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有幸

人生中遇到人體橡皮筋斷裂的機會

因此週二要去找醫生協助黏接拉~

是想請問各位板上大大

若我將來還想要從事激烈運動(我目前是打曲棍球)

手術時需要注意啥?

束後的復健與保養階段又需要注意啥?

最後

是動刀醫生

目前暫定為台大的骨科江主任清泉醫生

有無任何大大曾經讓江醫生安慰膝蓋的經驗呢?

感謝回應了~~~~

祝各位韌帶斷裂的前輩

我們重建快樂!!!!!!!!
請問前十字韌帶縫合是醫生給你的意見嗎?
是完全斷裂還是部份斷裂?


前十字韌帶不建議縫合
縫合之後就算痊癒了強度還是會很差喔


我的看法跟xpooh一樣

現在主流做法是建一條新的前十字韌帶

用縫合的或燒的效果很差,很容易再次斷掉


我是前十字全斷,剛開完沒多久,取hamstring重建

是給804的李主任開的

麻醉退完就開始狂吃了

大概兩三天就可以不用柺杖了

不過每天都要抬腿復健,護士會威脅

前期要先練彎曲角度,這個部分每個醫師的進度不一樣

我開刀的醫院是六個禮拜120度,三個月全角度

至於重量訓練的話,等韌帶長好一點再開始練比較好


建議可以多看幾個醫生

我當初三總跟榮總運動醫學主任跟主治醫師都看不出來,還照了MRI

最後經由熟識的醫生推薦李主任,才確定是ACL


祝你早日康復囉

不過
今天去了台大
我又遇到更麻煩的事情

我的MRI是在萬芳照的
約在傷害發生後的第二天
那目前我看過三個醫生
這三個醫生對於內側韌帶的診斷是一致的
就是說只要固定腳,休養,他就會自動長回來
由此推斷應該是撕裂沒錯
但比較麻煩的是前十字韌帶
兩個說斷得乾淨徹底,需要開刀做重建
那另外一個說它沒事情,休養即可

我該怎麼辦
三個都是主任級的醫師
都是被推薦的運動傷害專科醫生
我該相信誰?
我目前只差沒去榮總跟長庚
快要瘋掉了.....
很好奇為何看法有這麼大差異?

目前二比一 或許該去看看其它大醫院?

不過很好奇 這些醫生對於您的"前"診斷內容抱持著什麼樣的意見?
L大
關於前十字韌帶的意見
分成兩派
當然是由不同結果延伸下的治療方法

1.很不幸告訴你,你的前十字韌帶斷掉了,那側邊也有受傷,不過側邊你可以固定腳膝蓋休息,時間久了之後它會
慢慢癒合,不過若是你以後還想要繼續運動的話,我是建議休息一陣子之後再動手術把它補回去,強度比較好
那前十字韌帶因為已經全斷了,所以必須要開刀做手術,把它重建回去

2.你的側邊韌帶有斷,所以要帶固定器固定住它,休養一陣子,時間久了之後它會慢慢黏回去
那至於前十字韌帶的部分,我剛看沒有問題阿!


大概是如此
前者就是要動我刀
後者就是要我休養復健
2.你的側邊韌帶有斷,所以要帶固定器固定住它,休養一陣子,時間久了之後它會慢慢黏回去
那至於前十字韌帶的部分,我剛看沒有問題阿!


lee兄
所謂的"看"
是指MRI還是指他幫你做了功能測試(就是把你的腳拉拉看扭扭看這類的動作)

如果是指功能測試的話
功能測試的準確率通常只有50%或更低
因為變數太多(患者有沒有放鬆肌肉、肌力強弱、測試方法也有好幾種)
跟大家分享一下經驗嚕


現在為了保險起見
我都會帶著MRI的片子去找醫生
那醫生也是從觸診以及光碟片這兩個部份來判定我的韌帶狀況如何
說真的
X兄
我自己對於這樣的結果也很無所適從
那現在就是以休養為主
等腫脹消退後再照一次MR,I也不遲
但說實在話
我自己這幾次的看診
有很大的體悟
有些醫生,真的就是要拿你開刀
而對於病人的疑慮,也不是很有耐心解答
難怪乎不少前輩都建議大家多看幾間醫院
卻也可能會遇上我這樣的情況
人多嘴雜......誰說的都不知是否該相信....
vcdlee wrote:

現在為了保險起見...(恕刪)


韌帶斷裂診斷的重要依據是理學檢查
而不是核磁共振攝影,這點要先釐清

前十字韌帶理學檢查就我所知有兩種
1.拉克曼測試 : 將你的小腿往前拉看是否位移,往前位移的話代表前十字斷裂,準確度可以到90%
2.pivot shift test : 將你的膝蓋分別內外旋再伸直,會痛或是有碰到東西的感覺,代表前十字斷裂

建議你可以等腫脹消退後帶著MRI片子再找其他醫生仔細檢查
記得一定要躺在診療床上作觸診,因為會比較放鬆
遇到那種讓你坐著隨便拉一拉的醫生就別看了,趕緊換一位

MRI的話健保局有卡次數
三個月只能照一次

我也是看了十個醫生,花了一年才知道前十字全斷
中間照過兩次MRI
第一次的結果是後十字全斷
第二次的結果是沒事情
還蠻瞎的

至於哪個醫生比較好,我也不知道
可以多在網路上搜尋打聽,應該很多人都有分享經驗

這次幫我開刀的醫生是另一位關節鏡專長的醫生推薦的
加上他本身為第九屆關節鏡與膝關節協會的理事長
理學檢查作的很確實,就放心給他開下去了


千萬不要放棄喔,放棄了腳傷就不會好了,加油!!!
感謝m大了!!!!

不管怎樣
這陣子就先以休養為主要目標
待一,二個月後再做檢查
屆時或許較能照出清晰的照片
同時在觸診上也可以得到更保障的推斷


只能說
身為病患的我們
有時真的是醫生進步的墊腳石
對醫生而言,他們或許一生中可能看過千萬條腿
但對於我們,一生中就這兩條腿
很無奈,若是遇到兩光或者是不願用心的醫生,情何以堪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