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焦慮的人有個特質,就是很容易把事情放大,也很喜歡對問題追根究柢。這些特質不會是最近才發生,只是因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器官老化後無法負擔你過度緊張的神經,所以產生的症狀。
這有一個統稱【自律神經失調】。你的自律神經可能沒有平衡,所以長時間交感神經一直都在亢奮的狀態,所以你可能工作效率高,但容易緊張,壓力大,對小是很敏感。這在年輕時,身體器官能夠承受這樣的挑戰,反正你喜歡面對挑戰,器官就使出全力來面對,但.....長時間下來,器官累了,但自律神經卻沒放過他們,所以就出現了身體與神經不同調的結果。
如果你確定心臟也有些問題,應該要從這部分先著手,因為自律神經失調並沒有想像中的難調整,但心臟器官如果真的有毛病,那就得趕緊處理。
我自己建議是,等到心臟這部分的問題確診且醫療後,可以試著從事健走的運動習慣,一方面可以持續維持心臟功能的活性,另一部分有調整自律神經的好處。
我以前嚴重時,出門一定要帶藥,而且是放在身邊,而且一緊張時,就一定要來上一顆。那時的想法,也是很不想吃藥,但往往撐了很久,心跳快到受不了,整個人陷入很害怕的氛圍中,最後還是忍不住的吞下去。
而且常常半夜都會醒過來,一醒過來,原本平靜的心跳就又會急速的上升,我就會忍不住的想量心跳,有時會快到一百一上,有時慢,但卻心律不整。所以就一整陷入負面循環。
後來,我自己是慢慢地減少藥物,但睡前我會練習【腹式呼吸】,聽著自己緩慢的呼吸聲,原本不安的心,竟會慢慢地靜了下來,而且會在【吐納息】中,靜靜地睡著。因為知道自己的身體可以接受這樣的鍛鍊,所以即便半夜醒過來,我也會再一次的吐納息,果然也真的能夠在吐息過程中睡著。
慢慢的,藉由吐納息,以及健走,我知道自己的身體慢慢地恢復,神經的鬆緊度也下降,甚至原本對於環境溫度的敏感也降低了,我對於藥物的依賴就自然地捨棄。
所以,你可以試看看,希望同是過來人的經驗,能夠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