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我的太陽能發電1萬度/2年]


patrickchu37 wrote:
我們社區180戶有1...(恕刪)

patrickchu37 wrote:
我們社區180戶有1...(恕刪)


很抱歉 因為現在的大樓 為了外在美觀有屋凸造型 一般銀行團不接受補助貸款

要安裝請自行付費

ps 屋凸 會遮蔽日照率

swo13 wrote:
版大您好,我是在北部...(恕刪)



銀行團補助貸款 只接受台中以南(含台中) 因日照率

要安裝請自行付費

jml0026 wrote:
我查到的智慧型電網用...(恕刪)

電力這種產業,一般在經濟學上稱其為自然獨佔產業。原因無它,因為管線網路成本以集中一間是最經濟的。現在智能電網想要改變這種一元化的輸配電模式,網路成本一定會大增的。
而且,其實大型電廠發電是比中小型電廠發電更有效率的,弄一堆小型電廠,電的生產成本也會上升。

lulalla wrote:
其實大型電廠發電是比中小型電廠發電更有效率的,弄一堆小型電廠,電的生產成本也會上升。

個人以為,電的生產成本不會只是單純電廠規模大小而已,不看物料成本,台灣這種集中式的大型電廠,光是輸配電的損耗就相當驚人了。且為了遠程輸電,必須升壓(損耗),再降壓好幾次(又是損耗),相對於小電廠的"較低"效率而言,在計入輸配電的損耗下,大電廠就一定比較划算?
看完後整篇文章後, 心得是

1. 台電不是笨蛋雖然買電價比較貴, 但不表示裝太陽能發電的人可以獲利賺錢
2. 台電的電價便宜因為補貼政策, 與太陽能發電或是核能發電無關
3. 各國的發電成本都是比售電還貴的, 理由是電是民生必需品, 要照顧所有人
4. 台電買太陽能發電的電價與自己發電的成本其實差不多, 所以不存在多賠的錢問題
5. 台電發電除了發電要用的燃料成本以外還有建電廠與維護的成本, 所以太陽能發電
本身是在減少台電在夏季用電尖峰時的發電度數, 以及為了這個一年發生不到幾次的
用電尖峰需要去加蓋電廠的成本
6. 任何的替代能源都是在減緩依賴核電, 火力, 水力發電的繼續投資與建設. 發電越多元
供電的替補效果就越好.
jml0026 wrote:
個人以為,電的生產成本不會只是單純電廠規模大小而已,不看物料成本,台灣這種集中式的大型電廠,光是輸配電的損耗就相當驚人了。且為了遠程輸電,必須升壓(損耗),再降壓好幾次(又是損耗),相對於小電廠的"較低"效率而言,在計入輸配電的損耗下,大電廠就一定比較划算?

至少有一個最小經濟規模,差不多在幾百MW以上,才是合理的發電廠。
如果小型電廠比較經濟,那些電力民營化的國家不會去蓋幾百MW起跳的大電廠了。

還有,小型電廠一樣要拉輸配線路,你以為不用升降壓?
電廠與輸配線路的佔地面積不會因為你發電量小就比較小。
最近對自宅裝設太陽能發電設備感到興趣,
看完這一系列文之後希望能請教熟悉相關知識的版友:

1. 不同的太陽能模組(單晶矽/多晶矽/薄膜/聚光型/染料敏化等等)轉換效率不一,
目前台灣哪些業者有提供轉換效率高的產品?還是只能選擇裝設單晶矽/多晶矽模組?

2. 同樣的太陽能模組(例如多晶矽),各家業者裝設的轉換效率應該也不太一樣吧?
即使使用同一廠牌,也許某些業者拿到的是舊款的產品(協助廠商清庫存?),
轉換效率也可能有所差異。如同前面板友提到過的,越晚裝台電購電費用就越低,
應該要裝設效率越高的產品才比較有意義,如果晚裝卻裝到上一代的產品就很冤了。
因此想請教有沒有人知道哪一家業者裝設的產品效率較佳呢?
或者哪裡可能可以找到相關資料或評比?

Jay06 wrote:
最近對自宅裝設太陽...(恕刪)

你可以到「百萬屋頂太陽計畫辦公室」瞭解詳情,記得那邊也有可以推薦廠商。
至於轉換效率,你只要看額定功率與太陽能板的大小比值就可以知道轉換效率了,在一定的額定功率下,轉換效率愈大,能板所佔的面積愈小。
IBM新型太陽能發電裝置 效率提升2000倍: 2013年的消息。現在不知有無更好....
http://pv.energytrend.com.tw/news/20130423-5945.html
電能與熱能均利用,兩者相加,總和能源效率高達80%。IBM更認為未來此裝置的發電成本可以低到每度電10美分,甚至有機會與成本相對最便宜的燃煤發電(每度電5~10美分)競爭。

俄羅斯石油大亨砸4億歐元 投資太陽能產業: 2015.05消息: 如果太陽能不好, 靠賣石油的大亨為什麼會投資太陽能?
http://pv.energytrend.com.tw/news/20150529-11392.html

ander123 wrote:
IBM新型太陽能發電裝置 效率提升2000倍: 2013年的消息。現在不知有無更好....
http://pv.energytrend.com.tw/news/20130423-5945.html

廠商的新技術新聞稿聽聽就好,
原本計畫2014年要進行原型機測試,2015-2016試運轉,2017商轉,
但是原型機拖到2015年才蓋好,搞不好2020年之前都無商轉可能。
http://www.airlightenergy.com/biasca-research-facility/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