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血小板缺乏症有新藥嗎? 有推薦的血液科醫生嗎?

請問各位大大

血小板指數正常在十萬以上
血小板缺乏目前似乎只有類固醇的藥
但只能維持住指數不再低,無法根治,且有很大的副作用
但又沒新藥上市

想要請問有其他的療法嗎?中西醫、氣功、民俗療法、營養品不限
有推薦的血液科醫生嗎?

萬分感謝
SR-100 wrote:
請問各位大大血小板指...(恕刪)


中藥裡的「當歸」、「川芎」、「阿膠」、「雞血藤」等中藥都可以很輕易的將貧血相關問題補足,但是並非直接服用這幾味藥就可以大補血,如何才能使這些藥發揮該有的效果,需要靠其他藥物來做整體的搭配,所以去買甚麼萃取過的中西合併的健康食品效果並不好,另外也需要中醫師對您個人的體質做出診斷。

中醫臨床上會因為病人陽亢或陰虛而有完全不同的治法,所以切勿自行買這些藥來服用,以免造成反效果。
正統中醫@台灣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886tcm
血小板缺乏症
跟我們一般俗稱的貧血不一樣
指的是凝血方面的問題
建議還是給醫師看後再處理
謝謝 tcm.rabbit大 和 PS我愛你 大

已看過兩位醫生
一樣是類固醇為目前的療法
此症病因不明
各新藥都還在臨床階段

已搜尋網路許久

所以來此問有無先進知道國內外最新的研究以防遺漏

謝謝大家幫忙
請問一下, 你有去過那幾問醫院, thrombocytopenia 有非常多原因, 而不是
原因不明.
sorry 忘了講是幫人代問的
但的確是找不到原因(PET 也作了)

請問CHEN.SOLONG大 知道有那些原因嗎?
謝謝

另在網路上找到一篇中醫寫的

分享一下

來源: 中醫世界

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chinesemedicine.htm#104

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cm/cm492.htm


大柴胡湯

 
作者:張步桃

【出處】

《傷寒論‧少陽病篇》第232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第23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癒。 」

【組成】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

概說

本方出自《傷寒論‧少陽病篇》第232條,原條文:「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又第23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癒。」

本方是由小柴胡湯七味藥去人參、甘草二味,加芍藥、枳實、大黃而成。為什麼會去人參、甘草?因為從條文內容就可以得知是實證,也就是裡不虛。為什麼加枳實、芍藥?目的是要解其外以和其內,加大黃則是瀉其結熱。

談到本方,我特別提一位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的賴鵬舉先生,因熱愛中醫,尤其對《傷寒論》研究頗有心得,幾乎以大柴胡湯為臨床處方用藥,很少用其他傷寒方。據說在明末清初有一位陳平伯先生,一輩子只用小柴胡湯,所以被稱陳柴胡。他從小柴胡湯演變出二千多處方,說好聽是已到爐火純青,說不好聽是走火入魔。就像有些同道開方,開來開去都是龍膽瀉肝湯。以我個人看法,應該沒有這麼多大柴胡湯證 。

「太陽病過,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是指太陽是表病,理應以桂枝湯解肌發汗,或以麻黃湯開腠發汗,或以大、小青龍湯、葛根湯表裡二解。卻一而再,再而三使用攻下法。幸虧病患體質壯實未發生嚴重變化,柴胡證仍在,就先投小柴胡湯和解。「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癒。」小柴胡用在少陽證,內有半夏、生薑可以止嘔,服了又仍嘔不止,心下即胃部有內熱煩躁,可用大柴胡湯的下法,病就痊癒了。

從原條文看,似乎看不出任何端倪。但本方原架構的小柴胡湯被稱為「後天湯」,是因能增強免疫功能,又能作用在淋巴系統。

 

主治病症

1.白血球升高或血小板下降

因熱性病引發白血球升高或血小板下降,本方療效好。

2.便秘

本方因有大黃、枳實加厚朴就是小承氣湯與小柴胡湯的合方,可治胃腸蠕動不良之便祕。

3.消腫瘤

一般脾腫大,血小板會減少,所以血小板降低時,就應考慮脾臟是否腫大。人體有自我調適系統,正常人血小板是十五萬至三十萬,我們曾看過六十萬、一百二十萬、兩百多萬的。當血液過多,脾臟會主動吞噬或吸收。因此血小板降低,應考慮脾臟是否腫大。

有一位黃姓小男生,小學五年級就發現肝指數升高,在某大醫院治療三年多,始終無任何進展。後來發現脾臟比同齡者大一倍,所以血小板偏低。我們以大柴胡湯加軟堅散結的天花粉、浙貝母、元參、鱉甲治療,很快消腫,讓最初治療的醫院驚奇不已 。

