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人將基礎中醫精要寫成了武俠小說! (#可參考第8樓之閱讀心得#)

lls613 wrote:
原方只有蔥白+豆豉,(恕刪)

這一樓始終見得lls613兄提供寶貴資訊回應同好,真的受益良多,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小弟還遇一問題,曾因天熱煩躁,當時對中藥知識不足,僅就方劑名稱,買了“清暑益氣湯”的科中,直覺能清暑又益氣,正是我需要的。但服了數日後,效果並不很好,這才開始找相關資料,而後發現這是李東垣所創的方。待細看其組成,確實有黃耆、人參、升麻、葛根之益氣升陽藥,以及蒼朮、白朮之健脾燥濕藥,卻不見任何清暑成分?心想,李東垣貴為大醫家,應該不會亂開方才是!反倒醫砭另一來自“溫熱經緯”的清暑益氣湯,似乎較具清熱組合,後來我還是靠“人參白虎湯”解了問題。

請教:倘若清暑益氣湯不具清暑之效,那李東垣這般思路是要讓此方針對何種症狀呢?真是藥方取錯了名稱嗎?
關於清暑益氣湯,或許可以參考下列網站

兩款清暑益氣湯

在清暑益氣的古代方劑中,有兩個同名的清暑益氣湯,但方劑的來源、組成、功效均有所不同。

李東垣清暑益氣湯 出自李東垣《脾胃論》,是由人參、黃芪、當歸、蒼朮、 白朮、甘草、升麻、葛根、澤瀉、麥冬、五味子、青皮、陳皮、黃柏、神曲等藥物組成,具有益氣生津、健脾利濕之功能。李氏認為,本湯證多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脾胃元氣先虛、乘天暑而作,故以清燥之劑達到濕熱去則脾運健、津液復的目的。李氏清暑益氣湯的應用不拘於季節,非夏暑之日專用,亦不拘於暑濕一病,凡辨證為氣虛濕熱者均可加減應用,用於治療平素氣虛又受暑濕,症見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睏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等。

王孟英清暑益氣湯 王氏清暑益氣湯是清代溫病四大醫家之一的王孟英所創,出自《溫熱經緯》,由西洋參、竹葉、黃連、石斛、麥冬、知母、甘草、粳米、荷梗、西瓜翠衣組成,其主要功用為清熱滌暑、益氣養胃,適用於暑熱氣津兩傷,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等症,臨床上還常用於治療小兒夏季熱屬氣津不足者。取西洋參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黃連3克,竹葉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 15 克, 西瓜翠衣30克,水煎,空腹時溫服。可見,兩方均有清暑益氣之功效,主治暑病兼氣虛之證,但王氏之清暑益氣湯於清暑益氣之外,還側重養陰生津,宜於治療暑熱傷津耗氣之證。而李氏之清暑益氣湯清暑生津之力稍遜,但側重於健脾燥濕,適用於治療元氣本虛,傷於暑濕證。劉恆 / 文

--------------------------------------------------------------------------------------------------------

不過,個人還是認為經方的方劑,效果比較快也比較好,而且用的藥材種類也比較少。
lls613 wrote:
關於清暑益氣湯,或許(恕刪)

原來《溫熱經緯》的清暑益氣湯即是清朝大醫家王孟英所創!也許他也對金元時期的李東垣所創的方有疑慮,所以依其思維,再組出較合乎清暑的藥方,只可惜現代科中多採納的是李東垣的組合(如附圖)

記得過往我在天天36-37度的天氣裡為了清暑,連服了清暑益氣湯約一週後,氣是有提振了,卻見手臂出現兩三處莫名的皮下出血,但範圍並不大,難道與高溫下連續服下含有當歸成份的藥方有關?這會不會就是中醫所說的熱血妄行?

果真如lls613兄所述,經方的白虎湯還是比較精簡而具效用,更何況這藥方還是出於東漢的張仲景,此賢者能被後世尊稱為醫聖,真的當之無愧!

