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年行大運,財源滾滾來!
蛇年有蛇有得、蛇我齊隨,好運連連…

預祝每位01的好朋友:
蛇行天下,好運年年!

無獨有偶在日本九州也有竹田市,離屏東竹田直線距離約1600公里。二個地名相同地方,都有豐富文化與歷史。2019年觀光局舉辦「台灣十大客庄小鎮」票選,竹田鄉成為屏東縣唯一獲選之鄉鎮。

竹田市位於九州大分縣,與熊本、宮崎二縣相鄰,人口約一萬九千人。屏東竹田屬於六堆客家中的中堆,約有人口一萬八千人。九州竹田有日本最佳碳酸湧泉而聞名,長湯溫泉有美味的葡萄酒與鱒魚。

竹田鄉是高屏六堆中最早發展的鄉鎮,因位於客家鄉鎮較中間的位置,在六堆組織中屬「中堆」。

竹田是傳統客家鄉,有粄條、湯圓等美食。車站前原為碾米廠的大和頓物所有咖啡輕食,輕騎慢遊竹田的同時,不忘體驗美食,或下午茶。


昔日稱「頓物」的竹田,以船載貨運沒落後,提議更改庄名,環顧四周,鄉內竹林面積比水田多,便將「頓物」改為「竹田」成為現在的地名。

騎往竹田從單車鐵道一路南下,騎經屏東線各站(歸來、麟洛、西勢),就抵達竹田站。

單車鐵道禁入機車,專供單車與行人,設施完善,指標明確。


上方鐵路都是直線,悠遊慢騎於下方單車道,不怕雨淋或日曬。

發現竹田站指標,竹田站快到了。

沒帶單車也能騎YouBike2.0,租賃站位於停車場旁,非常方便。

竹田車站(驛站)擁有百年歷史的木造車站,經地方人士爭取保留,獲核定為「竹田驛鐵路故事館」。

九州竹田市有同名豐後竹田駅。古色古香車站依傍山勢,還有小瀑布(落門の滝)的水聲迴盪在山谷中。

屏東竹田車站的特色是對面建於1942年德興碾米廠,幾年前整修為咖啡館。對照下圖10年前原址舊照,變化很大。


無獨有偶在屏東車站斜對面「驛前大和旅社」咖啡館,也是相同經營團隊的改造成果。

前身為德興碾米廠的大和頓物所,外觀保留歷史牆面,喝杯咖啡或茶點再出發。

內部呈現截然不同景觀,使用透光屋頂與大面積玻璃,讓視野與採光都有穿透性。

茶點除固定供應的品項。冰櫃裡有現作點心,空氣充滿現磨現煮的咖啡香。


保留原始碾米廠風貎,加上植栽綠樹,像剛開幕的玻璃屋咖啡館。

內用座位區有冷氣,露天雅座與開放空間只能吹自然風了。


茶點上桌,手作甜點配咖啡,產自屏東山區的咖啡豆,有故鄉的味道。

抹茶栗子蛋糕香濃。舊碾米廠裡享受茶點,少有的經驗!

洗手間在二樓,小陽台或窗口與車站合照,留下到此一遊的回憶。


昔日米糧運輸重鎮的竹田,只剩幾乎「廢墟」的碾米廠。

離開大和頓物所,到對面竹田車站走走,二者都是竹田鄉重要的文化資產。


竹田鄉特色門牌是竹田舊站,還有精裝版。

一樓新舊車站間彷彿穿梭時空的錯覺。

為帶動竹田車站的觀光,新站設立後保留舊站,讓車站不止能搭車,還能變身為成為景點。

新建竹田車站為現代化高架車站,外觀有客家敬字亭的大型彩繪。

名片式車票已走入歷史,取而代之是色彩單調的電腦票,昔日小巧精美的名片式車票,成為裝置藝術品...

戶外書本裝置藝術,很夯的網美打卡景點。

高架化有南下、北上兩座月台,沒有設置規避股道。北上往西勢方向,南下往潮州站。


站上月台發現檳榔園都在腳下,幾乎與電塔底座同高度。

換個方向為來自日本燒製的舊站黑瓦。歷經悠悠歲月仍然為車站擋風遮雨。

剛好一列南下列車通過,觀光署與台鐵公司合作的主題彩繪列車 「SIRAYA西拉雅號」。

「SIRAYA西拉雅號」行駛於嘉義、屏東區間EMU800型電車上。車廂外有SIRAYA、笑臉、愛心及光芒等充滿溫暖與愛的圖樣。

返回舊店,很多車站迷專為剪票口木造護欄來到竹田站。

竹田鄉人口不到二萬人,境內有西勢與竹田二座車站。仿洋風的木構架車站,初建於西元1919年。百年歷史的站名牌反覆油漆,數不盡的歲月感。


保存良好的木造車站,舊燈泡與Y型廊柱更顯古樸典雅。

昔日離開車站必須走過護欄,回收車票後才能出站。

站房為木造結構,有防雨的魚麟格,四方玻璃窗,典型南方風味小站。

古井及澡堂在木造車站旁。

日式澡堂興建於1939年,當時車站員工洗澡的地方。


古井與澡堂間靠著竹管連接引水,有濃濃懷舊感。

鐵道故事館有鐵道迷鐘情的懷舊配備。保留站長辦公室、簿冊、文具都完整保留。

櫃面刻寫「明石製」標籤的鐵櫃,轉盤上刻日文的字母當密碼,也是竹田站歷史之一。


連配電箱也是真空管,可見年代久遠…

候車室木長椅,平日來竹田車站的旅客比較少,屬遊客比旅客還多的小站。

傳統售票口與行李包裏房、防空避難圖、車班表等都保存完整。

舊站房斑黃票價表,右下角註明民國79年制。當時到基隆要429元,到台東要繞快一個台灣751元。(民國80年南迴鐵路才通車)



