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體重這檔事,很多人大概都有在乎過,當體重上升時除了外觀看起來不太妙之外,更多的問題是過重帶來的新陳代謝疾病。在體重這件事情上面,曾經有個玩笑話:「喝水也會胖。」確實這句玩笑會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現在進行式,當然他們困擾的問題點可能是針對「冰水」。

喝冰水會變胖?

從小到大不管是吃冰或是喝冰水,長輩都會說少吃點冰、少喝些冰水,這會傷身體,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喝冰水是會讓人的體質受到影響,舉例來說像是有些女性習慣飲用冰水,在生理期時可能會有經痛的情形發生,當然這並不是100%。

如果有看中醫習慣的人,中醫師通常都會提到飲用冰水會讓腸胃蠕動變慢,《早安健康》曾有一篇報導指出,陳俊如中醫師表示喝冰水會影響到身體的溫度,進而讓基礎代謝率下降,所以會變胖。

喝冰水不會變胖?

當然在其他國家,喝冰水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在感冒吃冰都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事情,因此也有一篇論文是針對喝水的水溫與身體新陳代謝之間的研究,這篇研究的最後結果指出如果飲用3°C的冰水約500ml左右,可以提升人體約4.5%的新陳代謝率。

會有這樣的新陳代謝提高,原因是在於冰水將人體的溫度下降,因此身體機制自動會進行「產熱」將溫度提高,因此藉由這類的相關研究報告,有一些人士提出「喝冰水有助於減肥」的觀點,認為喝冰水是不會變胖。

喝冰水是好還是壞?

基本上身體就像一座工廠,需要耗費更多的力氣去將身體內部的溫度回復到正常值,因此喝冰水很容易會被視為打破身體的運作。

當然從科學角度,針對單一問題點去做研究的方式,確實證明喝冰水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率,但是從中醫的觀點來說,人體的運作是被視為一套系統,如果系統中的某個環節出錯,就很容易會有其他的問題發生。

因此要不要喝冰水,還是要需要由自己來決定????

針對這件事做科學研究很棒,只是其採取的人體樣本很多種,有強有弱,每人體質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原因在於脾胃之氣,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當你脾胃氣弱,冰水常喝,脾胃擋不住寒氣,自然影響到其他內臟經脈,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產生很多淤塞,所以會變胖。例如中老年人或是體質偏寒的婦女。

但是你的脾胃氣強,喝冰水猶如冰水倒入火山,自然被火消滅,甚至更強,當然基礎代謝率提高,所以會變瘦。例如大多數的年輕人,所以年輕人很多不相信中醫師的話,認為自己不會發生,以前的我也是,當你過40歲後就知道了。這類的科學研究也就參考看看即可。


文章關鍵字
水重,水腫,消水腫。

70%是水。

以前看「第一神拳」 暖氣、棉被、口含乾香菇。

用來維持體重限重。

要瘦衝蛙人操、紅褲路跑、游泳、舉重(皮艇、枕木),每人都能瘦。
1000CC 零度C的冰水 喝下去升到體溫37度

需3.7大卡的熱

人一天吃下去的熱量至少上千大卡

喝冰水對人體的影響不痛不癢

haungjh wrote:
關於體重這檔事,很...(恕刪)


是有聽過常喝冰水影響代謝這類說法, 可能是這樣才有發胖之說..lol
當然會胖,不信邪可以自己試驗看看

等自身陽氣被消耗得差不多,一堆問題就來了


但有人會說和喝冰水沒問題,和自身代謝是兩回事

果產生了,卻和因沒關係

中醫說的傷寒就是這樣子而來,可參考

第三章:傷寒與虛幻的病

為什麼一個人會得到太陰病?通常只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感冒服用抗生素,以為自己經康復了,其實沒有康復,因此傷寒跑到了太陰階段。第二個原因就是喝冰水,因為冰水傷脾,所以喝很多冰水就可以直達太陰病,迅速確實。許多相信科學卻不相信中醫的人們,我建議可以做以下這個實驗: 晚上不穿衣服睡覺,窗戶打開睡在窗戶旁邊,睡前喝兩大罐冰開水,體驗一下隔天的感受是怎麼樣,就可以知道太陰病事實上是存在的了。


其他請自己看,以上供參考!
目前的主流科學並沒有辦法解釋太多中醫(不夠全面),尤其在台灣,眼睛看不到的很多都不予認同(承認)!
比如說,何謂「實火」「虛火」「熱」「寒」「血氣」…
西方檯面上對中醫的研究可能都比台灣多~

又比如一些現象,飯後喝冰水,可能造成的過量胃酸分泌,久之容易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等等
如果只是以3.7大卡的換算,那真是一點都無所謂了,一般一碗飯也差不多有200大卡!

