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anchou wrote:
實際上吃西藥到最後只...(恕刪)
講一句老實話,照顧你媽的醫療團隊已經很強了。
整體來說,心肌梗塞發作時有一半的人是還沒送醫就掛掉,剩下的送醫後在做適當處置下,還要看心肌受損情況決定,若很差,五年存活率也常不一定到一半。以你所述,在三十歲第一次心肌梗塞,活到六十歲。若以十年存活率70%來算,能活30年的存活率只有0.7 x 0.7 x 0.7 ~3成5左右。這表示照顧你媽的醫療團隊很厲害。
再者,會在年輕時就有心肌梗塞,那表示有家族性的體質遺傳容易讓冠狀動脈塞住,其第一等親家屬也是易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而且這代表全身的血管本身就容易會塞住。所以要換角度想,如果今天不是你媽有照醫囑吃讓血管塞住的速度變慢,那在更不好的情況下,說不定在四十歲、五十歲,就又一次心肌梗塞掛掉了。只是家人永遠不會這樣想,只會想到他要吃藥,而沒想到若不吃藥是不是更早就出問題。
內科有很多病本來就是和體質有關,像是糖尿病、心肌梗塞等,這和身體本身的一些代謝功能有關。這部份藥物能幫忙的就是減緩惡化速度,而沒辦法完全根治。
有很多人會問說為什麼在幾十年前的人們都不會看到這種病,現在人反而比較多。一個很簡單數字就可以解答。在德國俾斯麥當鐵血宰相的年代,當時醫療最先進,又有社會福利的德國,國民平均年齡只有58歲多(所以俾斯麥定了65歲退休年齡讓你看得到吃不到)。而台灣到戰後時的平均年齡也只有五十多歲。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文明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等,這些病在五十歲以上的發生率才會明顯增加。而且這些病要發生併發症往往又得等到五年十年後。換句話說,在二戰之前的人們,很多人根本活不到文明病產生就掛了,所以你也很少會聽到你的曾祖父之前的人有誰得到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因為絕大多數根本活不到那年齡就掛掉。
而且在二戰結束前,很多測量身體指數的工具都很粗糙,我們可以靠手指頭一滴血驗血糖的技術是二十年前後才普及,而水銀血壓劑雖然很早就有,但是需要良好的操作技術。所以在更早之前的年代,非得等到血糖高到不舒服,或是血壓高到不行,才被診斷和治療,而且無法獲得很好的監控。
而現在環境不一樣了,只有25~50元就可以馬上測得血糖,血壓劑也簡化到可以居家老人都會操作。所以這些病反而變得更容易被偵測。而且人們也發現要將標準定得更嚴格,這樣才能越早避免疾病併發症產生。
至於您的親身體驗部份,因為我不是這方面專家,無法回答。
當時在年輕就得心肌梗塞其實很少
南部各大醫院看我媽年輕也沒有朝這方面檢查
後來輾轉打聽到台北長庚一位院長好像是洪瑞松
他一看到我媽狀況馬上安排心導管
發現血管塞了3條
馬上進行手術
雖然當時我才3歲
漸懂事後也很感謝這位醫師
及時救了我媽一命
我媽算是一位很配合的病人
藥及飲食都很配合
不過他私下每次動完刀會喝人參補元氣
當時醫生也沒有阻止我媽喝
直到現在還是有在喝
醫師說的沒錯
媽媽家族從我外公也是死於心臟病
接著我媽拿掉子宮後沒多久就發現心肌梗塞
因為子宮對女人來說也是身體代謝的管道
少了子宮我媽提早心肌梗塞加上工作勞累
但後來我5個舅舅.及阿姨相對在50歲就陸續心肌梗塞
沒有一個倖免
從小媽媽就不准我們吃麵包類及油炸品
坦白說我也怕得到相同疾病
後來看開了
我想該來還是會來
所以我只能在未發生時積極尋求預防之道
現在也打太極拳.注意飲食避吃加工食品
MING510 wrote:
空腹血糖要控制在70...(恕刪)
目前各學會給的指導原則(IDF: 國際糖尿病論壇, ADA: 美國糖尿病學會)
醣化血色素: IDF建議6.5%以下, ADA建議7.0以下
空腹八小時血糖: IDF建議100以下, ADA建議130以下
飯後兩小時血糖: IDF建議140以下, ADA建議180以下
(IDF的建議比ADA嚴格, 差異在於低血糖風險的部份)
血壓: <130/80
血脂:
總膽固醇: <160
LDL: 無心血管疾病<100, 有心血管疾病<70
HDL: 男>40, 女>50
三酸甘油脂: < 150
上面的數值, 會隨著對糖尿病的認識越多而越嚴格. 以往對於糖尿病治療目標是很寬鬆, 但隨著對糖尿病的併發症認識越多, 所訂的目標也越嚴格. 但是也不是越嚴格就越好, 因為還包括達到治療目標能降低多少風險, 會製造出多少副作用, 成本等等都要列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