如果覺得真的因為熱而受不了,有2種水果,可以考慮一下

一是西瓜,有天生白虎湯之稱,但不建議吃冰的西瓜

二是甘蔗(汁),有天生復脈湯之稱,復脈湯又叫炙甘草湯,有補益心肺的作用;

喝甘蔗汁可視情形加點溫水調合,功效不一樣。

-----------------------------

個人還有另一個方式,就是覺得胃的部份有點脹,氣好像堵住了,類似這種感覺

這時,個人會買有氣的飲料,通常是沙士,喝了以後,打幾個嗝,放幾個屁,人就舒服了

以上供參考!
lls613 wrote:
如果覺得真的因為熱而(恕刪)

知道西瓜歸屬大寒,但聽過一老中醫叮囑,吃西瓜要在大熱的時段吃,千萬不要在晚上吃,否則因寒氣客於小腸,易導致腹痛而瀉!不過,小弟白天工作,幾乎都是晚上嗑西瓜,倒也沒發生過什麼異狀,或許真的不要吃冰西瓜。但說實在話,不冰的西瓜還真的不怎麼好吃!聽說水梨好像也能清熱消暑(我不確定)。至於甘蔗,已經很久沒吃過了,既然有益身體,下回也來試試看!

倒是分享一個老前輩的建議:酷熱氣候下,恐因肺熱而致咳喘,故建議吃白肉的火龍果,可達潤肺解熱之效!僅供參考!
a1h2o wrote:
吃了多年止頭痛與感冒...(恕刪)
好像不錯
aavicky wrote:
好像不錯(恕刪)

倘若aavicky開始對中醫產生興趣,歡迎於此發問與討論,大家可以教學相長。

Seamaster1120 wrote:
樓主推薦的這著作(恕刪)

先前見Smaster 1120兄貼出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圖書館納入此樓所推薦的著作。早上也聽到一從事醫檢的友人提到,此一中醫武俠小說也納入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圖書館館藏之列。言之有物的作品就容易引人注目!希望見得更多人依循各類方式進入中醫領域,一起來感受老祖宗所留下的經驗與智慧!
正常的身體狀態,應該是要帶有敏感,不是吃下去沒感覺怎麼樣
(可搜尋李璧如)

像我以前喝冰的或較涼的飲料,一喝下去,從喉嚨涼到胃,很明顯,因為基礎體溫較高的關係;


但我現在每天都喝薑母茶,所以冰的幾乎沒在喝,只喝不冰的

西瓜和芒果也幾乎沒在吃,用其他方式解暑(解熱)

在家已經好幾年沒吹冷氣了,有需要都只開電扇

目前這種天氣,對個人而言,還可以接受。
-----------------------------------------------------------------

清熱消暑的方法很多,除了從寒涼飲食部份,也可從溫熱飲食方面著手

以中醫來說,一個症狀出現,有分正治和反(逆)治,可以搜尋一下

以上供參考!
lls613 wrote:
正常的身體狀態,應該(恕刪)

說到吃冰品,過去曾帶老婆南下,行經台中時因天熱,一人一大杯思樂冰,稍後來到了高雄,又吃了一大碗剉冰(南部給的冰量超多),吃到夫妻倆都覺得小腹是冰的,直到接觸中醫後才知道此舉真是不知死活!怪不得常聽老婆喊經痛與下焦冷痛。但自開始喝溫熱茶飲後,確實較為改善,所以有看到這一貼的朋友,切記貪涼飲冷只能得一時之快,而後將是後患無窮!

順道請教一下,中醫強調調理,但遇天熱時,隨便動一下就汗流不止(所以熱就開冷氣),知道要喝水補充流失,但汗液畢竟跟水不同,是否改泡飲什麼藥草茶才能補充身體流失以免臟腑失調?
a1h2o wrote:
說到吃冰品,過去曾帶(恕刪)


隨便動一下就汗流不止,中醫稱為自汗,睡覺時流汗,醒來汗就停止,叫做盜汗

在夏天,一般可用生脈散,或是吃些偏酸的東西,酸主收攝,有收歛的作用

生脈散中的五味子就是偏酸

辛主發散,辣的要少吃
-------------------------------------------
前面說到的李璧如中醫師

她有說到,有一分寒氣,就有一分蒸汗

所以越喜歡吃冰涼的人越怕熱,越怕熱就越吃冰涼的東西,惡性循環,然後就越來越胖...

有些瘦子可能看不出來,但看某幾個部位就知道了,比如小腹。
--------------------------------------------

上次忘了貼這個網站,裡面也有一些資料可看

中醫看多汗症病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