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都是好貓,中西醫都有好醫師,所以只要大家能好,能健康才是我所希望的
haungjh wrote:
看了很多網友貼的疾...(恕刪)
中醫別再說什麼幾千年驗證了,
你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中醫沒辦法興盛的原因,
中醫的弱點,就是沒有幾千年,
沒有西醫化的中醫,每隔幾十年,醫術就要中斷重來一次。
為什麼?
就是因為中醫過去太不科學化,
永遠都是靠"經驗傳承",
一個中醫師真的出師,也已經老了,沒辦法大量培養優秀品質穩定的中醫師群,
華陀死後,就再也沒有小華陀了。
十個中醫把一個病人的脈,可能每個說法都不一樣;
如果是改用抽血,會出現十個檢驗師出的報告都不一樣的情況嗎?
一帖藥,體重100跟體重50的人,要吃多少喝多少?小孩能不能喝?孕婦能不能喝?
過去都沒個標準,甚至是在無知的情況下被戕害...
而外科就更不用說了,重症部分的醫療完全比不上西醫...
很常出現的情況是,
說某某人吃了這個中藥,病就好了或控制了,西藥都沒辦法,
問說為什麼會這樣?什麼原理?回答只有不知道或是很"朦朧"的答案...
大家都曾是病人,
捫心自問,你會接受這樣不穩定的醫療品質嗎?
嚴格說起來,中醫也是近三五十年來,才開始轉型,
轉型的方向是什麼?
中西醫合併、中醫西藥化、中藥現代化、結合西醫教學理論...etc,
所以才會有順天堂之類的藥廠出現,
以穩定的醫藥品質推廣中醫藥。
中醫有其優秀的地方,
跟西醫主推"強碰、哪兒壞了就切就換"的醫療特性不同,
溫和的藥性在某些時候也比西醫適合讓身體恢復。
但是跟西醫比起來,推廣的弱勢點太多太多了,
要追上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rdcmd wrote:
錢給誰, 分贓行為...(恕刪)
不是錢給誰的問題,也不是分贓行為。
而是經濟規模,問題點在於現今醫療產業是經濟產值之一。
也就是說,醫療是能賺大錢的。
在一個賺錢的前題下,也就是說有利益考量下的醫療行為長久之下是會產生偏差的。
本來不用開刀,為了績效也許就開了,
本來用a廠的藥,為了多賺一點也許就用了b廠的。
在一個大體系之下,一群人靠這吃飯,上至長官、下至藥商。
這是環境下的必然結果。
環境若是不友善,那麼一些有才能的人不會從事中醫的,自然難以發展。
就像現代人都相信西醫,不信中醫。若不是痛失親人,我之前也是。
所以才花了一些時間了解中醫藥。
中醫理念上從養生、上工治未病,這個產值不高,
若中醫的理念能被了解,健保是能省很多錢的,
中藥幾乎是大陸進口,台灣沒人種是沒利潤與市場。
有利潤與市場自然有好的品質好的安全管制,這是因果關系。
但這不是被樂見的。
在中醫的精神上是預防,如同你作健康檢查一樣。
比如肝病:肝病是會傷脾,若先實脾,病則不進。
不變癌但以緩治你說是中醫的功勞嗎?要證據是強人所難。沒有的東西怎麼生?
但能作入所謂的死亡率?生存率?還是癌化率的科學統計?當然不行。
這是治未病,這種概念。
中醫與西醫一樣,能作的其實都有限,
但不是一定要有中沒西,有西沒中;一昧的拋開先人智慧結晶那是非常可惜的。
急重症硬著頭皮不去急疹那是笨蛋,
另一方面現今中醫沒獲得應有的水準也確是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