看不見的「能量」,真不容易被一般人接受!
大部分人都「唯物」了

按照下面文章講的身體的內臟似乎很怕冷,喝太多冷的東西也會影響身體代謝還是適量就好


中醫的「脾」是個抽象功能符號,一般指廣義的「脾系統」,它涵蓋現代醫學的胰臟、肝臟、胃、大小腸的部份或全部機能,大抵與營養的消化、吸收、轉化、及輸佈有關。會將「spleen」翻譯為「脾臟」,著實源於當初譯者對中醫學的無知。「溼」是六氣「風寒熱溼燥火」的一項,天地間有六氣──外六氣──屬環境、氣候的組態,人體與天地相應,是天地的全息元(見「不可不知的人體『全息律』」一節),自成一小天地,故也有六氣──內六氣。而天地間的六氣變化又影響著人體內的六氣變化。
「溼」有兩種寫法,另一種為「濕」。拆字來看,「氵」表示溼與「水」有關,「土」代表與「大地」有關,「─」代表「天」,「凹凹」代表在天地之間蒸散,「日」代表「太陽」,「灬」代表「火熱」。綜言之,「溼」氣就是土壤中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受太陽或地熱蒸散到空氣中的一種氣,天地間必須有恰到好處的「溼」度,萬物才能正常生長,太過與不及都不利於萬物。

在人體,中醫的「脾」即人體中的「土壤」,能轉化、輸佈營養,「卑」字旁即代表位處「低下」的大地。想想,食物的殘渣或動植物的屍體丟在土壤上,就自然被分解成各種小分子,成為其它各種動、植物的營養,而這個過程須要適當比例的空氣、太陽光、水分、地熱,這些總和就是「溼」;而在人體,食物被「丟進」人體的消化系統之後,就自動被分解成細微的小分子,供養全身的細胞,這個過程也須要水分、消化液、氧氣、與能量,故古人將「脾」對應到五行中的「土」。

「脾虛」指脾的功能低下,也就是脾系統無法調節、調度適當的水分、消化液、氧氣、及能量以供人體的消化、吸收過程所用,其結果就是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表現在症狀上,就是軟便、水瀉、便秘、脹氣、或腹痛,久則消瘦、倦怠乏力,而所吸收的營養也會停滯、難以輸佈到全身細胞,例如某些類型的糖尿病就是胰臟的機能↓↓,胰島素分泌不足,以致糖份滯留於循環管道。

「脾溼」則是「脾虛」的進一步惡化,就是「濕」之中的「日」與「灬」等陽氣都不太足,只剩冷冷的水分留在「土」中,在脾虛的症狀之外,還可見到一些「寒象」,如不欲食、噁心、大便稀爛帶有不消化物、手足冰冷、身體腫重、浮腫、白帶等等。

過食寒涼性食物易導致脾虛或脾溼,已經脾虛或脾溼者再吃寒涼食物更會加重病情(見「冰品、冷飲的禍害」一節)。脾虛則體內營養補給不足,體力自然變差,免疫力也↓↓;脾虛也易引起肝火,這是因虛致火,即所謂的「虛火」(見「何謂火氣大?」一節),肝火↑是肝加速運作、提出庫存養料燃燒,是要幫你,也就是補足脾虛的這部份,讓你的生理還能勉強維持運作;太勞累、晚睡也會引起肝火↑。腸脹氣是腸道機能及蠕動差、異常發酵,也是脾虛的症狀之一。

脾虛的患者應少吃生冷冰品,煮菜時可多加些生薑。併發肝火大則少吃燒烤油炸、餅乾糖果、垃圾食物,必須早睡(10pm躺平)早起、勿過勞。易發虛火的患者其脾多虛,故性質太寒或太熱的食物都不宜,一昧服食瀉火之品猶如飲鴆止渴,只會讓脾更虛,虛火稍息又起。
haungjh wrote:
關於體重這檔事,很...(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