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看懂:X光,CT,核磁共振(MRI),正子造影(PET)的差異

從 X 光=> CT => MRI => PET 追溯影像醫學發展史
  在人類醫學史上,科學家一直努力研究:如何不動刀剪而得知體內臟器變化;這個夢想在 1895 年侖琴( Wilhelm Rontgen )發現 X 光後,終於成真,也揭開了影像醫學的世紀;百餘年來,影像檢驗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造成醫學革命性的改變,也在諾貝諾獎的給獎紀錄中,攻佔重要地位。
  任何疾病的治療都始於診斷,但許多病理變化發生在肉眼難及的身體內,早年醫師只能靠「望聞問切」,從皮表外觀推斷,後來發展出血液檢驗,總算有較多的判斷依據;但諸如骨折、腫瘤等病變,看不到體內變化,診斷終究有隔靴搔癢之憾。
   X 光的發現,讓醫師不必打開人體,就能看透皮囊,使醫學診斷如虎添翼,但 X 光有放射線危害健的疑慮,其顯像能力也有限制,所以科學家對此並不滿足,不斷尋求更佳的影像工具, 1949 年超音波儀器的發明,就是另一突破。
   1971 年,結合電腦與 X 光的「電腦斷層掃描( CT )」在英國問世,讓影像醫學又邁入新頁。 CT 能從不同角度掃描人體,創造出內部結構的剖面圖,而經電腦處理的影像訊號,不但清晰、準確、靈敏,還能配合診斷需求,放大、強化影像,讓醫師對病情的判斷更有把握。
  而在此同時,核磁共振應用於醫學檢驗,也漸趨成熟。其實,早在 1960 年代相關研究便已展開,但直到羅特柏、曼斯菲爾分別在 1971 、 1977 年改良出新的成像技術,磁振造影( MRI )才告誕生,成為比電腦斷層掃描更先進、準確的影像檢驗。
  此外, 1930 年代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發現後,核子醫學的研究也隨之起飛,科學家嘗試把同位素注射到人體內,利用同位素在不同細胞中代謝速度的不同,不僅能取得病理變化的結構影像,甚至能進一步了解其病變性質,經過半世紀的努力,催生出正子攝影( PET ),讓影像醫學往前再邁進一步。

檢查越清楚越仔細的,傷害就越大,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所以這些都是用在非不得已必須要深入檢測疾病的醫療做為,實在不該被用在健康檢查上,但是醫院花5000萬買一台儀器進來,怎麼可能讓他空轉,醫院的相對業績壓力只能避重就輕的說服客戶做這樣高額的檢測,反正輻射的影響又不會在當下立見,要不要接受就看個人意願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