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長年處於台海前線,成立國家公園限制過度的開發,得以保留完整的古蹟,造就金門獨具的建築特色。來到金門,騎著單車遊走在百年的老聚落裡,品味金門的戰地古蹟之美。

今年金門縣政府推出「老兵証明書」號召老兵返金旅遊,持有証明書的老兵都能獲得加碼紀念帽。(照片取自活動網站)

活動從10月15日開始即有老兵攜眷返金旅遊,完成各項任務後領紀念品,限量老兵專屬紀念酒(4,000份)截至11月初已所剩不多…

返金騎車計畫中,沒想到期待多年的金門大橋完成通車勘驗,決定10月30日開放通車。過去從金門搭船到烈嶼鄉(小金門)約30分鐘,大橋通車後開車僅5分鐘。當年只在選舉時出現的「金門大橋」通車後是國內最大的跨海大橋,是此行意外的驚喜。

出發日搭早班機出發,小港機場國內線大廳,簡單動線設計滿足搭機民眾的需要。

小港機場是南部最大機場,在金門服役時天天都想回台灣,離開後卻年年都想回去離台灣289公里遠的蕞爾小島。

行前對行程及景點做足研究,除了騎遊金門、騎尋風獅爺,還計畫登頂太武山及小金門,許多私房景點與特產、小吃都不能錯過。

仍保留當年調派金門的人令與登機証,疫情期間太久沒坐飛機,雖是到金門,也有「偽出國」的感覺--

暫別台灣選舉的紛紛嚷嚷,準備飛行至金門,騎遊最美的國防最前線…

飛機平穩的在海峽上空飛行,澎湖群島就在雲層下方,彷彿伸手就能觸及。

飛越中線後降低高度,在料羅灣盤旋,準備著陸。小金門旁有座地形很特別的小島,那是大膽島。左邊較高是南山、右邊較低是北山。北、南山中間是「大膽戰役」發生地中央沙灘。

同機老兵們即將舊地重遊,帶著不同的心情遊訪金門,溫故知新,也能有滿滿的悸動!

金烈水道是大小金門間的交通樞紐,過去兩岸對峙砲火猛烈時,九宮與水頭碼頭擔負補給的任務。看見車流往來在金門大橋,期望明年擴大舉辦的金門馬拉松能如願參加,跑過金門大橋,感受雄偉不凡。

當大小金門盡收眼底時,金城浯江溪口看到熟悉的建功嶼,那將是騎訪金門第一個景點。

金門大橋是連結金寧鄉與烈嶼鄉的海上橋樑,興建全長5.4公里斜張橋,其中跨海橋長4.8公里,最大跨徑280公尺。

金門地處台灣防衛最前線,歷經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等戰爭的洗禮,穩固了台海兩岸的局勢,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讓金門搖身一變為充滿戰地史蹟的觀光島。

機場大門發現新地標,以前是風獅爺,現在改成「毋忘在莒」。許多人對金門的印象都是太武山刻有毋忘在莒的大石頭。金門縣下轄金城鎮、金寧鄉、金湖鎮、金沙鎮、烈嶼鄉及代管莆田縣烏坵鄉,景區都是國家公園級別,免門票,值得一遊…

曾經戍守金門,退伍後再踏上這塊遙遠的國土,感覺真好。

到金門第一餐,必吃在地小吃。

來到充滿戰地風情的金門,要來嚐嚐在地特色的美食小吃。

外酥裡嫩的蛋餅,口感與台灣不一樣。半煎半炸,餅皮煎成酥脆,沾點帶蒜味的醬汁,是金城人才知道的美食!

金門麵線跟台灣的蚵仔麵不一樣。海蚵是生長在無污染海水的新鮮美味,份量多,料多味美!

金門海蚵因漲退潮自然生長,體型較小,緊實鮮甜,搭配麵線、煎蛋,或煮湯都是美味!

麵線是金門的特產,特有水質與陽光,拉製出與眾不同的戰地口味。

不遠的模範街拉起歡迎老兵的旗海,相映磚道與紅燒磚砌成的老屋格局,比起台灣的老街,是難得的齊整有序。

莒光樓是騎車出發的起點,也是金門最具知名度的雄偉建築。樓前兩座砲台是明末鄭成功艦隊使用的銅鑄禮砲,更是國定古蹟。

為鼓勵來金騎車在各景點設有K-bike借用站,隨到隨借。租賃站有白頂金字四面立體造型,呈現搶眼的外觀設計。

第一天安排騎程為金門戰地景區:莒光樓、建功嶼、小徑、料羅、鵲山、陽翟、沙美,在金城享用晚餐,夜遊金門海洋藝術季,最後夜騎金門大橋。次日出發至頂堡、瓊林、古寧頭…

直騎來到金門稱為大媽祖宮的天后宮。

天后宮始建於宋朝至今有300年歷史,經多次重建,民國八十二年擴建現況。

與南門天后宮、料羅順濟宮並列金門三大媽祖廟。是金門島上歷史最久的天后宮。

伯玉亭為紀念二任金門司令官胡璉將軍而建,表達縣民對「恩主公」胡璉的感念。

亭內最重要的兩件文物是蔣故總統經國先生親題的亭額,還有前總統嚴家淦題的紀念碑。

宋朝大儒朱熹曾兩度前來講學,從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合計有四十幾位進士,現代逾兩百位博士。

