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生吃或薑黃熟吃哪種吃法營養吸收率比較高?
薑黃生吃好還是煮熟比較好?
不少人認為加熱薑黃會破壞其中的營養成分
如果生吃薑黃,細胞壁太堅硬完整,吸收利用率就比較低
近年來薑黃似乎成為市場寵兒,不只是預防失智症,甚至連抗癌、抗發炎、預防心血管疾病都可以見到薑黃的影子。
談到薑黃的神奇功效, 中國《本草綱目》正好有一篇是記錄薑黃,說明它可以「入脾治氣」。薑黃與鬱金皆為中藥材,嚴格來說兩種是不同植物,但因中醫藥典籍混用,加上日本也把鬱金稱為薑黃,所以造成混淆。
無論如何,薑黃之所以這麼神奇,主要還是因為它的成分—薑黃素。
薑黃素抗氧化、抗發炎,預防多種疾病
薑黃素是一種不溶於水的植化素,很多研究都發現它可以降低膽固醇、改善關節炎、抗癌、抗憂鬱等,主要係因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特性。
鐵與氧氣、水接觸後會氧化,也就是俗稱的生鏽;人體細胞利用氧氣進行新陳代謝後,也會產生氧化反應,意即常聽到的自由基,過多的自由基是造成體內細胞發炎老化的元凶。
而薑黃素可以抑制自由基,增加人體抗氧化物的活性,這也是為什麼學者專家都聚焦在薑黃素抗氧化的研究。
目前已知薑黃素的抗氧化效果是維生素C的2倍多、維生素E 的1倍多。
薑黃素在多數實驗中都被發現可以降低介白素、腫瘤壞死因子等會導致體內發炎的細胞激素。台灣農業試驗所的出版刊物更提過,薑黃素的生物活性高達78種,從抗氧化、抗發炎、抗潰瘍、抗腫瘤、抗病毒、降低血糖、降低膽固醇等不一而足。
至於目前在食品藥物管理署登記有案,與薑黃有關的健康食品中,其效果包含護肝、調節血脂,還有一款則是主打減肥降體脂,畢竟肥胖也是慢性發炎的一種。
研究結果多樣化,薑黃攝取量難定奪
單看這些林林總總的研究,薑黃有如萬能藥一般。事實上,印度早期就是利用薑黃來治療關節發炎、皮膚病、發燒等症狀。
儘管薑黃素確實在研究中展現神奇功效,但這些功效多數都是建立在以細胞和動物為主的 實驗中,神奇功效發生的地點是在實驗室而非現實環境。
也因此,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便提醒,實驗環境可以讓動物攝取高劑量的薑黃素,但現實中人體很難一次大量攝取這麼多的薑黃素。
國泰醫院發布的醫訊中曾提到,回顧薑黃素的眾多文獻,細胞與動物實驗占多數, 人類臨床試驗受試者不是不夠多,就是研究時間不夠長,以至於難以訂出有效劑量。
例如每日攝取200毫克,和每日攝取300毫克的薑黃素,都有研究發現能舒緩關節發炎,但到底多少劑量會有效果?目前研究人員也很難斷定。
張斯蘭表示,薑黃素是一種脂溶性的植化素,若要提高身體的吸收率,就必須經過烹調或伴隨油脂攝取,才能有效利用,換句話說,如果單獨攝取薑黃素,並沒有辦法把薑黃素留在體內,也無法發揮健康效益,再多的神奇療效也是枉然
這樣的說法直接印證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的研究。不只是人體,就連老鼠直接經過注射或是口服,薑黃素在12小時內就會排泄殆盡,多數是經由糞便排出,身體可用率大約只有1%。
為了增加薑黃素的吸收率,李婉萍建議與油脂一起攝取,例如搭配配料用油拌炒等。甚至也有研究發現搭配黑胡椒一起吃,因為黑胡椒中的胡椒鹼可以提高薑黃素20倍的吸收率。
市面上的保健食品,紛紛出現了薑黃脂質膠囊、奈米薑黃等,無不是為了提高人體對薑黃素的吸收率。
除了保健食品,咖哩飯正是吸收薑黃素的最佳料理。原因是咖哩在印度本身就是混合多種香料的料理,當然也包含黑胡椒,加上製作過程需要大量油脂,把原本偏苦、偏辛的薑黃味,轉變成一道色香味具足的知名料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