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邇來熱播「斯卡羅」劇集,以1867年於臺灣恒春半島發生羅發號事件為主題。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整合各族群,以智慧化解紛爭。最後與美國領事李仙得達成共識,台灣首次簽署國際和平條約「南岬之盟」,紛爭始告落幕。

明治維新後日本力圖「脫亞入歐」走向亞洲強權,羅發號事件後在八瑤灣發生牡丹社事件,造成日本兼併琉球,牽連遠至甲午戰後日本殖民臺灣、拓殖南洋,最後走向軍國主義始篇。

欣賞「斯卡羅」一劇後,來場「從斯卡羅到牡丹社事件史蹟騎遊」,騎走南台灣「石門古戰場、琉球藩民墓、龜山步道、福安宮、射寮棉仔家、安營紀念碑、石門雀榕樹、恒春古城」等歷史景點,看電視也能增長知識。

1871年距離「南岬之盟」不到五年,一艘琉球宮古島的船隻在現今港仔村海灣遇難,54位琉球船民上岸地點,在文史解說員帶領下,傾聽事件歷史,體會不同民族因溝通不良發生的悲劇。

(此照攝於疫情前的文史參訪活動)
滿州鄉港仔大沙漠,舊稱八瑤灣(九棚灣),是牡丹社事件中宮古島船隻漂流抵達處。遙想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 充滿歷史紀錄。

在高士村據高遠眺九棚灣,若日軍只為懲兇,直接從太平洋向八瑤灣上方高士佛社,發動攻擊即可達成目地。反而從臺灣海峽登陸瑯嶠灣,其目地是攻下恒春半島,迫使清朝談和。

為什麼陸軍中將西鄉從道要繞過恒春半島?在日本政府政治化操作下,選擇攻打當地最強大的牡丹社後就能迫使其他部族臣服,也有李仙得策畫指導的背景。

當地耆老逐漸過世後,已經沒有人知道日軍進攻時舊「高士佛社」在哪?據說日軍殺進高士佛社前族人全部逃走,舊址變成禁忌之地。現有高士村是輾轉遷徙的居住地。

高士部落因受莫拉克風災侵襲影響,舊部落遭地層滑動感脅,在世界展望會協助下建永久屋,共有47戶美觀的家屋,命名「高士佛部落」,讓族人可以安全的居住,展開新的生活。


遊客翻山越嶺來到高士部落,原始自然的景觀,清新潔淨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

高士部落日治時代曾建神社,後於2015年重建、2016年落成,興建神社事件曾引發不同史觀立場的論戰。

1871年琉球宮古島人到納貢返航途中漂流到八瑤灣,先被兩名漢人騙去錢財,後被排灣族高士佛社收留。但宮古島人因疑慮畏懼而計畫逃亡,高士佛社族人在發現不告而別,疑其為海盜間諜,因而發動族人追擊,連帶牡丹社排灣族也搜捕可疑的侵略者。

剛好一百五十年過去,琉球與高士佛二地後人已淡化仇恨彼此和解,部落重建神社,採用象徵和平的白色鳥居而非一般傳統鳥居。

轉騎至離日軍登陸地瑯嶠灣最近的景點是車城福安宮。

車城舊名「柴城」,鄭成功時期命部將到此開墾發展成聚落。清朝時因移民漸多,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便以柴木作成柵欄堵住缺口,當地居民便稱為「柴城」,後改為車城。

福安宮前身是(明朝永曆年)焚燒字紙用的「敬聖亭」,也是全台灣及東南亞最大的土地公廟。

因來台的移民漸多,便將故鄉的「福德正神」恭迎建廟奉祀。福安宮是在地信仰中心,也是屏鵝公路旁熱門的觀光景點。

停車場旁有棟「香客大樓」,建築外型延續廟殿的風格,可提供香客在福安宮過夜。


福安宮與北部的烘爐地南山福德宮、中部南投的紫南宮,並稱台灣三大土地公廟。來到南台灣是不能不來走走的景點之一。

左側牆堵鑲嵌著「劉明燈統帥過福安村題名碑」。此碑係清同治年間美船羅發號事件後,台灣總兵劉明燈勒石紀念,也是「斯卡羅」文物之一,極具歷史意義。

清同治年間美國商船「羅發號」觸礁,逃生者乘舢板登陸於琅嶠(恒春),悉數被害,僅華籍水手倖獲逃生,引發國際抗議事件。時任臺灣鎮總兵劉明燈進駐至琅嶠,並締結「南岬之盟」,保證協助海難人員求生。劉明燈總兵於車城庄福德廟(今福安宮)此碑稱「劉提督碑」。