石雕公園另有在地博士紀念碑,金門人只要成為博士,能在此留下大名,光宗耀祖…

為鼓勵後進,刻意留下空白石碑,金門子弟只要努力唸書,就能名留青史…

浯江溪口前方是金門大橋,遠眺廈門市,很有「金夏大橋」的意境。華燈初上的廈門夜景更是美麗。

騎抵浯江溪口的建功嶼。

建功嶼又名董嶼、珠嶼,是金門島與烈嶼間的衛哨島,官兵堅守如「建功砥柱」因此得名。

建功嶼有金門版摩西分海之稱,需視潮汐時間前往一遊。

每日退潮一次,幾乎在金的旅遊團都會徒步過去。建議上島時間約一小時,需算好時間,才不會困在島上。

石板道是昔日守軍運補的車道。二旁是著名的百年蚵場,剛好退潮,沒有蚵架,石蚵生長在石柱上,海邊野生比較小顆,沒有腥味。剛才吃的蚵仔麵線或許就產在這裡。

石板道兩側高大的「牡蠣人」是芬蘭設計師的作品。看到比人還高的滿潮線,是遊客必拍的裝置藝術!

建功嶼面積約500平方公尺,約足球場大小。步道長約500公尺,來回參觀一圈,剛好一小時。

建功嶼應該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景點,請穿好走的鞋子,因為石頭有高低差、凹凸不平。

建功嶼上有昔日守備部隊營舍。老兵看到睡過的上下鋪鋁床,份外有感。

島上豎立的鄭成功雕像望著故鄉福建南安!

對岸鼓浪嶼也有座鄭成功雕像面對金門島,連雕像都有統戰意味。石像高15.7公尺,據說配合鄭成功本人身高1.57公尺。(攝於鼓浪嶼)

金門縣政府為推展觀光設置單車旅遊路線,吸引車友騎車旅遊,金西線騎走歷史古蹟線,每個鄉鎮依歷史背景建置不同路線。

「忠肝義膽」牌樓是建功嶼對面的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建於民國五十八年,為紀念抗清英雄鄭成功而建。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由廈門轉進金門,在島上留下很多歷史遺跡。

郡王祠仿古代宮殿的建築造型,門口兩座古砲台,面朝大海,昔日是鄭成功海上練兵處。

祠内懸掛嚴家淦總統「天地正氣」、王大慶「忠義千秋」、孫科「忠昭日月」等匾額。

金門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基地之一,他一生為收復台灣而生,也為收復台灣而逝,留下力退荷蘭人開發台灣不世之功。

離開延平郡王祠來到水頭聚落。

水頭聚落保存金門最多閩式建築與洋樓,有知名度的得月樓、金水國小、黃氏酉堂等,都是最有特色的建築。

許多在外經商成功的金門人賺了錢,就匯款回鄉興建或翻修宅第與宗祠,以光耀門楣,而有錢的程度顯現在古厝的屋脊、馬背、山牆及檐柱上。

水頭聚落最高建築是得月樓,取名自古詩:「近水樓台先得月」。

水頭聚落位在海邊,昔日是海盜上岸打劫的目標,得月樓設計能環視四週的銃樓,遇盜匪來襲防禦工事立即啟用。

為什麼金門聚落能完整保存?要歸功長期處於軍事管制及國家公園的成立,阻絕外來商業活動的開發與入侵。

黃輝煌洋樓裡面介紹水頭聚落興建背景,還有19世紀前往東南亞發展「落番」的故事。

離家遠行,留在家中的妻小,盼著丈夫早日歸來,父母親期待音信及改善家計的匯款。不少人毫無音訊,太太扛起家計,「寡婦塔」的傳說,道出那個時代「落番」的心酸血淚。

早年金門人出洋後第一個到達的地方是南洋,為求互助團結有「金門會館」的設置。會館還保留寫上名子的出洋行李箱。

「落番」工作的金門人如何把辛苦賺的錢帶回金門?昔日藥房都有僑匯管道。早期物資貧困,僑匯是生活上重要的挹注,很多奮鬥有成的華僑,更是返鄉蓋華屋、辦教育。

離開水頭騎向舊金城。

公車招呼站牌配合古風,頗有巧思!

舊金門城是明代縣城遺址,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歷史最悠久的北門,是「金門城」重建中最有原味的。

北門雄偉的小長城,重建約二百公尺,遊客登上城樓拍照,感受「舊金門城」的歷史感。

金門自古有:「要丁東門外,要富西門外,要興南門外,要官北門外」的諺語,說明金門城東臨人口旺的古崗,所以要人到古崗去。西方的水頭是僑商匯集,要賺錢到那邊。南門外是港口,商業興盛。北門緊臨燕南書院,做官求名要往那裡去!

