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菌1.0:益生菌的興起
1935年世界第一支益生菌產品上市它正是家喻戶曉的養樂多,內含該公司獨家分離的干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為彰顯發明人代田稔的貢獻特稱為代田菌株,之後更多商用菌株紛紛推出,例如杜邦丹尼斯克的NCFM(1975)、柯漢森的LA5(1979) 、BB12(1984) 、LGG(1990)等,研究指出這些「活菌」定植於腸道中可調節腸道菌叢、改善腹瀉或便秘、改善乳糖不耐症、增強免疫、抗過敏等功效,讓人們了解補充「活的」的益生菌可維持健康。這些研究的推波助瀾之下「第一波」益菌產業正式走起,益生菌升格與維生素、礦物質、OMEGA-3等同地位的營養保健品。
益菌2.0 : 益菌生(益生元)的加盟
科學日益精進,益生菌功能被大量發掘,補充益生菌能增加腸道好菌、對抗壞菌,維持菌叢平衡,已是眾所皆知的概念。然而益生菌多半既脆弱又嬌貴,無法忍受高溫、胃酸、膽鹼的迫害,因此常被質疑在腸道中是否仍具有活性。為此科學家們積極地研究,發現難消化性纖維及不被胃酸分解的寡糖,能作為益生菌的食物並刺激益生菌生長,具協同作用(synergism)。在1995年這些能滋養益生菌的物質被正式定義為益生元(Prebiotics),與益生菌(Probiotics)搭配,此概念稱作合生元(Synbiotics),市場上開始出現許多合生元的產品,點燃第二波產業革命。
益菌3.0 : 後生元(類生元)的崛起
繼益菌生之後,學界對於能與益生菌共同發揮作用的物質興趣漸濃,近期研究指出由益生菌衍生的小分子物質「後生元/類生元/益源質」(Biogenics/Postbiotics),它包含菌體成分(如: 質壁酸LTA、磷壁酸)和其代謝物(如: SCFA),能與益生菌產生正向的加乘作用,並非作為益生菌的食物而是比肩戰友,不僅免定植快速調節生理功能,還能抑制壞菌「讓好菌更好」。國際知名腸道及神經科學專家Paul Bertrand教授表示,未來將會進入「後生元」時代,因細菌代謝物是調控人體腸道健康最直接的物質。過去益生菌的效果因人而異,常因為菌數、菌種、保存條件等左右益生菌的效力。如今後生元經特殊熱封處理將菌體的活性成分(胜肽、多醣體、DNA、脂壁酸)完整封存在細胞壁中,並賦予耐高溫、耐強酸、耐加工、免冷藏的特性,遠比益生菌穩定、應用性更廣。因此國內外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例如日本知名的乳酸菌權威吉開泰信教授(醫師)聯手日本好侍食品株式會社(House Wellness Foods)開發的L-137,獲得海內外電商名牌Life's Extension、Doctor's Best、Swanson、BioJoy…等廠商採用;台灣老字號的黑松股份有限公司更推出雙健字號的膠囊產品,以及Fin、C&C等飲料中,發揮後生元免冷藏的優勢,開創「保健食品一般化,一般食品健康化」的新格局。
分享幾個最近看到的國內外後生元例子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