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車過九曲堂,開始出現翠綠稻田,跨越高屏溪時窗外望見舊鐵橋身影,那是指引屏東遊子返鄉的「燈塔」。


造型優美的舊鐵橋還出現在全縣創意特色門牌上,成為屏東市特色門牌。

六塊厝站離屏東站2.2公里,上行九曲堂站5公里。將來高鐵站進駐屏東,註定「六塊厝站」要走入歷史的命運。


六塊厝站於1913年設站,日治時代因應前往競馬場(跑馬場)旅客便利而設,週邊只有五、六戶人家,故稱「六塊厝」。光復後六塊厝站提供「大鵬七村」與「凌雲三村」軍眷通勤與空軍鐵運大型裝備至屏東機場。

六塊厝站未辦理二鐵列車,自行車只能放入攜車袋同行,不能上列車。

1990年12月起六塊厝站由屏東站管理。成為完全沒有牆壁的車站(無人招呼站)。

若不是站外還掛名車站招牌,遊客以為是公園或涼亭?路經六塊厝站一定要下來看看,也許很快將撤站再拆掉…

離舊鐵橋很近的屏東榮民總醫院位於建國路,老一輩中華民國傘兵受訓必經之路,已變身為屏東榮民總醫院。

昔日中華民國傘兵基本傘訓的「大武營區」雄偉大門已不復見。「傘兵的家」勒石不知流落何方?如今變身為在樹林中的大醫院。


屏東榮總成立後屏東鄉親與高雄榮總看相同的醫生,拿相同的藥,部分負擔較少,停車又方便,就不必舟車勞頓去高雄了?

醫院對面崇大新城由傳統眷村改建,整潔大樓取代竹籬笆,也帶走眷村濃濃的人情味。

配合大武營遷移,營區登錄為歷史建築,保留特戰營兵舍、聯合二級廠、戰備大樓、傘具修復工場、烘傘房、隊史館等建築與防空洞。

傘兵完成地面傘訓後,才有機會到高跳塔上,勇敢一跳!

高跳塔仿製機身模型,分左右機門,高34呎正好是人類最恐懼的高度。只要有膽量一躍而下,就有機會成為傘兵的一員。

高跳塔旁被稱為「龍穴」的防空洞也是歷史遺跡。

離開「大武營」騎抵附近傘兵旗魚黑輪攤。

鄰近大武營的黑輪攤能享受美味的黑輪,也成退伍傘兵們回憶傘訓時的共同回憶。

為何取名「傘兵」?因為傳授老闆旗魚黑輪技術的是大武營老傘兵,老闆退伍開店後感念老傘兵,把店名叫「傘兵旗魚黑輪」。

格狀鍋裡煮關東煮、苦瓜封、玉米、貢丸、高麗菜捲、蘿蔔、油豆腐等,都是美味庶民小吃。

必吃招牌炸旗魚黑輪。

剛出鍋的旗魚黑輪、蘿蔔,米血,淋上辣椒醬,讓以旗魚黑輪為主的黑輪攤更添風味。


炸旗魚黑輪色澤佳,煮黑輪也美味,炸煮都要試試。

內餡有水煮蛋多了蛋香,炸黑輪顯然完勝水煮黑輪。

喝完紫菜湯就很飽了。

離六塊厝車站不遠是六塊厝教會。

屏東早期有不少眷村,鵬程里與凌雲里前身是空軍「大鵬七村」與「凌雲三村」,都已夷為平地,只剩歷史舊照片。


藍天白雲下的凌雲里,昔日是貨真價實空軍飛行員的家。

未來屏東科學園區啟動後,將引入高科技產業進駐,帶來高科技人才,園區規劃設置實驗中學,協助解決子女就學問題。

「國立屏科實驗高級中等學校校舍新建工程」進行中。將規劃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程,讓科技人才紮根在屏東。

昔日雞犬相聞的眷村小屋都拆掉,取而代之是施工圍籬。眷村歷史的繁華,只能留在回憶裡了。


對照昔日眷村大門,特色的紅磚綠蔭與圍牆、都不復存在…


村口還留有「永遠的第一夫人」蔣宋美齡親題「大鵬七邨(村)」字樣,是眷村中難得一見蔣夫人題字。當時蔣夫人擔任婦聯會主委,號召募款籌建大鵬七村,民國五十二年,大鵬眷村逐漸成形。

水塔是眷村最高的建築物,獨特的建築造型,是「雲鵬社區」少數被保留的史建物。


昔日眷村菜市場週邊都夷平,將來將改建縣立國際棒球場。球迷可以搭高鐵來屏東看球。
(下圖取自周春米縣長臉書)