登城門眺望明遺老街,據考證有400餘年的歷史,擁有「台澎金馬第一街」的稱號。

老街相傳是明太祖命江夏侯周德興在構築金門城時,鋪設的交通要道,金門人稱「買菜街」。

兩旁只剩屋簷低矮的石磚造老宅。

明遺老街是復刻版,地面留有自來水管與排水溝,

隨著都市發展遷移到金城,舊金城只留下老街遺址,告訴後人「金門城」過去的輝煌。

再出發,騎上陡坡來到燕南書院。

書院廣場刻有儒學大師朱熹「觀書有感」的詩詞:「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天氣好可遠眺金城及廈門,是車友能放鬆休息的好景點。白天人潮稀少,是較冷門的景點。


眺望廈門還可以跟飛機近距離接觸!

燕南書院因位於燕南山得名,是金門保存的書院之一。

儒學大師朱熹曾親至講學,形成文風興盛,科舉輩出,有「海濱鄒魯」之稱譽。

後殿奉祀文昌帝君、朱熹、魁星爺與保佑學業考試相關的神明。

往裡走奉祀清水祖師。

金門宋明清三代出了50名進士,雖沒有孔廟,卻有朱子祠,縣府每年在朱子誕辰舉行祭典,與祭孔有異曲同工的功能。

介紹金門有名的讀書人及當官者,明朝時以「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與「無地不開花,無金不成同」,形容當時文風鼎盛。

左右廂房規劃藝文展覽自修空間,宋朝朱熹講課授徒的書院,帶來綿延不絕的儒家思想,與一試成名天下知的文學氣息。

唐牧馬候祠。

祠廟前豎立兩匹白馬,始建於元朝,旁邊的軍營是庵前特約茶室(設有軍官部的831旗艦店)。

早期金門建築是傳統閩式建築,房子大同小異,為區分民宅與宗祠、宮廟的差異,將宗祠漆成黑色外牆,而宮廟則為紅色。

離開金城騎至伯玉路榜林圓環,無名英雄紀念銅像樹立無數寒暑,多少老兵跟它一樣為戍守金門付出青春歲月。

騎行筆直的伯玉路,長長的公路無限延伸,木麻黃改植綠葉成蔭的小菜欖仁更有金門風情。

伯玉路當年叫「中央公路」,戰備用途的水泥道改成平坦柏油路面!

民國41年司令官胡璉為解決金門東、西狹長部隊調動不易及爭取機甲部隊移動時間,決定修築中央公路。

當年沒有機動工具,官兵徒手使用壓路滾,硬在群山中築成。現陳列於中興崗前路旁。

為紀念兩度擔任金門防衛司令官的胡璉將軍,及表彰贏得「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的輝煌勝利,中央公路改為伯玉路。

胡璉將軍圓環左轉來到昔日設有「官兵休閒中心」小徑村。

特約茶室展示館就是「軍中樂園831」。昔日金門曾駐軍10萬,整座島充斥陽剛氣息的大男孩與歸家無期的老兵,為宣洩官兵精力於是成立服務三軍的「特約茶室」。

「八三一」是特約茶室所屬電話分機,從此「八三一」成為特殊功能「茶室」的代稱。

門口有對聯,上聯:小女子捨身取義,下聯:大丈夫投筆從戎,橫批:捨身報國。

票口照片都是參考用的,本尊不可能長這樣…

特約茶室使用的「娛樂票」由金防部統一印製控管,加蓋政五組圖章才生效。

當年有無數處男在此付出人生的「第一次」,也有不少女子不同原因成為「侍應生」,讓官兵的生理需要獲得有制度地宣洩,保護了金門婦孺。

每間侍應生房間都有一段不同往事,以人聲配音講述心路歷程,不趕時間的人,不妨坐下來,聽聽她們的故事。

房間掛上美女照,那是給阿兵哥看的,來到遙遠的金門,漫長的兵期,與大敵當前的壓力,有阿兵哥想念女朋友,也有丈夫思念太太的移情作用…

離開特約茶室,來到不遠的合泉購物中心,品嚐老兵難忘的「蛋狗」與炒泡麵。

小徑村以前到處是為官兵而設的小店、洗衣部、小吃部、理髮室、撞球間、浴室…

小徑曾經是金中師部,裁撤後換成金西師的化學兵連駐地。營區只剩下永懷領袖銅像,讓專程騎訪老兵扼腕不已。

小徑營區(師部)必有中正堂。(電影院)

營區週邊都會有小雜貨店,舉凡日常生活用品、飲料、小吃都有賣,如果老闆女兒夠漂亮,生意絕對強強滾。

老兵最喜歡光臨隱藏巷弄間小店,老兵心情不好能喝小酒、一兵破大冬能欠帳請客、新兵想家還能認乾媽、追不到女朋友還能當好朋友…

蛋狗內含熱狗,或選配含香腸,熱門拍照地點是這板子!

