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代健保,請大家一起討論,讓媒體與政府看見我們的意見

健保想要不倒、便宜,其實很簡單。

各位如果有保過醫療險都知道,保險公司都不會賠,因為他們都會精算,多少保費,給付範圍都算好好的。保費不能太多,因為這樣加入的人會少,太少當然他們也賺不到錢,所以會取一個平衡點。

這裡就有兩點:
1. 給付範圍。
2. 非強制加保。

而政府在上面兩點完全違反了保險精神,範圍廣,還強制加保。賠了就找人民伸手,這種健保,說實在應該是要倒的。
樓上的大大,我知道您的意思。

我說小貓兩三隻,沒有甚麼惡意,但是觀察床位可以排到幾百個觀察床位,
沒辦法也沒人力判斷要住院還是要出院,
不能說不是因為專科醫生都跑去周休二日的因素在其中吧?若是平日,醫院肯定轉診到專科去,將問題釐清。
這其中,我們沒有主動去要病床,是長輩合併嚴重暈眩,無法起身,所以導尿管加上肌肉鬆弛劑放在觀察室裡。


我講的要病床要不到,不是這個例子。


會講周休二日的人力不足的問題,是許多人的切身之痛,
您若是在大型醫療中心,應該也看見了這兩天人滿為患的情形。

不是因為大家喜歡一周七天中挑這二天生病,生病不會挑日子的。
也不是因為大家喜歡在周五晚上、周六、日沒事情跑急診,是因為沒有門診。
所有小醫院沒有開門,地區醫院沒有醫生輪值,只好跑醫學中心。
所有人都不喜歡周休二日輪值,但提高薪資、加上增聘醫護人力,也許,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常常我在想,同樣醫護人員也是健保投保者,
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以投保者立場,為自己的權益講話,
還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個體系中,本來就有認識的管道可以爭取多點資源,
所以永遠以受薪者角度看事情。
真的所有醫護都希望健保垮台嗎?

我知道,人命是有價的,生死由命,
曾經有醫生勸我將醫療關係當作是金錢交易,對雙方都好,
這我後來想想真的可以理解。
沒有人可以領有限薪資,負無限責任。

也懇求非醫護人員說出自己的意見,不會只有我一個人碰過這些事,
不論怎樣,二代健保非要上路,與其謾罵,又能如何?
請大家提出建議好嗎?
kateshy wrote:
樓上的大大,我知道您...(恕刪)

基本上您的想法就跟平常所有醫護人員遇到的民眾是一樣的

留觀病床的意義在於這些病人根本不符合住院的適應症,但是確有觀察的需要,所以將病人留在急診留觀區,另外就像您說的樓上沒有病床時,卻需要住院時,先擺在急診室留觀,某些醫學中心的做法會請該科專科醫師支援人力來照顧這些病人。相比起其他尚未確定診斷的病人來說,留觀病人是相對穩定的。

您還是沒有搞清楚狀況,對於大型醫學中心來說,假日原本就有值班醫師存在,值班費也比平常多。所以問題不是在於沒有門診或是值班醫師這麼簡單,大多數是當專科醫師告訴急診醫師說這個病人門診追蹤就好了,家屬卻一直抱怨說為什麼不能住院或是不願意出院,或是急診醫師沒有把病況處理好之前,急診醫師必須面臨的壓力不得不將患者留下來。而很多醫院在假日急診都會增加醫護人力,但是您還是得回歸到現實:資源是有限,這不只是人力資源而已。

敝院大科,假日至少有4-6位住院醫師分佈在不同位置值班,各次專科也都有主治醫師值班,小科至少有1-3位醫師值班,這些在每年度衛生署的醫院評鑑都是重點評鑑項目。所以才說您遇到的問題絕對不是沒有值班醫師這麼簡單。一旦到急診,原本就是由急診專科醫師接手,依他們的專科訓練來決定病情和處置,由他決定需不需要會診專科醫師。所以我才說您前段有很多問題,比如說:急診醫師明確告知您今天沒有精神科醫師值班,請等到上班日...而不是因為您的病情不嚴重,不需要會診專科醫師,類似這種病一般都是門診追蹤就好了時,那我會建議您轉院。

因此我個人認為您提的項目只是旁枝末節而已,要增加服務品質,原本就需要多付費用。問題是大家對於從口袋把錢拿出來這件事就已經有歧見了,藥價黑洞、浪費健保、醫療品質不好都沒改善前,不準漲健保,問題是台灣踏入老年化社會,年紀越大疾病越多,也越難處理,疾病治療多樣化之後,醫療支出原本就會上揚,這是事實。問題是一旦有一天告訴您所有黑洞都填平了,還是不夠時,請你拿錢出來,你願不願意?身在體系中不講的原因,在於一講就會被冠上既得利益者這個大帽,如此討論根本就是失焦了
kateshy wrote:
積極討論取代言語批評...(恕刪)


看您列的問題,就知道您甚麼都不清楚..................

