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奶粉、鮮奶]應該要公布磷、鈣的含量,補鈣的重點在『磷鈣比』,不是單看鈣有多少

台灣人的飲食大多是高磷低鈣,所以30歲之後鈣質流失的速度非常驚人,
血液中,磷的濃度愈高,就會相應從骨頭中分解出對應比例的鈣來平衡。

乳鈣(≠乳酸鈣)、硫酸鈣、醋酸鈣是解離度高的鈣分子,
鈣只有在解離成鈣離子才能被腸道吸收,否則就像吃到石頭一樣隨糞便排出體外。

[豆腐、奶粉、鮮奶]應該要公布磷、鈣的含量,補鈣的重點在『磷鈣比』,不是單看鈣有多少


解離度低的鈣分子大多只在酸性環境下才能提高解離度,
例如常見的便宜碳酸鈣,所以胃酸很重要。

豆腐=硫酸鈣 (嫩豆腐幾乎不含鈣)

奶粉、鮮奶=乳鈣
(牛的奶粉在一般情況下,磷:鈣 ≒ 7 : 9 ,而人骨中的磷:鈣 ≒1:2 。
有些奶粉會添加解離度超低的碳酸鈣去拉高鈣含量,為啥是碳酸鈣? 因為它沒味道,且便宜。)

醋酸鈣= 遽聞解離度是碳酸鈣的1萬倍,好幾年前在市面上有看過醋酸鈣的補鈣營養品,
但是近3年在市面上已經完全消失了, 目前只能從『處方藥、化工行(非食品級)』找到這東西。

豆漿= 高磷、高草酸、低鈣,只有蛋白質略高。

我認為凡是主要有利於民眾補鈣的食品,
應該要主動公布磷、鈣的含量,補鈣的重點在『磷鈣比』,不是單看鈣有多少。

我打電話去問某間知名奶粉公司詢問它的100%澳洲奶粉的含磷量,鐵罐上只有寫含鈣量,
給我的答覆竟然是:政府規定,非特定營養品,可以不公布磷的含量,我只能告訴你大致和其它乳製品相同。

依照台灣人的飲食,吃磷酸氫鈣去補鈣是很愚蠢的,因為"磷酸氫鈣"中的磷:鈣 ≒1 : 1 ,
但是你買的綜合維他命大多是採用"磷酸氫鈣",我想原因可能是解離度是碳酸鈣的30幾倍。
而且部分綜合維他命產品很賤,故意不寫含磷量。

台灣人洗腎的原因之一是"無機磷"吃太多,加工過的食品裡參了一大堆,
"無機磷"的吸收率可以輕易超過90%,甚至逼近100%。

目前建議每人每天的磷攝取量是800mg,盡量不要超過1000mg,
但台灣人的平均磷攝取量可以輕易超過1400mg,
難怪傷腎又損骨。

你們覺得目前的法規合理嗎?
衛服部那些蠢豬,是專業在哪裡?
法規制定的基礎並非依照人類的鈣吸收機制,這種不合理的法規還沿用了至少30年,
絕大部分國人雖笨,但是可教化,除非你政府只想污錢、戀權,一點也不想管國民死活。
不要嘗試在家自己用醋和蛋殼做解離度超高的醋酸鈣,
除非你確定蛋殼中沒有重金屬。

另外,你們仔細看,台灣市面上9成的補鈣產品是沒有sgs重金屬檢測報告的。

這事情的嚴重性也高到國安層級,
因為台灣人大多骨密度偏低,一堆脆骨兵是有啥作戰能力?
尤其是要承受槍枝後座力的實兵單位、要頂住數倍重力的飛官。

===============
健身者如果想主要靠喝豆漿來攝取蛋白質,肌肉是會長,但我保證骨頭會愈喝愈爛,
難保哪一天你在做某個重量時,突然骨頭就裂了,甚至斷了。

而乳清蛋白粉中的含磷量也極高,(低磷的蛋白粉很少見,而且價格不便宜。)
甚至有的還參"無機磷"的防腐劑在其中,
除非你有刻意挑選補鈣食物,或是吃"磷吸收劑",不然骨頭也是容易逐漸脆化。





