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一下各位
我媽媽去年去檢查
說發現肝臟有良性腫瘤
醫生說每天定期追蹤就好
請問我們現在應該要怎麼做
先去做一個完整的健康檢查嗎
10年前,家父在台東關山慈濟分院檢查出肝有陰影約2公分,醫師當下覺得應該是良性的,先追蹤看看,於是家父並未積極處理,幾個月後到花蓮慈濟檢查切片結果卻是惡性腫瘤,且已經長到3.5公分,經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醫生判斷為多發性,無法切除,必須將肝動脈堵塞一條,再進行化療,錯誤就這麼產生,家人未多方詢求協助,只是急著處理,深怕惡化,在做完第一週化療後,醫院通知主治醫師要出國研習三週,我當下覺得太誇張,病人療程才剛開始,醫師竟然要出國,馬上將家父轉到台北榮總,重新檢查的結果令我們錯愕,竟然是單發性,只要開刀切除即可。講到此版主應該發現了,重大問題不能只聽一面之詞。
Ps.我家有家族病史,所以應該要更謹慎,版主的媽媽可能沒這問題。
以上供您參考,祝版主媽媽平安健康!

請參考以下文章:
【肝臟血管瘤】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肝臟血管瘤」是否會衍變成「肝癌」呢?近些日子裡來,在某些民眾接受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後經常遇到類似的問題。近年來,由於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的盛行,也因而篩檢出不少令人「心驚肉跳」的所謂「肝臟種瘤」,有些受撿查再未經醫師的細詳解說之下,便自認為自己已罹患了無藥可救的「肝癌」,而使得受檢者在心理上憑空填增了不少不必要的擔憂。
根據臨床的經驗,得知絕大部份肝臟的腫瘤都是良性的;但在臨床上,肝臟血管瘤卻是最常見的肝臟先天性良性血管性腫瘤,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根據死後病理解剖的統計,肝臟血管瘤的發生率大約在2-5%之間,其約佔全人口的1-20%之間不等;但就以嬰幼兒而言,血管瘤在初生後的六個月以內便己存在,而在出生的第一年內會快速的長大,並在往後的五至八歲間,亦呈現慢慢生長的跡象;此外,兩性血管瘤罹患者相差不多,但是較為巨大的肝臟血管瘤則以女性較多,或許顯示血管瘤的生成與女性荷爾蒙有密切的關係,此亦可歸因於近年來婦女服用雌激素的機會比以前較多,而促使肝臟血管瘤的發生率增加也不無關係。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80-90%的肝臟血管瘤是單發性的;此外,肝臟血管瘤好發於肝臟的右葉後段,在定期的超音波掃描追蹤檢查中,發現血管瘤的生長相當緩慢。肝臟血管瘤直徑在三公分以下者,通常在臨床上是不具有任何症狀的,但是其直徑在四公分以上者,則稱之為「大血管瘤」。
肝臟血管瘤在普通顯微鏡的觀察之下,可以明確的知道血管瘤是由一團充滿著血液存在於由內皮細胞所覆蓋的竇狀隙中,再加上被一些結締組織所分隔起來,而形成局部性的病灶。某些「巨大血管瘤」(直徑大於10公以上者)或許在臨床上會衍生不等程度的腹部疼痛(由於血管瘤本身發生拴塞或壓迫到鄰近器官的結果),雖然巨大血管瘤在臨床上也許會導致輕微的出血甚至自發性的破裂出血現象,但除非有明顯的腹痛症狀,或者有逐漸長大之虞,則外科醫師並不會冒然的建議罹患者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絕大部份的臨床醫師會建議肝臟血管瘤罹患者,定期在每三至六個月左右,接受腹部超音波掃描的追蹤檢查,並評估肝臟血管的大小是否有在逐漸增長的現象。
事實上,絕大部份的肝臟血管瘤通常是意外的經由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才被發規出來的;而肝臟血管瘤的腹部超音波掃描有其特殊的影像表現,其中包括有同質高迴音影像,某些個案或許亦有類似膽結石的「無迴音」增強現象。直徑大於十公分的海棉狀肝臟血管瘤或許在臨床上會呈現腹脹、飽食感,甚至噁心及嘔吐的症狀,而有時在身體檢查中可以用聽診器聽到血管瘤本身所發出的鳴聲。
此外,巨大肝臟血管瘤罹患者最好小心在工作或運動中,千萬不要被外力撞擊到在右上腹部;否則或許會造成血管瘤破裂而導致大量的出血。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