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Head7 wrote:
在公園散步約2公里,腳底就會發麻,休息一陣再走
可是最近卻更加嚴重,沒有走路,也會腳麻
只是,早上起來感覺還好,但到晚上,就麻了
(恕刪)
腳麻涉及的的確是神經或血管,但如果你的敘述沒問題的話,那就只是單純腳底麻,而非整隻腳麻,此時朝脊椎診斷,你不曾覺得疑惑嗎?
舉個例子給你參考,如果你想開車自臺北往臺中,有沒有可能不經過桃竹苗,連人帶車直接抵達臺中?
同理,如果脊椎影響到神經,你覺得,神經傳遞能直接跳過大腿小腿,而只影響腳底嗎?
診斷認為椎間盤有問題,恐怕只能說發現目前無症狀問題而已,至於無症狀問題是否需要醫療介入?那是另一個需要評估的題目。
對於目前想解決的問題,你可以有兩個選項:
一是直接找足踝專科醫師
二是先排除血管阻塞的可能性,確認沒問題後,轉往足踝專科。
BigHead7 wrote:
我們看過永和有名的骨科診所,也去過長庚找名醫
(恕刪)
看診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至少改善問題,這需要專業也需要時間,而你覺得總是人滿為患的名醫會分配多少時間在你媽媽身上呢?
名醫並不一定是貴人,醫師也是人,也可能出現思考盲點,尤其X光判讀很依賴經驗,醫師通常可以看出專業內的問題,但超出專業的部份就不一定了。
都已經近高齡80了,可沒有當白老鼠的本錢,找個有時間又細心問診的醫師比去問哪裡有名醫實際多了。
何況國外疫情還那麼嚴重,臺灣能否守到疫苗問世,一切都是未知數,即使沒有疫情,最危險的病毒、細菌都在醫院裡,並不建議高齡長者頻繁逛醫院。
但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你得懂得問對問題,基本關鍵字如:
患者年齡
有無正在就醫控制的慢性病
長期服用的藥物
近期新增的藥物
有無同時使用保健食品
生活習慣
有空再回頭審視一下全文,看看自己做到多少吧?
想改善問題,自己也要能提供足夠資訊才行,醫師不是神,無法隨時幫你看得那麼仔細的。
否則如果網路上發問問不好,到了醫師面前可能也會發生一樣的情形。
資訊足夠,醫師診斷就能縮小範圍,增加正確性;資訊不夠,醫師怕掛一漏萬,就可能安排一堆不必要的傷身檢查,還不見得能找到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