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da wrote:稍微練一下就乳酸... 下面這篇可以參考看看長期以來,乳酸(lactate)一直被運動教練、體育教師、運動員、以及一般社會大眾,認為是引起肌肉疲勞(muscle fatigue)、肌肉酸痛(muscle soreness)、肌肉痙攣(muscle cramp)、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和氧債(oxygen debt)的主要原因。其實,這種將運動時或運動後的特殊生理反應,皆歸罪於乳酸的說法,早已被運動生理學研究者否定。 除此之外,有關乳酸與「肌肉酸痛」密切關連的論調經常被提出來,甚至在網路上也經常看到這些錯誤的資訊。「大量丙酮酸異化為乳酸,乳酸堆積造成爬山後肌肉酸痛(cgicenter.csjc.edu.tw/csjcshow/Student/S-1/t12.htm)」。「因乳酸堆積而造成肌肉酸痛 (www.kmc.edu.tw/~mt/f2.htm)」。「長跑活動後產生肌肉酸痛的原因是機體處於缺氧狀態,產生大量乳酸 (web2.tmc.edu.tw/851/hcc049/climb/run-03.htm)」。「少運動的人,有氧代謝的能力亦通常較低,偶爾進行運動時,肌肉內的血液供應不足,就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 (例:乳酸 )。由於未能把這些物質及時排出體外或氧化掉,積聚起來就會刺激到肌肉中的神經末梢,或引起滲透壓的變化,令水分增加滲入肌肉纖維內,使肌肉膨脹,這些現象都會導致肌肉酸痛……只要勤加鍛煉,運動後就不會那麼容易感到肌肉酸痛了(www.hksports.net/faqs/phy08.htm) 」。其實,乳酸在激烈運動過程中的堆積,確實會形成肌肉pH值的下降,造成肌肉酵素活性的降低,進而形成肌肉活動的疲勞現象(急性肌肉酸痛),但是,運動後1至3天的遲發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簡稱DOMS)現象,根本就與乳酸的形成沒有顯著關連。 有兩個理由可以簡要說明乳酸與遲發性肌肉酸痛無關。首先,在激烈運動後1至2小時,血乳酸的濃度即恢復到安靜休息水準,運動後1至2天才出現遲發性肌肉酸痛的運動者,其血乳酸的濃度根本沒有顯著上昇;其次,一群同時參與跑步競賽的跑者,很有可能部份較少參賽者,會有遲發性肌肉酸痛的症狀,另一部份則沒有這種困擾。似乎,突然急遽增加運動量與強度、進行大量的肌肉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 運動,造成肌肉纖維的輕微斷裂傷害,才是遲發性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 運動後的休息方式,也會顯著影響乳酸的排除效率。由於,運動時產生的乳酸,在運動結束後,大約有75%會成為有氧能量代謝的來源,只有25%左右會由肝臟與腎臟再儲存。因此,運動後若以慢跑或其他輕鬆的運動方式(強度為最大攝氧量的35%至65%左右),進行整理運動,不但可以加速血乳酸送到肝臟儲存與氧化的反應,而且還能夠增加心臟與工作肌利用乳酸做為燃料的量,確實提昇運動後血乳酸的排除效率。另外這篇也很有參考價值轉貼-解除訓練後的痠痛~認識乳酸 From單車客部落格紅龍會酸有可能是走走停停,忽然拉轉速拉傷肌肉吧。武嶺回來我只是很愛睡,疲勞了點(沒睡飽),還有很會餓...加上有點脫水(可能吧,一直喝水還會口渴)。還有曬傷....隔天並沒有鐵腿...不過騎上車就不知道了...因為我的車現在還是包在攜車袋裡面....(夠混吧)
makoto2007 wrote:善化-->麻豆-->學甲-->北門來回善化-->麻豆-->鹽水-->義竹7-11來回這2條 強度有點高 可以練練腳力....@@ 要挑這種長度可能也有點麻煩。怕隊伍拖太遠或太晚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