血小板降低,也應考慮骨髓造血功能是否發生障礙。那要從腎主骨(因為紅骨髓是造血的單位)的方向思考,若是受病毒破壞者,則又須從抗病毒的角度用藥。

4.往來寒熱

不規律的發燒,實證用大柴胡湯,虛證用小柴胡湯。

5.肋脇疼痛

人體兩側屬於少陽經,如疼痛實證用大柴胡湯,虛證用小柴胡湯。

6.胃管發炎

肚臍上或心窩下都屬胃。臍下少腹比較接近泌尿系統或婦科生殖系統,所以嘔吐吞酸,病患自覺有灼熱感時,即民間稱火燒心,我們會用寒涼藥治療。本方有黃芩、芍藥、枳實、大黃,對胃部發炎伴有嘔吐現象,本方療效良好。但前提是辨證很重要,例如龍膽瀉肝湯是用於肝經濕熱或實熱,虛證就不宜用 。

7.胰臟炎

胰液與十二指腸液都是幫助胃液消化。現代醫學發現胰臟病變,會用斷食療法,因為無食物進入胃部,就可減低胰臟與十二指腸的負擔。不過這是消極做法。我們用大柴胡湯加味,反應良好。臨床以胰頭部位炎症患者最多。

8.睡眠障礙

〈壞病篇〉的柴胡龍牡湯是大柴胡湯的變方,原條文提到「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釅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龍牡湯主之。」因為柴胡龍牡湯有柴胡、半夏、大棗、生薑、大黃,已經佔大柴胡湯的五味,所以用本方治嚴重睡眠障礙,確定有療效。

9.黃疸

除用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外,有時配合大柴胡湯或小柴胡湯可癒。

10.精祌官能症

臨床很多不明原因造成之棘手的精神官能症,常使醫者束手無策。可用仲景的少陽方,能得到神奇療效。


--------------------------------------------------------------------------------

站長補充:

本文摘自《張步桃解讀傷寒論--方劑篇》遠流出版社



1. 上面中醫寫的有關西醫部份大多是胡扯蛋, 没有讀过西醫又愛亂套西醫, 下次請用中醫的八綱五行解釋
2. 臺北市包括臺大, 榮總, 長庚的血液科都不錯, 相信我, 中南部和北部醫院仍有點差距, 大小醫院差更多.
3. 原因很多. 包括遺伝, 自體免疫系统, 毒素, 血液腫瘤, 肝的問題...etc, 可以用google查一下, 裏面很多.
在講什麼...

樓主的題目是西醫的名詞,問題是中醫沒有那個名詞,如果樓主是po出『血小板指數正常在十萬以上的人有的證狀,中醫可以處理嗎?』,這樣才能用中醫的方法去解決。古時候寫醫書的中醫,如何在沒有儀器的情況,知道血小板指數正常在十萬以上要如何醫呢?

引用那個大柴胡湯的意思是指那個『血小板指數正常在十萬以上』的人,有下列條文裡面的證狀囉?如,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癒。』

引用的中醫原文裡有說『主治病症1.白血球升高或血小板下降 :因熱性病引發白血球升高或血小板下降,本方療效好。』請問樓主所問的人是有『熱性病』嗎?請問什麼是熱性病?

是感冒發燒清鼻涕?還是感冒發熱黃鼻涕?還是怕冷後反發熱?還是忽冷又忽熱,然後熱多冷少?還是頭痛發熱大汗煩躁?以上都是有所謂的『熱』,但有的是真熱假寒,有的是真寒假熱,不知這個引發血小板指數正常在十萬以上『熱性病』是指哪種?以上這幾種證狀的方劑在中醫全然不同。

還有原文裡引用的是傷寒六經辯證,怎麼會談到八綱去?

C大講的沒錯,西醫很多東西真的沒法套在中醫的思維上,要轉一下,不管是用八綱還是六經都是一樣。如果單純問血小板指數正常在十萬以上的原因,這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不過只用這題目問中醫,真的是無解。
回應一下 CHEN.SOLONG大和 wachins大

當事人在三所中南部的醫學中心(榮總, 長庚等)看診過

都一樣答案

而且已經吃類固醇好幾年了

我想當事人有google到很多此症原因
但醫生都查不出來是什麼原因

所以小弟在此求助各位大大
我想應該有醫界的先進在此
希望能找到一絲絲的希望

至於中醫小弟也不懂
google到的文章post 上來是希望有高手能幫忙判讀

謝謝各位幫忙
SR-100 wrote:
回應一下 CHEN....(恕刪)


S大,不好意思,借題發揮下。文字間可能有所不禮貌,跟你說聲抱歉。

中醫因為時代的關係,沒辦法僅就名詞或單純看數據就能醫病,因為他所受的訓練與西醫不同,如果能說明如『當事人的自覺、他人外在觀察的結果』,比如當事人感覺到很冷,的確體溫有升高,或是根本沒升高,可是卻很冷,或是晚上無法入眠,或是便秘、落屎、噁或是嘔(這都是不同的意義)....等,這樣的資訊才能供中醫使用。

有時候不是中西醫各自走各自的路,而是基本訓練就不同,對一病證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不過若是經過醫學中心都檢查不出來的話,建議可以試試看中醫(有醫術的)或許有可能有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