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哥 wrote:
請問有誰有經驗的,膝(恕刪)
我在這裡講簡單一點,免得一堆人看不懂
慈濟大林 呂醫師的理論是,
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三、四十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五十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呂醫師以簡單的「關節鏡」手術處理「內側皺襞纖維化」 只需住院一兩天, 不用換人工關節, 有些可以靠這招,有些不行。
但很久以前 退化性關節炎就是先做關節鏡手術, 只不過成效並不好, 到最後還是要換人工關節。
問題:
1. 傳統退化性關節炎的關節鏡手術和呂醫師關節鏡手術處理「內側皺襞纖維化」是否不同?傳統關節鏡手術好像只處理「半月軟骨」。
2. 這是新的理論,但用舊的手術技巧。
3. 不一定要找呂醫師, 但要找能處理 內側皺襞 關鍵字的醫師。
ghleu wrote:
每個人經驗不同。我連後來打羽毛球都不戴護膝了,反而沒事。之前左右膝都戴也沒改善,換不種廠牌一樣。(恕刪)
你還能打羽毛球做什麼運動, 應該只是運動傷害、運動姿勢不當,還不叫退化性關節炎, 但骨科一堆醫師全都講成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人老到無法分泌什麼碗膏, 所以真正的退化性關節炎健保可給付「玻尿酸注射關節腔」, 若健保不給付,就代表不是退化性關節炎。
而且我說過,護膝不是只有運動時才戴, 而是沒在運動或睡眠時也戴護膝, 幾乎24小時戴,才有修復時間。
在運動時戴護膝只能減少二次傷害, 增加活動範圍,但若運動時戴護膝又讓他繼續痛… 不管有沒有戴護膝都算在繼續進行二次傷害。
要職業級運動員為了贏為了賺錢,才要比賽時戴護膝讓動力更好。
RentHA wrote:
你還能打羽毛球做什麼(恕刪)
我都左右膝都有照X光,醫師直接確診是2級的退化性關節炎了。難不成我看的醫師都是庸醫?
運動傷害只要休息就會好,我右膝痛大概持續了至少一年以上,中間停打幾個月都沒用,這已經不是單純的運動傷害了。是不是退化性關節炎其實自己也可以大概診斷,將手放在膝蓋上,膝蓋彎曲伸直幾次,如果你手有感覺的咖咖咖的震動,那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徵兆了,因為軟骨已經不平滑了。事實上我去復健的時候,復健師手放在我的雙膝上就說雖然我是右膝痛,但左膝的退化性關節炎比右膝嚴重。照X光確認左膝也中標。一級二級我覺得不見得一定會痛,膝蓋痛退化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我相信現在也不是全好,只是維持在不痛而可以運動的程度。能夠維持多久就盡量維持吧! 盡人事聽天命了。至於到底什麼讓我不痛,我是覺得MSM的可能性比葡萄糖胺高。每個人的醫藥緣不同,自己找有效的療法吧!
題外話,睡姿很重要。我本來有腰痠與肩痛的問題,自從看了下面的影片改了我側睡的姿勢(這個錯誤的側睡姿勢我從小睡到大。),基本上腰痠和肩痛的解決了。我不知道脊椎的健康和膝蓋的健康有無關係,反正每個環節都注意一下,你的骨骼和筋肉系統都會更健康。膝蓋不痛後以基本的運動量維持一定的肌耐力,我覺得是個互助的正向的關係。
ghleu wrote:
我都左右膝都有照X光(恕刪)
我已說過, 退化性關節炎只是骨科醫師隨便講講,真正的退化性關節炎健保可給付「玻尿酸注射關節腔」, 若健保不給付「玻尿酸注射關節腔」就代表不是退化性關節炎,而是姿勢不正確或過度使用。
李登輝70多時就有「玻尿酸注射關節腔」啊! 版上一堆人應該都還沒到真正「退化性關節炎 」階段吧?
我自己傷到手腕膝蓋的經驗是,只要包含睡覺長時間戴護膝/護腕,就立刻可感覺到見效,過幾天就好了,不用戴了。
但…戴久會癢! 戴久會癢!很多人就這樣不戴了!
所以,要再解決戴久會癢的問題, 就只要會癢時脫下來,不癢後又戴回去…辛苦點。 但比起去醫院掛號門診,算很輕鬆了吧?
很多人就不相信長時間戴護膝/護腕就能解決! 我媽媽也不例外!
我媽媽拍X光, 一堆骨科醫師照樣講退化性關節炎( 反正軟骨磨損全都講退化性關節炎), N年來又吃這又吃那, 一下感覺有用,後來又沒用,雖然偶爾戴護膝,但因戴的時間不夠長,還是沒有足夠修復時間。
被我唸唸唸……,終於某次持續長時間戴護膝,花一兩個月吧? 就好了! 以後也不用戴護膝了, 也沒在吃這個吃那個了! 其實就只是增加修復的時間而已 ,難不成「退化性關節炎」靠護膝可「進化關節」?
一罐葡萄糖胺的價格就可買好幾支護膝了!且理論上,「玻尿酸注射關節腔」 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而你有提到睡姿問題…所以,睡覺也要戴護膝,才能靠護膝在睡眠中修復矯正姿勢, 也避免睡眠期間的二次傷害,
其實就只是把「修復」和「傷害」的時間做為計算參數,睡一覺就有8小時…。
泡哥 wrote:
請問有誰有經驗的,膝(恕刪)
2020.5.27 最新消息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國內骨科權威、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以獨創「杜氏刀法」及神經叢修復技術聞名,透過與三顧(3224)的神經細胞層片共同發展「膝蓋關節新式療法」,預期治療結果顯示病患能自體長出透明軟骨細胞,避免置換人工關節,對此杜元坤強調「這不再是白老鼠實驗」,預計年底能夠收治40位病人。
台北醫學大學醫師協會網站公告,杜元坤本月23日舉辦「膝蓋軟骨細胞治療」座談會,特別指出「纖維軟骨」和「透明軟骨」的差別。
杜元坤指出,傳統上治療膝蓋磨損有3種方法:1是使用關節鏡手術清除發炎組織,但療效有限;2是使用馬賽克手術,移植其它部位軟骨修補膝蓋磨損,但植入的軟骨大多為纖維軟骨,療效不佳;3是病情較為嚴重者,就需置換人工關節,由於人工關節無法完全蹲跪,將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杜元坤強調,膝關節的關節軟骨是「透明軟骨」,但目前無論自體或異體軟骨膜移植術,或現在所謂PRP修復的都是纖維軟骨,無法達到「真正」修復透明軟骨的效果。但自政府開放特管辦法後,三顧技轉日本CellSeed公司細胞層片技術,首先與義大醫院合作並通過「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用於膝關節軟骨缺損」計畫,去年12月19日獲衛福部核准通過後,目前已經完成收治4名案例。
三顧技轉的細胞層片是先抽取自體軟骨層片經過2至3週培養,再使用溫度變化技術取下放回膝蓋受損部位,由於完全沒有使用載體,培養出來的細胞不會有任何雜質,進入人體內就能真正長出透明軟骨細胞,而不是纖維軟骨,患者的手術疼痛感也下降。
杜元坤指出「這項治療已經不是『白老鼠』實驗」,並舉出日本東海大學佐藤正人教授已透過這項療法收治8位病人,並進行超過5年以上的定期追蹤研究,證實這些病人因「真正」的軟骨再生而重回「膝」望,而專研臂神經叢、神經修復術的杜元坤,更改良日本手術技術,以「無痛」手術法減輕術後疼痛感,術後復健也使用方便、可活動的保護套,不像日本必須打上2個月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