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強調素養,也就是將知識應用於生活的能力。但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今天發表科學媒體素養調查,發現國人選讀理工科比率高,對科學知識和普遍性概念認知程度高,不過請受訪民眾辨別10題科學新聞的真偽,滿分10分,國人平均分數只5.42分。
鑽研科學傳播和教育的大學教師對此表示,素養無法靠補習一蹴可幾,中小學要更致力落實素養教育。科學家也應走出實驗室和新聞記者合作,一起將知識轉化成正確的通俗內容,提升國人科學媒體素養。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透過民調詢問1068名國人10個科學新聞標題,包括同不同意「5G網路會傳播武漢肺炎病毒」、「海上風力發電機遇到颱風會被吹倒」、「研究證實老鼠抽電子菸會致癌,人類抽電子菸也會致癌」、「日本醫師表示癌症可分為良性癌和惡性癌」、「紅肉吃太多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等,滿分10分,國人平均分數只5.42分。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徐美苓對此表示,素養是一種有辦法分辨和判斷資訊的能力,如今新課綱也推動素養,學校教育要多加把勁,而不是要求社會設立更多查證機構。
台灣大學國發所教授周桂田則說,如今邁入擁有更多複合科技物品的社會,越來越多事物都要透過跨領域視野來理解,如果理解不充分,更會引爆大家不信任。面對此環境,人才教育要邁向跨領域,培養多元、要有創新能力的未來人才。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說,這項調查以「科學媒體素養」為主軸,探討的是科學研究被轉譯後,有沒有辦法被解讀、看懂和分辨真偽。理想上,轉譯者為記者或相關職務,但他們需要專家的協助。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高涌泉指出,台灣就讀理工科學生占比高於許多先進國家,科學理解水準優。不過媒體環境改變,越來越沒有所謂科學記者,如何促成或培養轉譯科學的人才,也就是他們非專家、非一般閱讀民眾,但對科學資訊有高解讀能力,是重要的任務。
周桂田說,呼籲科技部鼓勵學者善盡社會責任,鼓勵學者不應該一直躲起來寫論文,也要多和民眾、媒體溝通,打造媒體和科學專家緊密聯絡的環境。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952395?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