蛋狗是蛋餅夾熱狗,餅皮酥脆,熱狗軟嫩,半熟蛋香與醬汁讓不同食材緊密結合,在口中交織出意想不到的美妙滋味,阿兵哥就愛廚房兵煮不出的味道。

小徑營區旁有座超大墓園,顯得非常突兀。

墓園為前清誥封三等男爵邱良功之墓,經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國定古蹟。

嘉慶十二年邱良功升任浙江水師提督一職,與福建提督王得祿水陸軍合作,於嘉慶十四年將蔡牽海盜集團勦平。清廷以戰功授三等男爵。


嘉慶二十二年邱良功病歿,享年四十九歲。墓前石像依次左文官、右武官之石人、石馬、石虎、石羊、石柱各左右對稱,以表功勳。


離開小徑,騎走瓊徑路轉環島南路三段抵舊名「陳坑」的成功!

成功有幢陳景蘭洋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是華僑回鄉興建「番仔樓」代表作。

十萬大軍年代洋樓曾是軍醫院、校舍及官兵休假中心,現在是老兵來金門必訪的懷舊景點。

山牆上刻有1921的字樣,紀念落成的年代。

白色的外觀與精緻的雕花與對稱拱門,是陳景蘭洋樓讓遊客印象深刻所在。

八二三砲戰期間洋樓大半被炸毀,重建時增加了國旗等圖樣。

洋樓是由赴印尼、新加坡經商成功的陳景蘭創建,但完工後爆發太平洋戰爭,陳景蘭再也沒返回過家鄉。

洋樓的主人(金門首富),一天都沒有住過,也不知道它蓋的樣貌如何?

入內參觀,蔣公手書:「有金馬才有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陸」。對岸領導人毛澤東也說:「留住金馬,讓我們跟台灣的距離更近」,可見金門的存在政治性超越軍事性。

內部展示洋樓使用過程。國府軍隊轉進金門後「洋樓」先被防砲部隊征用、後成為野戰醫院…

也曾做為「陳坑小學」及金門中學校舍。


陽台上居高臨下,面對料羅灣海景,前方有金湯公園,海景壯闊、一望無際。

外廊道採圓拱造型,建築典雅而清麗,一旁小陽台是最好拍照角度。

金湯公園立有自由女神,與典雅的洋樓很搭配。環顧海面一覽無遺,夏日可觀賞夕陽美景。

下坡騎抵成功海灘,不說是曾佈滿地雷的金門,會以為是墾丁?

成功海灘與坑道相鄰,二者都能納入騎程中。

成功海防坑道由花崗岩開鑿而成,相較翟山或九宮,成功坑道規模較小一些。

坑道總長560公尺,有指揮所、戰防砲陣地、高砲陣地、機槍堡,還有寢室、廚房...

坑道模擬過去射口防禦的景況。

臨海砲堡極具隱蔽效果,57戰防砲指向海岸,見証守軍與陣地共存亡的年代。

象德宮供奉溫府王爺為主神。宮名代表金門南海岸「虎豹獅象」四大風水靈穴之一,也是唯一以穴名為名的廟宇。

象德宮旁是尚卿碉樓,是縣定古蹟。

溫府王爺自宋朝先民來金開墾時信仰溫府王爺,神威顯赫,庇護鄉民。建廟緣由跟東港東隆宮溫府王爺大陸買木材建廟大同小異,不一樣是聖誕日期。

陳景蘭洋樓創建人將興建洋樓剩餘的建材,建造「尚卿碉樓」,做為戌守土匪海盜的防禦工事,用以保衛家鄉安寧。

「尚卿」是成功聚落舊名,碉樓累積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設有槍眼,能對外射擊。

復行上路,經漁村抵夏興村。「夏興」古名「下坑」,國軍進駐後改為「夏興」寓意中興復國。公車招呼站牌配合古風,用對聯描寫當地特色,頗有巧思!

夏興電廠直屬塔山發電廠,建廠發電後金門全島才解除限電開始全天候供電, 大放光明。

夏興公園路往上騎,來到花崗石醫院。

花崗石醫院是全球唯一藏身於花崗岩地下坑道醫院,走入歷史後,長期荒廢閒置,加上漆黑通道不見天日,讓靈異傳聞不斷。(取自網路照片)

花崗石醫院有二個坑道入口,為軍民提供醫療,精實案後兵源銳減,兩岸局勢趨緩,醫院淪落裁撤命運,令人扼腕不已。

坑道由花崗岩石開鑿而成,戰時受到砲彈襲擊時,能確保醫療、救助等功能正常運作。

後期改建地上醫院,病房仍在坑道,另有急診室。軍醫院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年代,肩負外島醫療重任,貢獻卓著。


環島南路在南岸橫貫金門,從起點官裡到山外,全長19公里。公路上常見筆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

環島南路起點金城鎮官裡,路旁留有天山部隊官兵紀念碑,傳統中國風綠底白字的「環島南路」四大字仍然清楚。

環島南路公路走向地平線的場景,在台灣只有在東部才能看見。

路邊看到「八二據點」指標,騎往海龍大本營參觀。

入口是資源回收公司,往裡騎,穿過木麻黃樹林,就到了。

先發現海龍成功艇,來到82據點,又稱「龍堡」。

原為岸防據點,轉型為景點,營區上方有巨大的海龍蛙兵像,很適合拍照!

