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相關科系畢業的我,幾年前一腳踩進醫療代理商,我是做醫療器材、耗材,像是生物補片、血管、支架之類的。公司業務簡單來說就是與國外原廠簽約,辦產品相關證照後,進貨銷售給醫院,醫院再連同醫生的手術技術、住院等相關費用包裝銷售給病人。
產品辦理證照時,原則上會依產品分類為健保或自費品項,自費品相很簡單,就是廠商賣多少錢給醫院,醫院加成後就跟病人收材料費,通常是進價的1.2 至1.3倍。
現在我要來談談未來很快就會出包的健保品項,在台灣,大多的病都可以用健保來支付,包括耗材、藥品、醫生技術費、住院、照護等等。但 因為健保連年虧損,原因這篇就不考究了,所以健保局設了一個 "DRG" 和 "藥品三同" 的遊戲規則來抑制健保虧損,而現在擁有健保給付的藥品、耗材,支付價格也是年年直往下調整,健保局也知道耗材廠商們賣東西給醫院不會用健保價來賣,往往是8折至8.5折,所以健保局支付給醫院也不會是完整的健保價,通常為 8.7折至9.5折之間,現在健保局支付越來越少,DRG審核不通過的手術就是刪除健保支付,醫院利潤減少了甚至開始虧損,為了繼續經營,大多醫院開始扣醫生薪水及開始找廠商重新議價,比較積極的私人醫院則是多開闢自費診,美容中心,推行自費手術等等想辦法從非健保制度的手術賺錢
好講到這裡,現在很現實的問題:好的、新的醫療耗材健保出不起,健保只能給付次級的、舊規格的產品。但情況已經越來越差了,像是有一間 super 大的私人醫院前陣子大弊案,這陣子開始以健保價的7折開始跟各廠商議價,些許醫院也開始跟進這個折數,但說真的7折根本做不下去。 通常代理商拿的商品價格為5折至7折之間,但因為庫存效期週轉的關係,毛利率無一定的量是會賠錢的,所以會選擇寧願不做。但若原廠設點台灣,直接銷售給醫院,不透過代理可以壓力成本,或許是解套方式,但市場規模小的台灣,健保價又如此的低,原廠總是評估再評估。這時醫院開始使用次級品、劣質品、重消品來做健保手術已經是趨勢。
漸漸開始很多醫院不能再去,還有不是我幫保險業說話,醫療險趕快去買,未來只有自費藥、醫材才是首選。
ps.帳號今天註冊,原因俗辣怕被肉搜
                                        
                anchorage.baby wrote:
非相關科系畢業的我...(恕刪)漸漸開始很多醫院不能再去,還有不是我幫保險業說話,醫療險趕快去買,未來只有自費藥、醫材才是首選。
ps.帳號今天註冊,原因俗辣怕被肉搜
雖然我家每人都已保終生醫療險好幾年了,不過還是感覺醫療險有必要嗎?因為我家人目前遇到的很多病痛都是自己解決或自費治療,全家一年終生醫療險保費不少,累積個幾年金額也很龐大!
至於健保虧損砍藥品醫材售價問題,這是頭痛醫頭最爛方法,也因此最近我一直想在這邊發表一篇『唯有鼓勵全民學刮痧、放血、拍打,才能根治健保虧損』,但想必一發表又砲火滿天飛才遲未發文!
很多慢性病其實病患本人或家人幫做刮痧、放血、拍打,就能馬上消除不舒服,看醫生吃一大堆藥又治不好真是浪費健保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