大鵬七村村辦公室外仍留有國旗,因具文史價值被保留。


大鵬七村辦公室堪稱「最原始的眷村辦公室」,全戶木式建築,據說木材取自美援炸彈木箱,是國難當前物盡其用的寫照。

活動中心前廣場設有升旗台,每年國慶日與元旦,全村聚集升國旗唱國歌,念茲在茲提醒後代「不要忘記中華民國」。


凌雲國小因推廣科學教育績優而成為理念小學,全盛時期曾有上千名學生。「屏科實中」在施工期間,國中、高中部先於大仁科技大學上課,小學部借用凌雲國小校區上課。

「大鵬七村」的國小取名凌雲,校門形狀像朵雲。校名由來與空軍烈士沒有關係,卻是一所為空軍子弟設立的小學。

校舍建築有飛機外型。

凌雲國小校園不大,陳舊的司令台很有溫馨感。校舍外有對號列車過舊鐵橋後,直駛屏東站。


天空偶爾傳來熟悉的旋翼聲。「軍機、眷村、小學」三者呈現在地特色,見証歷史傳承。


離開國小,經堤防路來到下淡水溪鐵橋生態園區。

「下淡水溪鐵橋」歷經多次洪災與整修,將舊有鐵路設施改建,加入景觀元素成為景點。

淡水溪鐵橋園區有成排阿勃勒,待盛夏時滿開,非常美麗。

舊鐵橋園區有多座鋼衍橋於海棠颱風來襲時被沖毀,保留成為歷史景點。

堅固的鋼鐵大橋都被沖毀,可見「大自然」反撲時可怕的力量!

「下淡水溪」為高屏溪的舊名,沿著鐵橋漫騎,感受悠久的歷史氛圍。

特地保留一座完整的舊橋框,讓遊客參觀。

橋上的鐵軌和鋼樑,仿佛述說著往昔的故事。

大自然的力量真恐怖,把鋼構橋架整個扭曲,清楚可見。

左岸河濱公園位於下淡水溪鐵橋園區旁,公園佔地廣闊。

左岸公園也是自行車「單車鐵道糸統」的起點,能一路騎到潮州。

左岸河濱公園成片草皮,適合來野餐或騎單車。騎向舊鐵橋 !

1980年台鐵為解決高雄到屏東單線區間行車瓶頸,於鐵橋北側興建雙軌大橋。如今雙橋併列,代表歷史的傳承。

橋下空地種植不同品種花海,吸引攝影愛好者拍攝美景。


大片花海也是新人拍攝婚紗的最愛。

下淡水溪鐵橋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以圓弧鋼骨結構為主,橋墩磚造包以花崗石人工砌成。

鐵橋全長一五二六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長橋樑。當時建橋材料從高雄、基隆碼頭藉鐵道運來,都靠人力一點一滴慢慢完成。

寬敞平坦的河濱步道,適合散步、慢跑和自行車騎行。

公園能走上去舊鐵橋上散步。

屏東縣鐵道從高雄到枋寮間約60幾公里,有車站21座,地面有幾座特色的車站介紹。




公園洗手間有「藍皮普快車」的彩繪。

昔日鐵橋邊的民宅變身為景點,被保留下來,加上彩繪。


鐵圈圈是「路牌器」,以路牌作為信物,讓甲站與乙站間確認區段無列車可安心通行。

台灣大多數車站已配置行車控制系統,路牌閉塞式只剩下平溪、內灣線、集集線仍在使用。

由陸橋走上舊鐵橋的空中步道,路面有關於鐵橋的介紹圖騰。

下淡水溪鐵橋能方便軍事物資運送及屏東平原砂糖的開發,歷經三年完工,全長1526公尺,以23個橋墩分隔24個橋孔。

原有一部藍皮列車停放在此。科技園區開工後,已先行移置他處。

空中步道起點有座守橋崗哨亭。

到此一遊記得帶飲水。舊鐵橋下沒有自動販賣機。天氣熱找水很困難。

鐵橋上直線步行能接近高屏溪中央。

橫跨高屏溪的鐵道橋每隔五分鐘有列車經過,近距離欣賞列車「緩行」過橋的奇妙體驗。

往反方向曾於2000年發生斷橋的高屏大橋,目前新建為兩座單向的新高屏大橋。

約走十分鐘走到屏東端的終點。對岸大樹舊鐵橋因為視野比較好,且有公路到達,週邊有景點,故人潮比屏東端多。


橋上有2005年海棠颱風沖斷三個橋墩、四個橋拱,與88水災沖斷橋墩的歷史照片。

屏東端能遠眺高雄端的大樹舊鐵橋,年久失修的鐵軌已不再筆直…

屏東河濱公園腹地廣大,廣闊草坪區供遊客休息、享受歡樂時光,賞花之外還能追火車。

下淡水溪鐵橋園區是集歷史、自然與文化於一身的特色景點,縣政府舉辦過風箏節、國慶煙火等活動。將來「屏東科技園區」啟動,大量廠房進駐,不知是否還能保有這塊屏東人專有的「後花園」?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