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關於成人ADHD倒不是什麼新鮮事,讀過不少文章書本和網站,其實成人ADHD也是很普遍的
1. 很多人還是小孩的時候,尤其女孩子,沒有過動的問題,只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也就是無法專注/過度專注而已,這比起過動型ADHD較難被發覺。
2. 不曉得其他地方是怎樣的,不過香港這邊,學校給學童的指導和規範其實非常完整,也就是說學童其實生活在學校為他們設定的環境,是比較不會受他們專注力不足的影響...比方說家長每晚會確保功課完成,還要在手冊簽個名證明家長有檢查過。需要學童自行整理和決定事情其實不多,這樣比較難發現他們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即使注意到,也大多會覺得那個小孩「比較不專心上課」而已。像我以前就沒聽過ADHD,剛開始的時候還覺得是作為自己不上心的藉口

3.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很多成年人其實從來沒被告知過他們患有ADHD。很不少例子,那些患者可能到了40歲的時候,帶自己的小孩去看醫生,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有ADHD。
我本人是看了幾本關於ADHD的書(小童及成人),無數的網站和聽過醫生的意見..
有一點覺得挺有意思,就是「注意力不足」其實不盡準確,因為有時候其實患者是「過度專注」,hyperfocus,而不是沒有專注力...只是很多事情都會吸引到他們的專注力,所以最後他們看起來卻是「不專注」...像我女友,有時候她是「不專注」在我身上,因為她已經過度專注於其他東西了,例如電視機,她的手機之類...
除了一些推銷藥物的書,反對派的如Oliver薛醫師的部落格最好也看一看,有許多藥物之外替代方案,自己做最後決定。這裡說吃利他能容易引發焦慮,你女友似乎已有此種現象。
ky92 wrote:
...我本人是看了幾本關於ADHD的書(小童及成人),無數的網站和聽過醫生的意見..
有一點覺得挺有意思,就是「注意力不足」其實不盡準確,因為有時候其實患者是「過度專注」,hyperfocus,而不是沒有專注力...只是很多事情都會吸引到他們的專注力,所以最後他們看起來卻是「不專注」...像我女友,有時候她是「不專注」在我身上,因為她已經過度專注於其他東西了,例如電視機,她的手機之類...
你說的這一段,看電視或玩手機時,忽略四周其它事情,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人腦資源有限,所以會只處理目前他覺得最重要的事情。一些很正常的現象被說成病態,然後要求吃藥,覺得滿可怕的
首先我想「性格」和「病」的分界線,就在是否影響正常生活功能吧
像我也會有非常專注、非常分心的時候
可是我還是可以用一點理性把自己控制在「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的範圍之內
這點在我最近在讀的《ADHD effect on Marriage》也提到
ADHD的影響之一就是他們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將接受到的事物按正常的次序排序
可以說他們分心,也可以說他們對所有刺激都一樣專心
像我女朋友,之前考試的時候情況真的非常嚴重,當然,考試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壓力
可是還是能夠看得出,異常地難以自控,接近瘋狂的程度,抑鬱和崩潰吧
本人是覺得,精神病有時的確被濫用了,身邊有很多人動不動就覺得自己躁狂,稍為低落就覺得自己抑鬱
可是也不能抹煞掉,精神病確實是存在的!
是因為大腦血清素無法正常運作!
最後,醫生的診斷是包括病者本身,以及第三者例如我,她父母,她朋友的觀察綜合所得哦
單靠病者本身,或只聽取第三者的意見都不夠準確
我女友的焦慮和抑鬱是吃藥前已經有,可是吃了SSRI和ritalin之後已經般若兩人了

而且焦慮和抑鬱可是ADHD常見的副產品之一哦,畢竟他們的思緒太混亂,而由此造成的挫敗感和心理陰影是很強的
ky92 wrote:
關於吃藥的問題......(恕刪)
精神疾患在醫學上的判定非常嚴謹
精神醫學DSM系列包含觀察日常行為,是否與一般人造成差異,
行為改變的狀況已經延續一段時間
經常性的發生....等一系列的觀察指標才會做初判
因此,家人、朋友及周遭人的觀察及回饋對醫生非常重要
藥物治療僅是其中的一環
但許多人都濫用(因為最快),但也有許多人不用(排斥、傷身.....)
對於治療這類疾患,過猶不及都不恰當.......
ADHD成人發生率仍有一定比率,遠比統計中的高
許多人的狀況不到影響日常生活,或者可以做行為上的調整訓練
持續的與醫生討論,因應工作、生活的變化於回診回饋
都有助於病情的掌握及改善
搭配家人支持、行為訓練
其實,他們跟我們都可以達到一樣的表現水準
ky92 wrote:
...
可是也不能抹煞掉,精神病確實是存在的!
是因為大腦血清素無法正常運作!
....
你如有看反對者的文章,就可知道反對者並不是否定疾病,而是認為使用藥物之外的療法更洽當,因為精神病藥物大多有黑暗的歷史,很多最後成為毒品
如果醫師跟你說「缺乏血清素所以要補充」,他話只說了一半!
另一半是:補充血清素,人體為了調節體內平衡,自行分泌的血清素會變得更少,因此病人變得更不快樂,更依賴藥物。惡性循環之下,最後病人依然走上自殺之路,因為他完全感受不到快樂,而人工藥物作用,無法與天然內分泌比。
這也是為何精神用藥最後往往淪為毒品,藥物會暫時使人快樂,但帶來的後遺症實在太多太嚴重。剛發明的新藥都宣稱安全,過幾年後遺症慢慢浮現,等紙包不住火以後放棄,變成毒品。然後再發明新藥,機制依然差不多…
所以反對派是使用食物調整、心理諮詢、多運動等方式來改善內分必,並有專門醫生協助戒除藥物,而非不治療
你女友根本問題在於家庭,想辦法隔絕她與她的家庭,不要讓負面情緒不斷干擾她,才是治本之道
我曾看過Mike Oldfield自傳,他是家族性精神病,因吸食LSD引發重度恐慌症。因為他母親也是精神病,常常進出精神病院,最後自殺以終,所以Mike知道找醫師沒用,靠音樂與酒精苦熬很多年,最後是靠心理治療團體治療痊癒。所以治療方式很多種,不使用藥物不等於不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