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治上述個案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林俊立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之一,常見發生於中高齡族群;根據統計,65歲以上人口約5%患有心房顫動,而在80歲以上高齡族群中,發生率更高達10% ,如果本身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或是有血管硬化、心臟功能不佳等病史都會增加罹病風險。然而,由於心房顫動的發作往往是一陣一陣,容易被患者忽略,臨床上也曾遇到延誤20年才被診斷的個案。

矯正心律越早越好 新型抗心律不整藥物來相助
林俊立主任進一步說明,預防中風是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重點,臨床上會透過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達到預防中風的目標,不過,僅就抗凝血劑無法減少心房顫動發生率,患者仍有風險因為小中風、心臟衰竭等因素住院,應就心房顫動發生的根本原因-心律不整,積極矯正心律。根據臨床試驗顯示 ,抗心律不整藥物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與死亡風險,對於早期陣發性與持續性心房顫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越早開始心律治療可以有效的減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及中風的風險。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也有許多穿戴式智能設備可以協助偵測心律不整。林俊立主任提醒,心房顫動的症狀會持續性的表現,民眾若經常感到心悸、呼吸不順、走路會喘,而且症狀持續1至2個小時以上,就有可能是心房顫動,建議儘早到心臟內科安排心電圖檢查,特別是現在社會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疾病的增加,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更應提高警覺,及早控制心律,避免相關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