「龍堡八二據點」被規劃為海龍蛙兵展示點,每年舉辦料羅灣海泳的地方。海龍蛙兵身穿紅短褲、腳穿白鞋,配戴蛙鏡、腳蹼、匕首的戰鬥裝備。

兩岸對立時期,海龍蛙兵利用夜間滲透對岸據點,執行摸哨、襲殺、破壞等任務,神出鬼沒、建功無數,因而得名「水鬼」之名。

往上走,有觀景平台。

觀景平台下方大片沙灘,昔日海龍蛙兵的訓練場。

退役成功快艇是海龍官兵執行任務的載具,成為展示品。

海龍快艇正式名稱是M2A2成功艇,1996年製造,2012年除役,感念保衛海疆功不可沒,也是金門特有軍事觀光特色。

即將騎抵料羅時,環島南路來到了五向路口大圓環,迷彩的碉堡四週有運補官兵意象,正好是環島南路的休止符。

金港路料羅聚落有歷史悠久的順濟宮,與金門天后宮、南門天后宮,合稱金門三大媽祖廟,公車站牌就叫「媽祖廟」。

料羅順濟宮自北宋徽宗宣和年創建,已逾八百八十餘年,是金門歷史悠久的媽祖廟之一。
直騎是料羅商港,經媽祖公園。從公園處往下看,是美麗的料羅海灣及料羅港。

金門僅150平方公里,大小媽祖廟就有十一間,媽祖廟不僅是地方信仰中心,也是居民生活中心。

公園下方是長長海堤,盡頭是孤懸料羅灣的碉堡-鋼堡!

五十多年前的料羅灣,早晚砲聲隆隆的歲月,五十多年後的料羅灣歲月靜好,二岸都該珍惜和平來之不易。

金港路騎行來到料羅商港,路旁歷史悠久的軍運碼頭牌坊遺跡。

四維路騎到南石滬公園。

南石滬公園有「迷你張家界」之稱,過去是開挖地下花崗岩的採礦場。停止生產後,轉型為「南石滬公園」。

有全國首創的喊泉設施,遊客大喊能舒壓,看著泉水噴高相當療癒!

遊客投幣10元,有40秒時間對著大聲公吶喊,聲波高於50分貝啟動噴泉,喊越久、噴泉噴得越高…

喊泉將音波轉換為加壓馬達的速度,音波強度變成高度,背景是花崗岩與海岸線,更增美感。

折返回圓環也是環島東路的起點,附近料羅里柏村國小校名源於金防部司令官四星上將郝柏村,自民國47年創校迄今。

環島東路全長10.6公里,分為五段,終點在金沙鎮。道路非常「直」,是環島東路一大特色,騎行在環島東路,眼前景色是無盡延伸的道路,彷彿沒有盡頭。

環島東路五段金溪橋旁,一畦池水旁是溪邊村兩棲營舊基地忠烈祠。

金溪橋因路面橫越後壟溪,開築環島東路後橋下水塘,是兩棲偵察隊平日操舟、停船泊艇的場所又稱「海龍湖」。

走過白色拱橋來到兩棲忠烈祠,供奉歷年來壯烈成仁的海龍蛙兵牌位及英勇事蹟。

忠烈祠並不大,有「少將營長」的劉雨成將軍雕像,及記錄兩岸對峙年代,一群被叫做「水鬼」的海龍蛙兵,冒著生命危險,游過料羅灣冰冷海水,深入大陸蒐集情報的英雄記實碑。


駐守金門廿八年,在金廈海域留下顯赫戰功,兩棲偵察營唯一的「少將營長」、「金門海龍王」的劉雨成將軍雕像。在那個年代「忠黨愛國」是必然的選擇。

海龍蛙兵參與任務記錄時間不可考,隨著兩岸情勢和緩,現無再執行此種作戰任務。

兩棲忠誠烈士從軍官、士官到小兵都有,供昔日袍澤到此追懷戰友,離去時不忘這群為國付出生命的英雄致上最敬禮。

環島東路拐點是溪邊村。

溪邊最知名是戰管時代唯一開放的海水浴場。有彎月形的白色沙灘, 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海!
在下海格殺的戒嚴時代,因駐金美軍需要一處海水浴場休閒,隱密的溪邊海岸成為美軍獨享的濱海樂園。

四維路直騎來到復國墩,沿步道下走到觀海台。聆聽浪濤拍石的聲音,遠眺北碇島。

復國墩位於金門島最東端,原名蚵殼墩,意指蚵殼堆起來的高地,但卻不產蚵仔。經傳統古厝聚落來到彩繪牆。

復國墩海域是優良漁場,吸引眾多釣客垂釣。因盛產海產,知名海產店外彩繪牆有各種魚類彩繪。


續騎環島東路來到鵲山圓環。鵲山是砲戰期間落彈量最多的地方,為紀念讓金門舉世聞名的戰役,特別興建「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

沿著圓環旁小路,像探險一樣穿過重重木麻黃,終於找到很火紅的秘境「金剛」!