您自己都不清楚了,怎能成立討論機制?

觀點全部被媒體與民粹誤導,沒啥好討論的,這條路的終點已可預期...............
我是第一線的醫療人員, 我也發表一下小小的看法
誠如sqc兄說的, 現在民粹當頭, 鄉民們正憤怒的時候
我們發表意見, 一定會被戴上帽子說維護醫界的利益, 不管民眾的死活
所以幹脆不說, 免得掃到颱風尾
1. 健保虧損, 大家是共犯, 不否認, 醫師是有些不肖份子吃健保, 而醫院
本身是營利單位, 當然會想辦法賺錢, 但一般民眾己经享受慣了, 一但約束
其好處及便利, 一定會引起公憤. 而現在是民粹的時代, 一但權力受損, 一定
說自己沒有錯, 都是對方的錯(醫界), 政府及媒体都算過, 就算我們沒錯, 只有
遣責醫界, 就可帶來正義的形象, 何樂不為.
2. 台灣醫療, 相對於歐美俗又大碗, 便利性又夠, 反而大家要改革人人讚賞的
健保, 當然制度一定不會完美, 相對歐美, 那其(歐美)健保的黑洞一定比台灣更大.
3. 一分錢永遠一分貨, 而保大不保小其實也是政府未來的政策, 但只能偷做,
只要將診所支付壓縮, 讓診所自行漲掛號費就OK了, 反正被罵的是醫師而已.
支持ariantseng的意見

其實A健保最多最兇也最得寸進尺不知廉恥的根本就是那些亂掛號亂就醫的人

沒病看病, 沒有正當娛樂就想去"全身徹底檢查"

最無恥的是政客....哪個政客到醫院不會報上名來要求不合理的VIP? 這些東西誰買單?

只要健保改為國民申報制~~先繳費再跟健保局申請補助~~妳看看偉大且天下第一勇的台灣人民會怎麼樣...

kateshy wrote:
5. 綜合檢查可否可以多科目共同一次掛號就檢查完畢,而不是排個心肺功能檢查就叫你兩星期後來,再來賺一次掛號費用。


心有戚戚焉 而且 看報告還要再掛一次號

7. 擁有第二國籍者,以及長期居住國外而未繳稅者,不可享用健保資源,或者要付出幾倍以上的代價才可。
(楊署長講的那的,甚麼癌症的人無法等四個月的冷笑話,一點也不好笑,可不可以有點講話的腦筋,要不然就請行政院發言人來說好嗎?)


說到心坎處 移民到國外說台灣不是的親戚 回台享受醫療資源

很多人贊成健保制度 這個制度的確幫助很多生病的人
只是 漲價前 是不是有更重要、更直得思考的事情?
只是解釋怎麼收錢 (到底是健保還是健''''?)
對於醫療的漏洞和缺失 視而不見


很多在第一線的朋友 醫生護士也好
說到台灣的醫療和健保制度 頻頻搖頭
尤其是人力問題
時至今日 看到那些官僚的表現 他們已經懶的多說了
kateshy wrote:
1. 健保病床占總病床數比例太低,醫院都說沒病床收,其實根本就都是留起來給自費差價病床大撈錢。

2. 自費項目太多,醫院總在家屬與病人最無助時,問病人要不要選擇另外的自費項目,要使用自費項目沒有充分事先討論,開刀開一半,或人在加護病房才問,這種不人道的事情可否減少?

3. 服務品質部分,可否強迫醫院加強正式醫生與護士的人數,而不要都用約聘兼任的方式,保障病患權力。

4. 晚間與假日的病患權力問題,醫療事業並非單純的營利,然現在門診與醫師工作輪調,都在周休二日,假日都不能生病,要不然就等著被丟在急診室或觀察室沒有人理你。健保局應該大幅提升假日醫護人員鐘點費用,才能符合大眾需求,我們多收的健保費,感覺才有價值。醫護人員應該要大幅加薪,要有一定的標準,不能放任醫院管理層衛所欲為,醫護人員的工作權也應該被保障,而不能使用約聘方式,這樣才可能真心服務病患。

5. 綜合檢查可否可以多科目共同一次掛號就檢查完畢,而不是排個心肺功能檢查就叫你兩星期後來,再來賺一次掛號費用。

6. 轉診制度需要健全,病患有權力免費拿到自己的病歷資料,自己的身體資料不能被醫院占用當作私有資產,要病歷還要病人自費,百般刁難。

7. 擁有第二國籍者,以及長期居住國外而未繳稅者,不可享用健保資源,或者要付出幾倍以上的代價才可。
(楊署長講的那的,甚麼癌症的人無法等四個月的冷笑話,一點也不好笑,可不可以有點講話的腦筋,要不然就請行政院發言人來說好嗎?)

