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男子黃疸非因肝病 竟是胰臟癌

台灣新生報作者: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2日 上午12:47

一名34歲男子臉色蠟黃,以為肝出問題,不料檢查後發現竟是胰臟癌。醫師表示,一旦胰臟頭部出現腫瘤,壓迫總膽管,容易併發黃疸。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聰蓉昨(11)日指出,該男子原是電子大廠工程師,2年前因壓力大而辭職,在家接案。近兩周小便顏色變深如紅茶色,且家人發現他臉色變黃。病人並自覺疲勞,胃口不好,體重減輕,2個月竟瘦了8公斤。

醫師表示,進一步檢查發現,男子的胰臟頭部有一顆腫瘤,壓迫總膽管下端,造成膽汁無法排出而併發黃疸,病人接受手術切除腫瘤與周邊器官,病理報告確認為胰臟癌,病人術後再接受輔助性放射與化學治療。目前仍持續治療中。

林聰蓉表示,胰臟癌病人很少低於45歲,該男子不到35歲,雖2天抽一包菸,但無癌症家族病史,推測為偶發個案,可能有基因、體質因素。

醫師解釋,黃疸原因包含溶血疾病、急性肝炎、肝硬化、結石與腫瘤造成的膽管阻塞,需鑑別診斷。如果胰臟癌並非長在頭部,而在體部或後部,通常不至於壓迫到總膽管,便不會出現黃疸。

「胰臟癌不像肝癌有非常顯著危險誘發因子,預防上較困難。」林聰蓉表示,胰臟癌初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待發現後僅15~20%患者可手術治療,術後5年存活率不到2成。

林醫師解釋,肝癌很大一部分由長期未控制的病毒性肝炎所誘發,是很顯著的危險因子,相對來說有更明確的預防方式,胰臟癌欠缺明確而廣為人知的誘發因子。

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認為抽菸、肥胖與慢性胰臟炎等提高胰臟癌風險,其中只有1成的病人有家族史。胰臟癌常見的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慾不良、上腹痛、黃疸、茶色尿等。少見症狀有噁心反胃、背痛與腹瀉等,但早期通常沒有症狀。

醫師表示,胰臟癌第一線診斷方法是腹部超音波,進一步檢查是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若已無法開刀的病例,則需穿刺來確診。手術切除是可能根除胰臟癌的治療方法,需同時搭配方化療,即便如此,5年存活率仍不高,約不到2成。若已無法開刀,單純放射或化學治療只是緩和性治療,無法根治。

診斷上超音波雖方便,但胰臟在胃的後方,超音波也不一定能清楚看到初期的腫瘤,至於抽血驗生物標記,其敏感度與特異性皆有限,不足以單獨用於判斷。

---------------------------------------------------------------------
胰臟癌真的是那麼可怕
完全沒症狀
那麼年輕 就是2天抽一包菸
真的是無法預防嗎?
文章關鍵字
我是覺得每年健檢不能少

像醫生說我某一個數值上有黃疸現象,在其他檢查指數上,但其他就沒有黃疸現象.

超音波也做了

醫生也說從超音波看確定沒問題

醫生也不知道為什麼

早發現早治療

所以每年健檢不能少

sobekmax wrote:
2013-04-15 11:50  #2
回覆文章私人訊息引用連結載入圖片引言收藏回報
我是覺得每年健檢不能少

像醫生說我某一個數值上有黃疸現象,在其他檢查指數上,但其他就沒有黃疸現象.

超音波也做了

醫生也說從超音波看確定沒問題


Gilbert Syndrome?

sobekmax wrote:
我是覺得每年健檢不能...(恕刪)


30歲就要開始每年健檢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