非假日仍有不少香客到福安宮拜拜,祈求土地公保佑平安。


一樓裝飾的金碧輝煌,供奉土地公像全身掛滿著金牌,曾受清乾隆皇帝褒封賞賜王冠與官袍。

廟內有三面古匾,高掛正殿左、右壁上,值得一看。

古匾有光緒、同治、咸豐年間,充滿濃濃歷史感。



福安宮最現代化是有部「神明點鈔機」的金爐。

四層樓高的八角形金爐,信眾將金紙放在爐口,金爐會自動將金紙一張張抓起,吸進壚內,奇景令人稱奇。

廟後方各種攤商聚集,販售車城名產洋蔥、紅仁鴨蛋、皮蛋等。

產製於四重溪一帶的「紅仁鴨蛋」因蛋黃顆粒大、金黃油滑、不鹹,價格經濟實惠,來到車城別忘了帶些回家作為伴手禮。

「車城芋粿」是福安宮廟前知名小吃,芋粿用在來米磨成米漿做成粿再放在蒸籠內,以柴火炊煮完成。還有客家風味點心,草仔粿、粄仔、發糕、紅龜糕等人氣十足。

廟口綠豆蒜也是遊客必嚐的特色小吃。

據說原來只有賣綠豆蒜,夏天時有學生建議加碎冰,再淋黑糖汁,從此銷路大開,每天賣光光…

綠豆蒜後來加粉條,增加飽足感。吃前先攪拌,讓粉條、碎冰相互交溶,就可以開動了!

從福安宮後方沿海道路(屏153縣道)出發,沿途有豐富潮間生態,可直通海生館。

屏153縣道沿岸設有「黃金海岸觀光自行車道」,沿車道騎行,落日時分欣賞夕陽最讚。

153縣道又稱核子事故疏散道路,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讓鄰近鄉鎮有充足時間疏散。

最受矚目是跨越四重溪、保力溪的2座景觀橋,以接近景點「福安宮」、「龜山」為名,分別取名「福安大橋」、「龜山大橋」。


景觀橋設計成斜張橋橋體,外型吸睛,成為車城重要地標。

夜間燈光投射在景觀橋上美不勝收。

福安大橋下是四重溪出海口,1874年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大軍登陸地點。騎臨此地,遙想攻擊牡丹社前從此踏上台灣土地 !

橋旁是侵台日軍駐地龜山半島,由於山形似海龜從海面爬上岸,再轉身入海之狀而得名。

龜山大橋旁有條隱藏版秘境步道 – 龜山步道,從高處眺望日軍登陸地點及視野超讚的海景。

龜山位在墾丁國家公園西北方,階梯旁有解說牌,步道終點是龜山頂,繞一圈經觀景台、軍事碉堡、坑道。

步道就像郊山一樣好走,開始是上坡路,約15分鐘就能登到山頂。

經過石階步道,再來是木棧道,清晨來走像漫步森林浴一樣。

龜山古早是沈在海底,經由地殼隆起呈現珊瑚礁岩地形。

來到岔路,可往迎曦亭,或坑道休息區。

觀景平台遠眺,「斯卡羅」提及的客家聚落保力與射寮、統埔等村莊,也凸顯龜山地形的重要性。

步道盡頭一片藍天大海,最美的望海視野在此。紅色外觀歐風建築是海生館學員生宿舍。

海拔僅72公尺的龜山頂,就能欣賞無敵海景。往下看,是剛經過的龜山大橋及福安大橋。

為什麼日軍選擇在瑯嶠灣登陸?與羅發號事件期間,李仙得多次從府城搭船至此偵察海灣,在此上岸進入社寮。李仙得在牡丹社事件前投靠日軍,並由社寮頭人「棉仔」擔任通譯等工作。