8. 逛醫院的病人,根本就不應讓他們掛號成功,同一種病,藥沒有吃完,就需要請醫生換藥(不能夠限制一定要原有醫生的診,醫療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舊藥拿回去換新藥,或者加開新藥調整。這個簡單的系統可以連線做的事情,早就該做了。
(恕刪)



前面幾項真的是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1. 健保床多,不是代表健保負擔的錢又要多了嗎?(大家肯分擔費用,我 OK 啊)
2. 自費項目多,所以要健保再多給付嗎?(大家肯分擔費用,我 OK 啊)
3. 加強正式醫生/護士人數… 正職的會比較便宜是嗎?(大家肯分擔費用,我 OK 啊)
4. 周日不能生病?所以醫生周日不能休息?要請人家來上班,健保要給他薪水啊… (大家肯分擔費用,我 OK 啊)

5. 這真的可以改善
6. 這也是可以改善的
7. 可以改健保法,保 "居民" 不是保 "國民"… (你不是住台灣的?就算是台灣公民也不保… 住台灣的,有付稅、不是台灣國民的也保)
8. 你說要換藥不用限制要原有醫生的診… 那,黑心醫生幫你給個藥,自已賺點藥錢手續費,何樂不為… 這不是連個線就的到的事… 這是人性的問題,較難解決…
看了前輩意見,個人有點想法,

醫護人員應該有半公務人員的工作保障,這點可以先由公立醫院做起。
一樣是台北市、台北市、甚至是北台灣地區,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一樣是公立醫院,
可以做到醫院共營,以互補人力不足的現象:

10. 有的醫院專科醫師不足,可否共同聘用,增加診次。如果遇到緊急狀況時,不會在遇到從前幾次,因為專科醫師沒有值班,病人變成人球的事件再次發生。在醫師薪資提高數倍的狀況下,如醫生支援了其他院所的個案,一個個案加給給到合理的費用。用意是讓有體力的醫生,到病患的醫院救助病患,而不是浪費轉院時間、讓病患冒著生命風險出院轉院。

這些要專科醫師願意,自己同意,若體力不堪負荷,也不強求可以立即退出即是。

為什麼我會這樣建議,是因為病患進醫院後,很少使用到多麼先進的機器,但是缺的卻是專業有經驗的醫師在現場做決策。醫護專業,是組織中少數肩負重大決策者,卻沒有經營實權的一群人。時代在進步,醫院經營方式,應該讓最專業的醫護人員共同經營,共同決定資源的配置。

台北這麼小一個地方,醫院很多,這點容易做到,鄉下縣市,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11. 醫療糾紛請健保局專責派令公費律師,協助醫師與病患「雙邊」,共同調查糾紛起因。健保局是這個體制的主宰者,不能夠只講「表面財務」的數字,還需要負起整個系統的總管理職責。

會這樣講,是因為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即便有小孩,將來不再身邊,自行求醫的老人居多。如果所有疾病,都需要家屬簽訂同意書,我相信一堆老人會得不到應有的救助。

但是同意書這種設計,不就是為了防止糾紛?從糾紛發生的根源去解決問題才能切中重點罷?這些,我不懂,請醫護體系人員補充,什麼樣的設計,才能讓專業不會受限於人為的糾紛,請大家幫忙。
kateshy wrote:
看了前輩意見,個人有...(恕刪)


說真的,之前看了健保局的業務執行報告,發現,拖垮健保的,不是浪費藥費的人… 而是慢性病症的人…

(報告書: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menu=1&menu_id=4&webdata_id=3267&WD_ID=)

西醫門診,有近一半的費用,是用在慢性病症的人身上… (而門診件數,只有 1/5 是慢性病… 所以代表這 20% 的人,用了 41% 的資源,剩下的 80% 的人是用剩下的 59% 的資源)

至於藥費?"全部藥費的費用",也不過等於所有慢性病人的醫療費用多一些…

---

要解決財務問題,選重點來解決會比較有用… 選這些枝節的,會有幫助,但效益不會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