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小孩堅持的事情


景子 wrote:
這篇文章讓我對「爸爸...(恕刪)


其實爸爸也需要被人鼓勵,平日在外面工作,

回家還要配合家庭的需要,小孩的需要,

接送小孩,幫小孩洗澡,擦屁股,陪吃飯,寫功課,

講故事,計劃家庭旅遊,照相,跟電腦相關的,找資料,

相片的儲存,轉檔,充電,3C的產品,操作,安裝。

開車也是必備的。

爸爸真的也是累的像狗一樣,還要被老婆唸不停。。。。。

我只能說男人真命苦。(純抱怨,老婆也是很辛苦,只要求老婆也能體諒,温柔一點)。

louis388 wrote:
其實爸爸也需要被人鼓勵,平日在外面工作,
回家還要配合家庭的需要,小孩的需要,
接送小孩,幫小孩洗澡,擦屁股,陪吃飯,寫功課,
講故事,計劃家庭旅遊,照相,跟電腦相關的,找資料,
相片的儲存,轉檔,充電,3C的產品,操作,安裝。
開車也是必備的。
爸爸真的也是累的像狗一樣,還要被老婆唸不停。。。。。

真是「一針見血」啊。

一星期最累的一天不是星期五,反而是星期一。
週末老爸要多幫忙帶小孩,所以週末是家人休息的日子。

景子 wrote:
請問、是否可以請你分享一下,他們是如果培養小孩「孩子以父母為主」呢?

以孩子的方面,我們都是從日常生活的小習慣開始。

比方說,爸爸與媽媽在說話,結果小朋友跑來插嘴(或吵著要找其中一個玩...等等)。 這個時候爸媽就會暫時停止對話,然後爸爸(或媽媽)就要對小朋友「和顏悅色」的「用小朋友聽得懂的語詞」來詢問「小朋友想要做什麼事」,然後解釋為什麼「小朋友現在要等一下」與「小朋友需要等多久」。

問小朋友「有什麼事」或是「想要做什麼事」,可以讓小朋友稍微思考一下他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也讓父母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 如果小朋友要大號,那當然是趕快去處理。 但是如果不是「立刻就要處理的事」,那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小朋友學習「等待」的藝術,也間接教導小朋友如何尊重他人。

跟小孩解釋「為什麼要等一下」與「需要等多久」是很重要的。 當然,我們通常不用太長太複雜的語詞來解釋,一切都是以「簡單扼要」為基準。 也就是說,用最簡單的語詞來表達父母的意見,並且要很明白的表示「小朋友一定要等一下」。 這個可以用手勢,臉部表情,或是肢體語言來表示。

同時也要讓小朋友知道要等多久,這樣可以減少小朋友的焦慮。 試想,如果老闆叫你出去等一下,但是沒告訴你要等多久,你是不是會焦慮? 小朋友對於焦慮的處理方式不像大人,所以小朋友會「盧」。 如果讓小朋友確實的知道「爸爸等一下會來找我」,那就大大的減低了小朋友的焦慮感。 這也可以順便訓練小朋友對時間的觀念。 小時候,我們會告訴小朋友,當時鐘上的數字到達(或變成)某個數字,爸爸就會來找你。 大一點以後就可以直接告訴他「幾分鐘後」會來陪他。 如果爸爸在短期之內不能分身,那之前就要說清楚,並且請媽媽(或阿媽)代勞。

最重要的是,等時間一到,做父母的就要「實踐自己的諾言」,不然你的信用度就會降低。 甚至以後小孩也會學你「敷衍」的招數來跟你應對。

當然,小朋友一開始的時候不見得會聽得下去,所以很可能會爭吵幾次,甚至於父母需要出現「嚴肅」的臉。 不過這個時候可以順便建立小朋友對父母的信任感。 換句話說,每次父母赴約時,就可以提醒小朋友「爸爸說話算話」的事實。 例如:「爸爸剛剛說幾分鐘後來陪你?」「爸爸『現在』有沒有來陪你?」「小朋友有沒有很高興啊?」...等等。

等父母與小朋友建立起足夠的信任感,那小朋友之後就很容易應對了。

-----

「排隊」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當大人在排隊,父母可以把小朋友拉過來,問小朋友知不知道爸媽現在在幹什麼? 我們一般的對話如下:
「小朋友知不知道爸爸在幹嘛?」
「小朋友知不知道爸爸為什麼要排隊?」

當小朋友在公共場合(例如,公園...等等)要搶玩具或道具時,父母可以把小朋友拉到一邊,告訴小朋友要排隊,為什麼要排隊,如果不排隊會發生什麼事...等等。 每個年齡層所使用的語詞可能不相同,但是出發點與目標卻是相同的: 小朋友要學習「等待」。

-----

「給予建議」也是另一個好方式。

如果我在看書,而小朋友跑來找我玩遊戲,那我會反問小朋友要不要跟爸爸一起看書? 要不要先看書,等等就可以說故事給爸爸(或弟弟)聽? 如果我在忙,小朋友跑來找我,我會反問小朋友要不要拿張紙坐在爸爸身邊畫圖寫字?

當然,如果小朋友堅持要玩,那就回到上面所提到的,小朋友就要「等待」,不然就去找媽媽代替。

===
在大人的心態方面,我們自己也在嘗試不同的方式。 朋友的做法很簡單,在週末時,爸媽的行動就是小孩的行動。 換句話說,如果爸媽要出門爬山,小朋友就一定要跟去。 不但如此,在許可的年齡與體能下,他們也要做相同的事。 比方說,小朋友自己要背自己的水壺,要背自己的午餐,或是自己的玩具。 小朋友也要陪爸媽爬山,而不是坐在嬰兒車給爸媽推。 沒錯,小朋友的體能不比大人,所以很容易累,但是那不代表爸媽就要一直將就小朋友。 小朋友自己走,走累了上嬰兒車休息,休息完再走。 爸媽想做的事情並不受小朋友影響,相反的,小朋友的活動反而直接受到父母影響。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父母與小孩可以趁這個時候可以互動。 例如,如果我與朋友若是在拍照,我們也會讓小朋友來試試看,讓他們從觀景窗看這個世界 (笑)。 當然,如果我們需要安靜構圖,或需要長曝而不希望小朋友來鬧場時,我們也會很清楚的告訴小朋友,並且引導他們的注意力到別的地方,或像上面提到的,我們會制定時間。 同樣是爬山,朋友就會「捻花惹草」給小朋友認識 (笑),我則會尋找昆蟲與顏色與小朋友互動。 無論是在戶外還是在超市,我們也會讓小朋友「觸碰」各式各樣的動植物 (只是觸碰與撫摸,讓孩子感受觸感的不同,而不是整個捏下去啊),並且順便「認識與溫習」各種動植物...等等。

重點就是,父母不會因為小朋友而完全停止某些活動,相反的,父母會更積極的尋找更多可以「創造互動機會」的活動,並且「帶領」小朋友去「嘗試」這些活動。 換句話說,他們不會帶小孩去幼兒科學館,但是會帶去正式的博物館。 不會因為天氣不好而不去爬山,但是會準備該有的衣物與食物以保護小朋友。

如此,小朋友就會慢慢學習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笑)。







Molonlabe wrote:
以孩子的方面,我們都...(恕刪)


你的發言很得大家的讚賞.

可以固定開一版,幫大家解決小朋友的教養問題.

我也獲益良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