日軍登陸後大軍原駐紮在兩條河流間的海岸,因逢雨季積水,改移至現今海生館停車場位置安營,並成立指揮所。

站穩腳跟後日軍兵分三路沿四重溪攻擊牡丹社、高士佛社等部族,加上李仙得情報引導,擁有現代武器的日軍擊潰牡丹社、高士佛社等部族。

返程經過舊軍事堡壘,入內探險參觀。

走進坑道,有進入軍事基地的感覺。坑道是二戰末期為防止美軍從龜山半島登陸,便依山勢建造地下化堡壘。


透過砲口清楚看見遠方海生館、甚至後灣景色一覽無遺。

龜山步道全程來回約1.5公里,步程約40分鐘,建議停留享受秘境美景。

略騎小段來到海生館,內有「龜山安營紀念碑」。

海生館停車場緊鄰剛去過的龜山頂。

停車場中豎立一座「明治七年討番軍本營地紀念碑」。

1874年5月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千餘人,於車城社寮海岸登陸,原海岸的蕃薯園架帳篷多頂,但夜半開始大雨如注,宿營變為水鄉,營內彈藥、糧食皆泡水,第二天轉移到龜山下高地,建造大本營。

6月日軍已征服原住民,仍無撤軍之意,清廷提出抗議,經英美等國調停,且日軍患傳染病死亡者己達半數以上,終於達成和議。清廷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日軍於年底撤離,臨走立碑紀念。

當年興建海生館時,刻意保留紀念碑現地,原碑記歷經破損,複刻新建石碑,提醒國人莫忘此役…


後灣地名是位於「龜山之後」而得名,距離墾丁大街有20分鐘車程,因稍遠使得後灣少了人潮擁擠,有一種遺世獨立之美。

海生館是後灣最知名景點,臨海沙灘叫白沙灣,是遊客戲水逐浪的好地方。

後灣原是鮮為人知的小漁村,因為電影「海角七號」取景,成為影迷朝聖場景的景點。

電影拍攝場景已變動,但海岸邊風景依舊美麗。

有涼亭、休憩區,夕陽西下時戀人靜靜看海,或步上「鵲橋」後灣橋,讓人忘卻塵囂。


離開後灣騎到日軍登陸的射寮村。

「射寮」的名稱由來不一,昔日移民帶來故鄉神像,建屋寮供奉,感謝神明庇佑,故稱「謝寮」,後來誤寫為「射寮」,沿用至今。

射寮村信仰中心是龜山大橋旁的代巡宮,主祀五府千歲。創建於乾隆二十五年,恰巧見證了射寮村由移民建立起的歷史。

代巡宮也是「海角七號」景點之一,電影中喜宴在此拍攝!

清領時期射寮是瑯嶠地區的貿易港,由馬卡道族與閩南人所生後代被稱作「土生仔」,因掌握天然海灣,成為與澎湖等地貿易的重要港口。「斯卡羅」劇中主要角色「水仔」,就是社寮的頭人,以其優異的語言能力與智慧,在各股勢力中艱難討生活。

射寮村現存唯一古厝,是歷經羅發號與牡丹社事件關鍵人物「棉仔」的家。

從屋宅外名牌確認屋主姓張,「棉仔」漢名是張光清。日軍透過李仙得情報指引,選擇在射寮登陸也有關連。

射寮棉仔在羅發號事件時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的嚮導,與李仙得在家門口拍攝照片。當時棉仔的家為茅草屋的建築,此張照片可能是台灣史上第一張照片。