原有貨運服務房經重修後,現為亞洲最南方日文圖書館-池上一郎博士紀念文庫。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軍醫池上一郎在野戰病院(今竹田國小)服務,不僅治療部隊士兵,更為當地居民義診,救人無數,終戰後返回日本。2001年成立池上一郎博士文庫嘉惠地方,文庫成立3個月後他就辭世,享年90歲。

陳舊日文書每一本都有池上一郎對台灣的感情。書籍供借閱,吸引曾受日治教育的老人家到此閱讀休憩。


站前豐明路上遠望遠北大武山巍峨山勢,與竹田街景。

竹田共融遊戲場設有共融鞦韆、戲水區與沙池,小朋友能玩非常開心的地方。

竹田街客家料理小店,昔日客家先民開拓山林體力消耗大,為補充體力客家料理著重酸、油口味。

大鍋菜是客家傳統料理之一,美味豐盛,有高麗菜、筍干、豆干、金針菇與豆皮等食材。

一大碗菜加大碗白飯,能滿足一天勞力補給。

竹田教會原設二崙村,佈教歷經艱難挑戰才創設教會在竹田村。

教會前有巴克禮博士二崙蒙難紀念碑。

與教會一街之隔的福德亭。碑文上有竹田舊稱(頓物)的由來。


竹田鄉客家人口約佔八成,客家文物館、六堆忠義祠、文筆亭都在鄉內。

竹田老街(中正路)並非熱鬧的商業街,充滿寧靜的生活步調。


街尾竹田開基福德祠。

福德祠旁伯公小吃店,特色為餐桌椅擺在伯公神像前用餐。


來吃客家鹹湯圓,不同於北部客家有芝麻、花生、紅豆湯圓,六堆鹹湯圓是包肉餡。


竹田國小前身為高雄州竹田庄野戰病院。


校門旁有矮牆綠竹,搭配田字型窗框,校名簡單呈現。

民國前3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前身。民國5年設頓物公學校、民國10年改竹田公學校。

中庭有歷史悠久的銅像水池。「竹校之音」是校內刊物名稱。

離開竹田國小。校門旁神農宮(二樓)為村民信仰中心。


神農大帝為民間俗稱五穀神,相傳親嚐百草做成醫藥,讓人間不再為疾病所痛苦,直到現在村民還稱神農大帝為「老先生」,就是尊稱醫師的意思。

配祀玄天上帝與天上聖母。


沿慢遊竹田自行車道而騎,前往美崙村。


美崙村居民大多務農,昔日四週有山丘,客家人稱山丘為「崙」,故名美崙村。

昔日美崙村也有戲院,可見村落人口不少。

美崙村特色為老夫子彩繪,香港著名漫畫家王澤(老夫子)的妻子是竹田人。


全台唯一獲得作者授權的老夫子主題壁畫。

在許多人心中,老夫子漫畫就是童年回憶。

作品還有簽名以示真跡。

這面彩繪牆是全世界最大的老夫子畫作,在小村莊裡尋見漫畫家真跡,出門騎車很值得。

離開美崙村,略騎小段來到「老羅客家菜」。

「中華一番」特級廚師小當家與老夫子都是著名漫畫,小當家結交有志一同的好朋友,勇於對抗「黑暗料理界」的冒險漫畫。不知能不能吃到「黃金炒飯」?

路口有棵龍眼樹,在地人稱「龍眼樹下」小吃部。

小吃部沒有冷氣,用餐環境很涼爽,有滷豬腳、煎魚肚、炒青菜、大滷鍋、客家小炒等在地菜色。

少見以柴火來烹調的灶台,很有懷舊感。

食材放在大鍋一起滷的滷味很有食慾,不起眼的路邊小吃部,客家風味卻意外的好吃。


滷菜切好一大盤,每樣食材都有醬香氣。

四週種滿地瓜葉,燙青菜直接摘來下鍋,象徵客家人就地取材的飲食文化。

中午來吃粄條與肉燥飯。

滿滿蔥酥與配料,肉燥加高湯,少許青菜,就是一碗讓人口水欲滴的粄條。

客家菜注重「鹹、香、油」,食材重鹹容易保存,因客家人從事農作,香或油都能補充鹽分與熱量。


傳統客家人注重餐桌飽足感,不求菜品的華麗精緻,更符合勤儉持家,不浪費的傳統。

以單車走讀十大客庄小鎮之一的屏東竹田,欣賞台灣僅剩三座木造車站之一的竹田舊站,有懷舊大和頓物所能喝咖啡、吃甜點,騎進小巷更發現老夫子原作。

屏東特色魅力的客家鄉,有古蹟聚集的佳冬、豬腳美食的萬巒,與鄰近的內埔都有在地客家特色!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