大敵當前,官兵日夜構工完成坑道化的戰場經營,以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

鵲山營區坑道密佈,著名的「銅牆鐵壁」在北鵲山一帶。

近來廣為人知刻有「銅牆鐵壁」的鵲山陣地,讓金門老兵一圓當年的熱血青春夢。

騎抵金門「屏東」。地名叫屏東,更是金東師部駐地所在。

金門東邊在鵲山與陽翟間叫屏東(地名),屏障衛戍金東保衛台灣的安定,是地名屏東的由來。

龍陵湖是太武山山腳下美麗湖泊,據說原址是游泳池,後來改建成蓄水庫。


略騎小段來到「軍中樂園」電影掀起觀光風潮的陽翟。

陽翟是個地名,行政地名取古寧頭戰役中犧牲的李光前將軍,命名光前里。

陽翟、屏東曾是金東師師部所在,官兵洽公、休假都會途經陽翟。

師部中正臺前是金東戲院。


金東老兵一定來過的金東電影院,十萬大軍的年代,假日電影場場爆滿,陽翟也熱鬧非凡。

電影院在整修後仍保留50年代的氣息,替往日盛況留下鮮明記憶。


陽翟老街繁華時期有「台北小西門町」之稱。

有電影院、小吃部、洗衣店、軍郵局、澡堂、冰果室、撞球間、小說出租店。「擁護領袖」是不變的選擇...


老兵遙想充滿阿兵哥的熱鬧模樣,電影軍中樂園在此拍攝過。


專為遊客復刻的軍品小店,提供草綠服及國軍裝備供老兵回憶當年…


國共奶茶與高粱茶葉蛋,融合了在地人文與戰地元素。


隨著精實案的裁軍,陽翟逐漸沒落,牆面上的彩繪與標語留下老兵們保家衛國的青春光陰。


環島東路末端是金東最繁華的金沙鎮。

新建的沙美車站併入鎮公所建築。相較五十幾年前車站黑白照片,差別很大,恍如隔世。


只要戶籍設於金門縣境內的民眾若使用電子票卡,票價免費,想坐到那都行。

金沙老街中心金沙戲院一帶。

明朝時金門鹽產業到達巔峰,鹽產地大多集中在沙美,造就沙美老街的極盛時期。

老兵逛老街,回憶蚵爹、閩式燒餅等,遙想充滿阿兵哥的熱鬧模樣。


趕上最後一爐閩氏燒餅。

閩氏燒餅。

老街頹屋有沙美摩洛哥之稱。


許多沙美老屋傾塌了,經過整理後修平倒牆,讓遊客或老兵還能找到老房子的存在。

「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金門總與戰地畫上等號,昔日戰地老兵們保衛金門期間吃盡苦頭,如今化作回憶裡的甘甜。

離開沙美走陽沙路,老兵舊地重遊獅山砲陣地。

「神獅」為金防部砲指部代號,藏於坑道中的砲兵是昔日威嚇對岸的力量,砲兵老兵說:「金門沒丟在「八二三」,靠的是砲兵的壓制與統合作戰的精準打擊」。

獅山砲陣地部隊隊徽。

取名震東坑道的獅山砲陣地,是現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彈砲陣地,取「威震金東」的意涵。

震東坑道主角是八吋榴彈砲。

傳奇八吋榴砲為美國1944年製造,曾在二戰末期、越戰、韓戰中使用。八二三砲戰期間從琉球美軍基地運抵金門,發揮決定性的奇襲關鍵,是反砲戰中絕殺武器。

砲堡左右有司令官劉玉章將軍對砲兵部隊的訓示:「一呼百應、快動猛打」,為金門砲兵戰鬥精神標語。


看到這段文字,就知道來到彈藥庫。

八吋榴砲彈重超過90公斤,需要四個壯漢扛移就砲。最大射程達17公里,從金門發射可深入對岸內陸五公里,整個圍頭、大嶝、小嶝都在火力範圍內。

砲彈要打得遠,高品質底火筒功不可沒。為防止受潮,底火筒都裝在密封筒內,視射程及需要決定藥量。

獅山砲陣地著名的砲操表演,每週四砲操停演(與莒光日無關),每日共六場,週末及例假日,都增加上午9:00表演一場次。

在老兵面前演出發射八吋榴砲彈的流程,雖然沒有昔日金砲兵的鏗鏘有力,充滿精神的答數與步伐,仍為參觀的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砲操表演人員由鄰近婆婆媽媽擔任,聽口音還有陸配或新住民參加,動作逼真明確,沒有看過砲操的遊客值得到金門一看。

夜晚返回金城(后浦),清康熙年間總兵陳龍考量舊金門城經歷明末多次兵禍,而后浦人丁興旺,於是將總兵署遷建於此。

集成餐廳在八二三砲戰那年開幕(民國47年),不同省份的廚師一起開業取名集成,店內南北口味都有,用餐平民化,老兵退伍交接給學弟的美食店家。

牆上展示地球最古老的動物之一「鱟」標本。(讀字同厚)

集成著名的是鍋貼、酸辣湯以及凍肉等招牌菜。

鍋貼是金城老兵回味的最愛,酸辣湯,刀削麵都讓人食指大動。


綜合滷味是滷後再炒!

