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食物上癮可能是病毒造成的?最新研究揭露驚人發現!

你的食物上癮可能是病毒造成的?最新研究揭露驚人發現!

食物上癮是真實存在的問題。而不,這並不是某種陰謀論,說「食品巨頭」設計了一種病毒來讓你無法抗拒垃圾食物(雖然現在說出來,好像真的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壞點子)。


最新研究,就在昨天 發表於 Nature Metabolism 期刊,顯示某種病毒可能與食物上癮有關。這並不只是又一次「腸道健康很重要」的討論——這項研究深入探討了一種 特定的噬菌體(感染細菌的病毒,而非人類) 如何改變大腦化學,進而影響我們的飲食慾望。


這篇文章將解析這項研究發現的內容、未來的研究方向,以及這可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的影響。


食物上癮是真實存在的問題


在深入討論病毒與食物上癮的關係之前,我們要先明確一件事——食物上癮是貨真價實的健康問題。


它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物質使用障礙(Substance Use Disorder)的診斷標準,例如:


進食超過計畫量


無法控制食物攝取


即使知道有負面後果,仍然無法停止


此外,耶魯食物上癮量表(Yale Food Addiction Scale, YFAS) 已成為臨床評估食物上癮的重要工具,顯示某些人對食物的渴望與藥物成癮相似。


你的腸道會影響你的大腦,而病毒可能正在「操控」這種影響


我們已知腸道與大腦之間會相互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即生活在腸道內的數兆個細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在新陳代謝、心理健康,甚至行為模式上都扮演關鍵角色。


但過去研究較少關注病毒對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


特別是噬菌體——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它們能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進而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而這正是這項新研究的核心內容。


病毒與食物上癮:研究發現了什麼?


研究人員首先想了解是否有特定病毒與食物上癮有關。他們發現,一類名為「微病毒科(Microviridae)」的噬菌體在食物上癮者體內的數量特別高。


主要發現包括:


1. 微病毒科病毒數量越高,食物上癮分數越高(這一結果在多個獨立人群中都得到了驗證)。


2. 這些病毒與更高的 BMI(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增加有關,這意味著它可能與肥胖也有關聯。


3. 其中,Gokushovirus WZ 2015A 病毒的關聯性最強,與食物上癮和脂肪堆積有密切關係。


但關聯性不代表因果關係,對吧?這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其影響機制。


這種病毒會影響大腦的「獎勵系統」


為了確認病毒是否影響大腦,研究團隊利用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 掃描受試者的大腦,結果令人震驚:


Gokushovirus 含量較高的人,其 多巴胺系統活動模式發生了變化


這些變化 類似於可卡因與嗎啡等成癮藥物對大腦的影響。


換句話說,這種病毒不只是與食物上癮有關,它還 可能影響大腦的獎勵機制,使人對食物產生「成癮性」的渴望。


人類到小鼠:證明病毒能「傳染」食物上癮


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病毒、食物上癮和大腦之間的關聯性。但這些變化是病毒引起的,還是只是剛好共存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將 來自人類(帶有或不帶有該病毒)的腸道微生物移植到小鼠體內


結果顯示:


接受含有 Gokushovirus 微生物組的小鼠,表現出類似食物上癮的行為。


具體而言,它們變得 對巧克力味飼料「上癮」。


這意味著,這種病毒不只是與食物上癮有關——它可能是導致食物上癮的原因之一。


這種病毒到底如何影響食物上癮?


為了進一步了解病毒如何影響人體,研究人員分析了其影響的生化途徑,發現:


1. 該病毒影響兩種關鍵神經傳導物質前體的代謝:


酪氨酸(Tyrosine,製造多巴胺的原料)


色氨酸(Tryptophan,製造血清素的原料)


2. 一種名為「蒽尿酸(Anthranilic Acid)」的代謝中間產物在受感染者體內明顯降低。


這種物質可能 有助於對抗食物上癮。


當研究人員將其補充給小鼠時,小鼠的食物上癮行為減少了。


這為未來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方向——如果我們能夠穩定這種代謝物的水平,也許就能幫助減少食物上癮行為。


這對未來的影響


雖然這項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它為理解腸道與大腦的連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重點總結:


✔️ 特定腸道病毒與食物上癮、大腦多巴胺變化有關。


✔️ 將這種病毒轉移到小鼠體內,會導致食物上癮行為。


✔️ 病毒可能透過改變神經傳導物質代謝來影響飲食行為。


✔️ 未來或可透過調節蒽尿酸水平來減少食物上癮。


這並不意味著病毒是食物上癮的唯一原因,遺傳、環境和心理因素也都會影響飲食行為。但這項研究表明,腸道病毒可能比我們過去認為的影響更深遠。


總結


病毒可能影響我們的食慾,這個概念聽起來或許令人驚訝,但它也帶來了一線希望。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些噬菌體的作用,未來可能能透過 個人化益生菌、微生物療法,甚至飲食干預 來控制食物上癮。


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答,但毫無疑問,腸道與大腦的關聯變得更加令人著迷了!


你怎麼看?這項研究是否改變了你對食物上癮的看法?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

食物上癮的俗稱叫做“貪吃”
病毒影響的俗稱叫做“生病”
對這個的看法叫做“杞人憂天”
總結的來說叫做“想太多了”
我怎麼記得有醫生說過這件事情?
記得去年就有聽過了
類戒煙

若當成癮戒斷不易

而習慣就只需調整
就我自己讀到的一些資料原理來說
病毒不就是要靠自體的身體免疫去克服嗎?
但是在這問題之上你還要認識
1.食物對於免疫的影響?
2.發炎對於身體的影響?
3.為什麼會成癮?
4.斷食對於身體的影響?
5.新陳代謝是什麼?

然後再來談主軸…病毒

就像是近期談論的流感疫苗
為何一直有人提倡說不要再打疫苗了?
這裡頭有很多細節需要關注的!

尤其是第三 之前論壇就有人笑那些斷食者是否有繼續堅持?

但我不多贅述理論原理什麼的…
未來是否有藥物與疫苗什麼的…
要不要施打?服用藥物?就端看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還有自己身體的實踐與否再來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