牡丹社事件期間拍攝的建築已為紅磚屋,依此照發現古厝仍保存至今。

張家古宅至今超過百年以上歷史,外牆以咕咾石、紅磚砌築,極具古意。


對照事件中留存舊照片發現,會晤西鄉從道的部落頭目拍攝地點就在棉仔家。


古宅可見到馬卡道圖騰,足以說明棉仔的出身,父親為漢人,母親為馬卡道人,是「土生仔混血」,可見清朝視瑯嶠為「化外之地」偏安的心態。

離開射寮,經台26道來到車城橋。日軍從瑯嶠灣登陸,西鄉從道親率重兵沿四重溪而上,直攻牡丹社群。


從車城派出所轉進199縣道,環島車友騎往旭海到台東的路線之一。

車城地區最高學府-車城國中。

沿著統埔路往山上騎行,能到達知名溫泉鄉四重溪,由四重溪往上騎,會抵達事件中牡丹社與日軍激戰的石門古戰場。

從統領埔一路到牡丹鄉,沿途都能見證台灣近代歷史重要場域。

統領埔即今日統埔村,當時客家保力聚落因人口漸增,加上統領埔有水源,適合開墾種植,想向「斯卡羅」租種,而一旁的柴城與社寮也要向原住民租借此地。

時至今日,當年各方人馬爭搶水源及旱地的統埔,已種植一望無際的洋蔥田。

初建於日治時代的恒邑鎮安宮,是村民的信仰中心。

遠遠可見,廟頂有巨大紅臉關公像,為統埔最耀眼的地標。

鎮安宮主祀關聖帝君,有八卦形的關聖帝君廟。

統埔村內有牡丹社事件的「琉球五十四藩民墓」。

琉球藩民墓已整修成紀念園區。

走入小路望見田野中,有水泥矮牆圍起一座墓園,就是琉球藩民墓。同治十年因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上陸後遭遇不幸的五十四名琉球百姓,就埋葬在這裡。

墓園整理一新,原碑仍留存。

事件中因語言與文化隔閡導致與高士佛社的誤解,僅12人在保力庄庄民的協助下獲救,遇害琉球人民在保力及統埔庄庄民協助下,原葬在雙溪口,後在日軍登陸後,移葬至統埔(今琉球藩民墓)。

當年遇害者人頭遭原住民帶走,原墓碑留下協助處理的保力以及統埔庄庄民姓名。

紀念碑上有遇難者姓名及頭銜,大多數宮古島的官員,或在地士族與商人。

發現清酒及錢幣,仍有琉球後人到此參拜先人。

日本出兵台灣,事件後許多遺蹟都遭破壞,唯有遇害者墓園及紀念碑幾經整修,墓塚依舊。

至於遠在那霸護國寺的「臺灣遭害者之墓」,則埋葬遇害宮古島人的頭顱。

琉球藩民墓的墓碑刻著:「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墓碑的「大日本」一度遭到泥土塗抹, 如今清除土垢,重現歷史原貌。

牡丹社事件因語言及文化隔閡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不可抹滅,錯誤可以被原諒,但不可以被忘記。

續機出發,來到三軍聯訓基地門口,從此進入四重溪溫泉區。

「三角公園」有旗開得勝的大型阿兵哥棋盤,適合帶小朋友來拍照打卡。

三軍聯訓基地門口,小小兵棋盤,創意十足。

Q版人偶化身迷你軍棋,除了三軍軍種外,也有憲兵保衛將帥(指揮官)。

四重溪溫泉自日治時代開發,與北投、陽明山、關子嶺並列為台灣四大名泉。

溫泉村附近溫泉旅館很多,有歷史性質的溫泉旅館,也有平民化旅宿。


溫泉有露天也有湯屋,騎車看古蹟也能放鬆身心。


車城鄉溫泉村,當地廟宇「福泉宮」,取名也與溫泉息息相關。

溫泉老街疫情期間少了車水馬龍泡溫泉的旅客,更顯老街的落莫。

泡完溫泉,吃羊肉爐,怯寒補氣。

先泡湯再吃火鍋。在地羊肉加大把洋蔥最對味。

羊肉帶皮帶筋,略有中藥,無腥味,湯頭微甜,還能續湯,南瓜與芋頭煮爛好吃。

吃完羊肉爐再出發,路徑荒涼加大上坡,已經接近石門古戰場了。

半山腰看見白色紀念塔,那是舊稱「西鄉都督遺蹟記念碑」。

拐個彎來到日本入侵臺灣的主戰場-石門古戰場。

騎抵古戰場,要看紀念碑先走這大大的坡。

登高遠眺,日軍進攻路線清楚可見,紀念碑前盡覽石門風光,昔日的兵戎相爭的戰場,如今只見遠山與田野。

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統治台灣後在古戰場豎立「西鄉都督遺跡記念碑」。

後又豎立「征蕃役戰死病歿忠魂碑」以紀念事件中戰死或病死的547位日軍。

台灣光復後去掉「西鄉都督遺蹟記念碑」碑文,改刻「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忠魂碑上原有字體被更換,碑石遭到破壞,僅存基座。原有碑石倒在一旁。


離開紀念碑,騎往坡度更高的牡丹鄉境。

前方兩山對峙,形成峽谷地形,因而稱「石門」。

石門附近地貌如昔,百年來的台灣歷史已經滄桑變化。

走上步道,參觀石門古戰場紀念館。

牡丹鄉整建原有兵舍,讓遊客參觀解說,了解日軍侵略台灣的歷史。

首先介紹牡丹社事件主要景點:石門古戰場、琉球藩民墓、龜山步道、福安宮、安營紀念碑、恆春古城等歷史景點位置。

戰役日軍的攻擊方向與兵力佈署。

看著解說牌,印証課本裡日軍攻台與原住民激戰的歷史。


相隔百年,戰場地形改變,呈現主要戰場原有及現地情況…




最後有互動學習牆,讓遊客重溫,回憶過往歷史。




正確解答在此。看看您可以答對幾題?