餐後后浦老街漫走,來到金門鎮總兵署,唯一僅存清朝衙門。

總兵署建於明萬曆年間,原為明代會元許獬的書齋,到清朝成為金門的軍政中心。

金城車站下方是金城民防坑道,解說在車站二樓。

金門歷經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炮戰後,全島全民皆兵,組成民防自衛隊用以保衛家園的真實寫照。

民防自衛隊服裝與裝備。

坑道入口有仿造碉堡,加上沙包與偽裝網更顯戰地氣息。

因應軍事需要各村挖掘坑道,多數年久未修已荒廢,只留下金城及瓊林幾處民防坑道開放參觀。

坑道連接起縣政府、憲兵隊、自衛總隊、土地銀行、縣黨部、郵局等重要機關,還有若干支坑道通往光前路,在地底下打造了精密的備戰網。

走下長達2公里的坑道,見証設計完善的坑道工程,也要感念前線軍民的付出與努力。

支坑道是土地銀行,老兵說:挖上去是金庫,就有「新台幣」!

出口在金門高中附近,解除戰地政務後民防坑道成為戰時遺跡,每日皆有免費導覽,讓參訪的老兵與遊客瞭解全民國防的重要。

早上從莒光樓騎車出發,晚上又回到莒光樓,騎歷一圈後有不一樣的心情。

2022金門海洋藝術季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打造以故宮收藏展品為靈感的大型藝術裝置。

「以舟造核」的概念運用傳統木船結構技術,打造出上下對稱形似橄欖的裝置作品,搭配夜間時猶如波光粼粼的燈光效果,歡迎人們坐進其中,神遊核舟與舟核之間。

莒光樓是民國四十一年由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倡建。樓頂額題由「大二膽戰役」的戰鬥英雄賴生明所書,賴生明雖只是小傳令兵,卻在槍林彈雨中傳達重要作戰命令,最後確保大二膽戰役勝利。

樓內大幅整修過,到處雕漆彩繪有濃濃中國風格,據說是對照「毋忘在莒」的歷史典故。


胡漣司令官被金門人視為現代恩主公,現在有伯玉路、高梁、學校、醫院等都是任內完成。當時擔任司令官的胡璉將軍為鼓舞士氣,還曾親自挽袖與施工官兵一起搬石頭。

介紹胡璉將軍領導古寧頭、大二擔戰役及八二三砲戰的史實,還有對金門軍事、民生建設及教育措施等。

「鎮樓之寶」是胡璉將軍勳章處。

胡璉將軍在抗戰鄂西會戰期間,因「石牌要塞保衛戰」的表現,獲頒青天白日勳章。多年前還被陸客偷到大陸,還好及時找回來…

頂樓使用免費望遠鏡處眺望,遠方是廈門市燈火燦爛,通車後金門大橋讓廈門近在咫尺。
決定今晚就騎過金門大橋,到小金門。

不遠的延平郡王祠夜間也有藝術季「嵐天畫境」作品。

以竹片為畫紙、藤及染竹則是筆墨呈現,並使用染色竹篾及藤編技法編織出祥雲紋,讓人們穿梭其中時,猶如化身為畫作中的一部分。

從金寧湖下端遠眺大橋,夜景後方是廈門市,遊客過橋待到夜幕降臨,近距離看廈門夜景。

到金門服役,離開金門,經過漫長等待,開工、停工又復工,終於等到大橋通車了---

將來水頭到九宮的交通船也許會功成身退,開始懷念坐交通船的日子...

湖下橋頭建好管制站與收票亭,縣政府計畫通車第1年免費,為減少對小金門交通衝擊,大型車總量管制,進入小金門必須採申請制。通車第2年起,往小金門採單向計次收費,機車10元、小型車40元、大型車平日60元、假日180元。

大橋有管制事項,若風力達危險標準實施交通管制,自行車及行人禁止上橋,若有緊急必要,應遵守速限30公里慢行。

傳說中的「金門大橋」經常在選舉期間成為政見,金門人譏諷為「選舉時浮出來、選後又沉下去」的「選舉浮橋」。

很快抵達湖埔路口,大橋通車後設有烈嶼第一座紅綠燈,到小金門玩不必擔心趕不上交通船,或被迫留在小金門過夜。

第二天行程繼續,大早來到金城莒光路邱良功母節孝坊。聖旨下刻有「欽旌節孝」四個大字,有「台閩第一坊」之美稱。在台閩地區列為國定古蹟的牌坊只有這一座(嘉慶十七年)。

母節孝坊旁燒餅、蛋捲專賣店。

燒餅酥皮散發芝麻豬油香,包青蔥豬後腿肉的內餡,鹹香酥脆的滋味,回味再三。

隱藏在巷弄中的將軍第,有古色古香的感覺。宅內保存聖旨,與傳說皇帝賜黑金磚等,為縣定古蹟。

墻身紅磚處多鑲嵌雙喜字,門框上有青斗石圓門簪,掛有「將軍第」的牌匾。由於昔日海盜猖獗,將軍第的設計對外開窗不多。

老兵來到金門,早餐吃什麼?廣東粥少不了!