以下是我認為必須強制公布鈣、磷含量的食品:
豆腐、豆漿、
奶粉、鮮奶、優酪乳、優葛、
蛋白粉、
各種麥粉(極高磷、極低鈣)、
維他命產品、
堅果類(極高磷、極低鈣)。
專業,推。
eanck
但我認為99% m01上的讀者覺得這事沒啥大不了的,人都是犯賤又自以為聰明的,一定要等到發生事情才會有警覺性。
這個磷、鈣的標示關攸到3個常見的疾病:
1. 腎衰竭的速度 ,台灣的洗腎率 全世界屬一數二。
這病最嚴重, 腎衰竭到2期之後,基本上不要想健身長肌肉了。
因為腎臟流不太住蛋白質。

2. 骨質酥鬆
3. 腎結石 (磷酸鈣結石) 因為血液中充斥高濃度的磷、鈣離子。

另外還有第4項,
高血磷的人通常會大大加速"血管鈣化",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一下這之間的關係與致病機制。

如果在30~40幾歲時就發現腎衰竭1期,那以後人生就是黑白的了,
不是甚麼都要忌口,就是繼續我行我素,坦然面對加速的死亡。

如果在70幾歲時才達到腎衰竭1期,那恭喜依然可以隨便吃,
反正也沒多久可以活,後面的壽命也沒甚麼好精彩的。
台灣法規不意外吧
GT_whatdoumean wrote:
台灣法規不意外吧


今時今日,腎臟病已是台灣的大眾文明病,
很多30~40歲的人已經腎衰竭第一期了,這可是腎臟科的醫生說的,也有相關統計資料,
這情況可以說是影響到國家安全了。
一堆腎虛、腎臟廢掉的壯年人,是有個啥戰鬥力去抵禦中共國的武力入侵?

法規必須"與時俱進",那麼台灣這些廢物官員還不強制要求食品廠標示"磷、鈣"含量的用意是啥?
圖利廠商? 怕商家賺不到錢而沒錢進貢? 賺錢就可以昧著良心?

以奶粉來說,100g的含磷量從750mg 到1600mg都有,
而正常的含鈣量(原生的乳鈣)通常在900mg上下,
那些能到1400mg的奶粉全是後面添加解離度很低的"碳酸鈣、xx鈣"去湊出來的,
意即你買的奶粉很可能鈣比磷還少。

人骨中的磷:鈣 ≒1:2 ;
想要增加鈣質的吸收效率,吃下去的食物的"磷鈣比" 最好是 『2以下:3以上』。

這些畜生製造商、進口商仗著台灣的法規漏洞去發財,故意不標示,
消費者如果買到磷與鈣相近,甚至是磷比鈣還多的奶粉,
請問喝下去是補鈣還是流失鈣?
請問高血磷引發的後續反應造成的血管硬化、腎結石(磷酸鈣)該算誰的責任?



其一資料來源:
https://www.dachien.com.tw/center_kidney/tuition_detail.php?id=24


海藻酸鈣最近被炒很兇,價錢也被炒的偏高。
這東西到底有沒有能取代碳酸鈣? 如果有溶解度資料(Ksp)就容易判斷了。

但我目前在海外只找到海藻酸"鈉"的資料,關於海藻酸"鈣"真的毫無頭緒,
只知道海藻酸"鈣"被評為"不溶於水", 不是"難溶於水"。

有沒有誰比較厲害的,可以提供一下資料。

=========================
另外,吃南瓜子去補鋅也是害人不淺的觀念,
政府建議成年人每天吃 15 mg 的鋅。
每100公克南瓜子含 9.4 mg鋅; 但磷卻高達 1159 毫克 ,
(100公克的南瓜子約300顆 )
吃南瓜子去補鋅無疑是找死。

假如今天處處都"容易"查到正確數值,又怎麼會有這種荒謬的觀念流傳在民間害人?


我對這封信的解讀是:
1. 台灣的法規不需要比其他國家嚴,跟隨其他國家的制度就行。
那麼到底是跟隨哪個組織或國家? 怎麼不跟隨最嚴的以色列啊?

※美國在攸關人體安全上的法規幾乎全面低於歐盟的要求標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手機的電磁波安全規範,美國和歐盟要求的 SAR值差異不小,
原因是圖利財團。


2.現在台灣的法規就是如此,你拿我沒轍,我就不改。

3.有本事去推動民眾的共識,給政府造成輿論壓力啊,看你有多少本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