當時二軍沿四重溪谷激戰,石門有天然隘口,居高臨下形成易守難攻的位置。

遙想二側山谷上牡丹社與高士佛社族人,在山頂叢林奮力抵抗前所未有的強大外患。

最後日軍派出精銳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戰情逆轉,排灣族在裝備、人力劣勢下被迫撤兵,牡丹社首領阿祿古父子身亡。

不啻有紀念館,也有近年剛完成的紀念公園。


石門古戰場與琉球藩民墓兩者密不可分,路旁有事件過程的彩繪壁畫,提醒後人莫忘和平的可貴。





牡丹鄉公所與派出所、圖書館、衛生所相鄰。


「牡丹社」的排灣語為Sinvaudjan(割除葛藤之意),在夏天開花期遍野開滿牡丹花,因而取其特色而命名。

牡丹國中,牡丹鄉的最高學府。

鄉公所對面山丘是雙溪口,又稱「鄧天保交易所」。琉球人在逃離高士佛社後在此被追上,因言語不通,雙方的關係變成敵人,發生不幸慘案。

石門國小位在全台最南端的原住民鄉鎮牡丹鄉石門村。

石門國小學生數約百人(六個年級及幼兒園),校門有超大拼貼抗日壁畫,小朋友自傲先人守土有責之壯烈,倍覺肅然起敬。

國小校門對面有顆大雀榕,在鄧天保交易所被害的琉球人的頭顱,當年就吊掛在樹上。

牡丹社人隨後將頭顱帶回牡丹社,擺放於頭顱架上當做飾品。早年原住民獵取人頭懸掛顯示族人的威猛,讓別的族人不敢欺侮。

老一輩石門人有禁忌,不准孩子放學後到這雀榕旁玩耍。雀榕樹下用國徽的十二道光芒來鎮煞,減少陰森之氣氛。

騎遊了一天,戰役場景在車城及牡丹山區,騎累了,在部落廚房聞到飯菜香,享受原民風味餐,原味大不同。

天然野薑花拌米飯吃了滿嘴生香,滿足視覺與味覺。

主菜是山上種的山菜與野味,道道都是好味道…

排灣族農業生產以小米、地瓜與芋頭為主。狩獵所得之肉類提供肉類蛋白質。

山豬肉有肥油是夏日裡最下飯的一道菜。

能在戶外餐桌吃著熱騰騰的飯菜,美食佐美景,這頓飯讓人好難忘。


排灣族傳統食物「奇拿富」是山上版的粽子。月桃葉內包小米,餡料有肥肉、花生、芋頭、地瓜,將部落美味都包進來。

原住民家有貴客來訪時,以奇拿富接待代表最高敬意。

野菜方面種類繁多,山蘇、過貓等時令鮮菜,以最簡單煎蛋、熱炒上桌,保留原有美味。


熱湯是一大鍋山苦瓜燉排骨。所有菜色強身保胃,難怪原住民個個身強體健。

日軍戰後在龜山建督府及兵舍準備久駐,侵台野心暴露無遺。朝廷大驚,李鴻章調淮軍主力來台助戰,戰場情勢逆轉。中日二國在1874年10月簽訂北京專約,清國不言賠償兵費,以五十萬兩白銀用以「撫卹」與「購買道路房屋」,在保存顏面的情況下息事罷兵。

清廷急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於光緒元年奏准在瑯嶠築城設縣,並改名「恒春」。並於打狗興建旗后砲台與二鯤鯓仿西洋式砲台(億載金城),以增強海防。


「斯卡羅」仍在熱播中,「牡丹社事件」清朝向世界宣告擁有臺灣主權,承認日本出兵征戰是「保民義舉」後,讓明治政府宣示琉球群島變成「沖繩縣」,清朝也無法抗議。之後甲午戰敗割讓台灣,更是「牡丹社事件」造成後患。騎走歷史場域,莫忘和平的重要。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