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問題在於房屋變成一種商業標的物,已經跳脫居住的本意,解決辦法只有一種,就是已婚中低收入戶每戶分配一間十坪小空間的房子,房屋及建設公司從頭到尾由政府負責規劃興建(請勿發包私人建設公司),完工後分配,再由這個基礎,中低收入戶如果有意願增購坪數,此時開始有貸款的必要,坪數越多額外付出更多金錢,如此方能達到住者有其屋的目標!而市面上的房子仍然會有投資族群繼續來購買,繼續炒作,此時已不影響真正要居住的家庭.
你的想法已經有成屋了台中市很多國宅,其它縣市也有國宅處曾有很多構想,給學生宿舍,結合學校或企業當員工宿舍.... 大部份推銷不出去你的想法是一定的坪數由政府配給不用錢.... 其實就是眷村模式如果像眷村,大家用佔的用搶的但變成了大樓後;..... 又變成了蚊子館了因為大家想住;但不想負擔管理費,公共電費 ...其實之前無殼蝸牛的抗爭,以及六萬元一坪的口號推出政府也有很多方案跟著出來,不是沒有做為說穿了;不是房子不夠住,是大家就算到街上去抗爭也不願屈就口袋;要住就要住豪宅蓋平價住宅反而賣不出去建商當然比奢華,反而愈高價愈好賣
加肥貓 wrote:我有個很簡單的想法,就是限制每個人能登記擁有"住宅"的數量, 譬如說每人只能登記擁有兩戶,商業用的就不在此限, 避免投機客炒作到住宅市場,不過我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吧... 純幻想 這個方法沒有用。第一,一個家庭成員假設有3人,至少就能登記到6戶。就已經超出現實....第二,對投資客而言,有個東西叫做"人頭"。一個人頭"同時間"2戶,也夠用了...
這個問題太難解了...並非沒有相對便宜的房子。但,大家都想住好房子(交通好、機能好、學區好、景觀好、設施好),那怎麼辦??最後當然只能比價,價高者得....以大台北來說,買不起台北市,外圍還有板橋、中和、三重、新莊...再買不起,還有土城、三峽、林口...10萬以下的公寓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