎邊拍注意你的性命只剩下一隻手。
@南迴公路太平洋段

3..
拍照,有時為了讚嘆美景、有時為了紀錄生活,但也有為了檢驗相機的時刻。對於這台剛拿到的相機,規格看起來是不錯,但實際表現如何,我還是有很大疑慮,而且在烈日奔馳的苛酷行程中,是沒有太多時間仔細驗證相機的表現的。所以必須找到適合的場景直接驗證。
不是說這個畫面有多好看。而是這個場景裡有山、海、天、雲、草、地、人造物。
排除相機的測光判斷,以自己選定的曝光值按下快門。能否完全包容這景象?
@花東縱谷山線

4..
已經習慣這種不妙的雲層了。
單車客最痛恨這種雲層了,因為看到這個雲層就表示等會200%會有午後雷震雨。但我卻欣喜我的曝光值可以於同時抓住白雲與烏雲,還有豐沛的立體感。
在加油站避難時,我不禁自問到底是來拍照還是單車環島的?是兩者兼具?亦或是兩者俱亡?
@花東縱谷山線的支線,溪為秀姑巒溪

5..
不是特別的景象,但卻是為了檢驗動態範圍而拍。如果不做說明的話,這只是一張普通的風景,但老練於相機使用者就會發現,這個場景從最亮的天空,到極高反光體的沙灘、高反光體的河流與右方陰影處,除了最暗部的陰影外(那地方肉眼也看不清處了,不要指望相機)都能平滑地呈現。
這代表感光元件擁有較大的動態範圍。
但能不能搾出感光元件最大的動態範圍,是靠使用者的控光技術。我曾經在論壇上看過某些ID談論某機的動態範圍不佳,並秀圖證明。不過仔細一看圖,分明是控光技術不佳導致無法發揮感光元件的最大效能。
像這張圖的話,用自動測光系統絕對測不出來的,必須要依靠使用者對光線的敏感度自行判斷曝光值。
@花蓮市海灘

6.
晴天的話,什麼相機去拍都很漂亮。但陰天呢?陰天基本上都是白白灰灰的一片,儘管肉眼看有層次,但拍不出來就是拍不出來,這和鏡頭的描光能力息息相關。
這張照片顯示了該機在陰天中突出的描光能力,此外,豐沛的空間性、逼近的壓迫感在此相片展露無疑,這張照片後,解決了對鏡頭品質的疑慮。
@花蓮市海灘

7..
這不是黑白照,而且,隔天要經過的蘇花公路看起來非常不妙。
@清水斷崖

8..
和上一張相比,腳動zoom in四十公里的畫面,看起來沒什麼,其實已經飄雨。
存活秘訣:相機用三層塑膠袋包起來,不要拍照。看到路邊的警車救護車也不要停。三颱夾擊加上週日下午北上的蘇花公路,哪一秒死掉都不意外。
@蘇花公路

9..
雨停了,和我一同避雨的徒步環島勇士也將出發。
但是等會下了更大的,連石頭一起打過來那種。
外加下坡時速只有18的狂風。
@新竹過新豐後某座橋上

10.
演色性相當優異,從白色、橘黃、淺藍、藍、深藍、鬱藍、灰的色表現都恰到好處。
@政大

11..
儘管光圈與快門不夠小、無法做出日芒效果,但擁有與午後烈日對攝的鏡頭水準。
@向台灣最南點之路

12..
在陰天的樹林裡,很漂亮的綠色。動與靜的對比秘訣在於慢快門(1/30)。這張圖片裡有兩名外國友人,愛麗斯和彌爾頓,從澳洲來地理調查的。
地上是溼的而且這種地磚很滑,在下坡路段又單手拿相機必須非常注意速度與煞車的平衡,否則會很危險。
@旭海向壽卡之路

13..
一公里75%(?!)的地獄險升坡!!如果走一般環島路線,這地方是最陡(抖)的。左邊還有水土保持局和居民的墳墓鬥爭!(不過我沒拍就是了)這綠色很漂亮,沒有塑膠綠的問題。
@接近台東市的路上

14..
東半部特產,很晚亮、而且愛亮不亮的路燈。
台東友人:「晚上放心騎啦~路上都有路燈很安全的~」
對相機來說的注目點在於正確還原路燈與遠方街燈的顏色。
@剛入花蓮縣的縱谷山線

15..
耶穌光系的亮度分佈超級混雜,分佈從最亮到最暗都有,會遠遠超出相機的可記錄範圍,因此要表達漂亮的光影幾乎都要進軟體後製。這是儘可能在保留耶穌光的範圍下紀錄現場氣氛。
四、稿紙
旅行的感動是需要記錄的。過往我準備了紙筆,寫下必須特別的經驗,但在旅程的後半段我才發覺錄影的好處。
例如遇到大逆風時,沒有帶減光鏡,不可能描繪出風的流向,但有錄影功能可以直接錄下風聲與草木傾倒的方向。也例如在蘇花公路上遇到幾十台可怕的殺石車,可以直接拿起相機,按下錄影鈕,直接對相機表達幹意。抵達住宿點時,聽著自己的聲音與殺石車的尾音和廢氣,同樣的憤怒又油然而生,這是比手寫更快且迅速的紀錄方式。
當然,基本的相片功能也是有的,而且由成品來看,值得期待。所以我認為在載重有限的前提下,拿DC獨走是相當適合的。因為我雖然帶了E520組,這個相當輕量的單眼,但對於單車旅行來說還是有些勉強。
@墾丁大街旅社

16.
一開始就說了,範例部分都是自然環境的情形,但這張相當能代表我旅遊的相片也不能不提,就放在最後當總結吧。
筆電是每天旅程結束之時,先對當日狀況做一梗概描述,因為我只有單人,假設說遺忘了故事的話,是沒有隊友可以提醒我的,那等於這段經歷就不存在過一般,所以我必須每日書寫,但這樣也代表我比一般環島者少了休息與夜間出遊的時間,不過,這是自己選擇的路。
如果說相機是草稿紙;筆電,就是印上文徽的正式稿紙。而旁邊發亮的螢幕,是正在從NB充電的GPS記錄器,這東西就是釘書機了,藉由路線、時速與坡度的資料,將相片與文字正確地連結在一起。用草稿記錄下稿紙與釘書機的樣貌,就是這張照片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