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ies wrote:
那個號稱該父母朋友的來01把事情弄大了!
現上了新聞了!
且該父母及那位"朋友"都是貼後不理
至今無任何後續公開說明及回應
直覺事情有那麼簡單嗎?...(恕刪)
f大先息怒吧!目前確實兩造都是沒有進一步回應的狀態,因此在外的資訊只有部落格上兩篇文章中的說法,這對醫生是不利的.....以慈濟目前的緘默,其實並不是好的危機處理方式,過些時日,新店慈濟醫院依然運轉,但是這件事不進行危機處理跟PR損管,對該名醫生不一定是公平的。
綜合前面鄉民跟專業人士的說法,其實傷口嚴重性並沒有到斷指的程度,我把部落格上兩篇的所有回文也爬完了,其中也有新店慈濟急診部的醫生上去回文(但不是當天第一時間處理該案的急診醫生),他也提到護士也把傷口的照片給他看過,表示這件事其實新店慈濟的相關人在昨天就知道整件事在發酵了.....
過程中可能比較還有爭議的,我個人看來有兩點:
1. 醫生跟相關人員針對專業的溝通過程跟態度,是否如部落格中所說?如果是?是否可再圓融一些?
2. 等待過程中是否可先給予適當止痛?(根據前面討論,這應當是急診部本身可下處置的,有錯請各位糾正)目前似乎沒有看到太多的討論跟本棟樓內的專業人士意見?前面一位專業人士也說了他的小兒科老師所教的珍貴經驗,小兒的狀況,通常歇斯底里的可能是父母(父母跟子女連心,畢竟這是天性),一旦搞定了父母,也才好方便以專業來處理小孩的狀況。
談到溝通:
- 行政院長可能日理萬機、還得面對立委千奇百怪的質詢,但處理的重點跟對象不是公文本身、立委醉翁之意也未必真在於質詢內容,不管間接直接,最終通常都是關於處理"人"的事情。
- 月入不多、路邊請人填問卷的打工小妹妹,工作的重點跟溝通對象也不是該問卷本身,而是路人。
- 爆肝的RD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不管是EE、機構、韌體、使用界面,最終考量都會回歸到產品使用者,也是人....
第一線就得直接面對人的護理跟醫療人員,縱然健保制度再爛、造成醫院管理單位斤斤計較、還得面對額外工作負擔,又何能例外呢?處理的重點跟對象是SOP、組織器官、病徵、手術室排程時間表、國際認證,還是應該回歸到"人"呢?
偏偏溝通的技巧,在學校各大院系是幾乎不會教的,某些公司機構因應業務需要,會請專人來授課,其他的公司、單位、機構,就得看各人的EQ、個性跟同理心多寡了.....
前面有大大半開玩笑提到也許醫院也該請專人針對溝通技巧授課,我並不認為是玩笑話,事實上對許多的行業都是有需要的。行銷的老前輩常說就算教了一輩子的行銷學或在業界搞行銷一輩子,到死卻也不一定能夠掌握瞭解一代代的消費者腦袋在想什麼、風向又轉去那兒了.....談到溝通,從上市公司董事長到櫃臺小妹、從國家領導人到推銷員,也不會因為你學有專精、位高權重、薪水比別人高出許多,就可對有效溝通的技巧有所偏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