廣東粥是一碗一碗現煮的,等的時間總是比吃的時間還久。

金門廣東粥特色是看不到米粒。金門人說看得到米粒叫「稀飯」,「粥」是熬成米漿,看跟吃都沒有米粒的。

廣東粥搭配各種鮮美食材烹煮,加上吃飽用的油條,堪稱是絕配!



老兵回到服役的憲兵隊,睹物思情,一磚一瓦建設的營舍改變不少。門口樹長多高,老兵的思念就有多高…

沒有刻意找誰接待,小巷裡幫我理頭髮二年的陳阿姨不知是否還健在?

127憲兵排駐地金城,師部在頂堡,設有育樂中心。「鎮西」有鎮守西部的含義。

文康中心定期放電影及外島勞軍(藝工隊)!


陸軍127師成立於廣東,官兵嚐好吃狗肉,被稱「打到那,敵人未殺,狗先吃光」!故稱「老廣部隊」。來到台灣後長駐金門西部,稱為金西師。

127師長年駐守外島,為效法班超出使西域的堅苦精神,代號為「班超部隊」。

昔日師部大會時,現任立委吳斯懷師長就坐在這裡,25年過去了,老兵的回憶一點都沒少---

凋零的戲院,以前是人潮滿滿的戲院,阿兵哥最大消遣是看電影,如今空蕩蕩。

相鄰不遠的瓊林村也是值得一遊的聚落。瓊林居民大多蔡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聚落。

因為人才輩出,功名仕途均有輝煌成就,明熹宗御賜里名為「瓊林」。

瓊林村民國六十五年興建地下坑道,以村辦公室為指揮中心,形成聚落防禦網,由村辦公室購票入內。

「瓊林戰鬥坑道」入口位於辦公室正下方。

用於兩岸對峙時期的村落戰鬥防禦設施,內設有指揮所、機槍射口、水井等,主要為長期戰鬥作準備。

坑道是連接每戶的地下交通壕,拉開鐵門是某家或機槍堡、指揮所。

坑道寬度只能供一人通行,兩邊不時有叉路,戰時一個人一把槍就能擋住敵軍,是很有戰術觀念的設計。

坑頭盡頭上至地面,圓瞪雙眼的瓊林風獅爺披上紅色披風,帥氣迷人。

金門首座窯燒紅磚木棉樹牆位於保護廟後方民宅。

紅磚樹牆材料是紅磚,以純手工拼貼而成,將金門縣花木棉花栩栩如生呈現!

轉往古寧頭,民國38年共軍夜襲金門,與國軍在嚨口、林厝、古寧頭一帶,展開長達三天三夜之激戰。

古寧頭最激烈的攻防戰發生於北山村,村內有幢西式二層樓「北山古洋樓」,當年為準備結婚而起建,落成後遇上「古寧頭戰役」,洋塿為北山村最高建物共軍當指揮所。

國軍奮勇作戰終獲大勝,「古寧頭戰場」停放華克猛犬輕戰車,寓意以武力保護和平。

慈湖「三角堡」是金西第一線據點,負責監控金烈水道。國軍撤走後,接管的國家公園經過排雷、整修,蛻變為展現追求和平與保育生態的文化地景。

離開金門前要帶拌手禮,貢糖源起朝聖的御膳貢品,因此冠上「貢」字,是遊客到金門必嚐食品之一。

幾乎到訪金門的遊客都會採辦貢糖回家,每家貢糖店生意都很好,店家還能宅配到府。

返程來到機場櫃台,返金旅遊老兵活動至12月25日止,歡迎老兵報到。(照片取自活動網頁)

機場金門形象館,配合老兵召集令活動,推出折豆腐干體驗活動。

旅客無論大小朋友、當過兵的沒當過兵的,都能小試身手,培養折棉被的好習慣。摺好被子參加抽獎,獎項有高粱酒、牛肉乾、明信片、麵線和糖果。(照片取自活動網頁)

可惜這是防潮被,想挑角拉線都不行!

金門縣政府不斷號召老兵回金旅遊,體驗金門大橋的便利,分享老兵的無限回憶,如果你(妳)曾經戍守過金門,別錯過老兵紀念酒的回憶---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禁止酒駕)

第一次坐夜航離開金門,月是故鄉圓,老兵不管在那裡都想家---

第一次夜航離開,戍守過金門的老兵,看著下方萬家燈火,心裡百感交集…

窗外是金門夜景,喝咖啡配和記雙胞胎,把戍守的回憶留在金門,期待再來--

您曾在金門(含烏坵)當過兵嗎?無論你是陸軍、海軍、空軍、海岸巡、替代役…
只要備妥在金服役佐證文件,活動期間搭機回金門完成任務,就可以獲得豐富好禮!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