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hsia wrote:
以頂樓來看 漏水出現的點在那邊呢
可以用紅圈標一下嗎
標準答案是整個屋頂都圈起來。
水無常勢,
只要有通道形成,重力、加上毛細現象,
在肉眼看不到的通路,就能產生滲漏水的狀況。
所以,不用問哪裡有漏水,
答案是哪裡都可能漏水。
醫生怕治咳嗽,
泥水匠怕抓漏,
這句諺語,不是開玩笑的,
而是赤裸裸的經驗談。
常見的漏水原因,包括不同材料之間的介面,
比方浴室地板漏水頭周圍,因為填縫填不好,就是很常見的漏水發生原因,
比方牆面的開窗周圍,因為嶼角補強不夠,地震時被震裂,
肉眼看不到,所以發生裂縫、造成漏水。
甚至,也看過包在牆壁裡面的鉛管,因為生鏽,產生裂縫,
或者,屋頂的防水層PU ,因為日曬脆化,產生裂縫...
等等等。
可能性千奇百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可能發生的。
特別是材料的老化,就比方塑膠布,理論上是防水的,
但,風吹日曬,時間久了,塑膠布脆化,就產生裂縫,
同理,所有的防水材,日子久了,都有破壞的可能。
就算是現在很多人喜歡用的,瀝青橡膠防水布,
理論上藉由其在高溫下具有流動性的特性,經常用來主動進行縫隙填補功能,
很多建築師喜歡用,但也經常遇過漏水狀況,
理由很簡單,過猶不及,
他的流動性,在部分斜屋頂的屋面防水上,
會過度自由的攤流,最後反而導致上部厚度不足,產生裂縫。
你可能會問說,只有斜屋頂會吧! 平屋頂應該沒這個問題,
理論上是這樣,但,也看過有人在屋頂用瀝青橡膠防水,結果上面再鋪設重的地磚保護,再然後,再在上面壓水塔,結果水塔太重,把瀝青橡膠都擠出去,下面反而導致漏水。
千奇百怪,五花八門,
防水是一個像是消耗品的東西,
定期就要更新奇效果,
基本功的部分,就是用構法,來降低水分停留在建築物表面的時間,排水要做好。
再加上材料的防水效果,兩相配合,達到建築物防水的效果。
你看看日本近代尚存的傳統建築,就很多可以參考的觀點,
比方茅草屋頂,厚重的表面稻草,目的就是在利用材料的重疊,讓大部分的表面水,
從屋面上面快速排除。
接著檜木皮作為表面防水層,
這類的工法,經驗上,沒有現代的防水材料,防水布啦、防水塗料啦,
但卻能維持40-50年的防水效果。
靠的就是材料的物理特性,讓水分盡快排出屋面。
同樣的構法還有雨淋板(魚鱗板),或者高架地板。
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以前多用構法來解決問題,現代則多用聚合材料來達到效果。
沒有絕對對錯,端看怎樣規劃、設計、以及日常維護。
1. 有空心水泥和舊防水層有些地方鼓起一定要刨除,也可直接用砂輪機刨除。
2. 針對有天花板有水痕找到頂樓相對位置、和水泥有裂紋,使用不織布加以覆蓋+底漆。
3. 底漆一定要厚,所謂的厚是要讓漆吃進水泥,有不織布地方要重點處理。
(我有針對四周牆角特別處理)
4. 中層針對有不織布地方一樣要厚,切記,排水孔要做斜坡處理。
5. 面漆一樣厚。這邊有一重點:不是只有地板塗,要上牆面,防止從牆面往鎮滲水。
6. 做三層PU層,防水效果好,要看天氣做;我自己DIY分5天 在白天高溫30~35度,夜晚施作
DAY1:清潔+水洗。
DAY2:晒乾
DAY3:上底漆
DAY4:上中層
DAY5:面漆
7. 我的習慣,面漆平均2年我會重新上漆,延長防水層的壽命。
PS:屋頂本來就是要防水,我不會用水面漆。三層太麻煩,你可以改用二液型(油性),效果也是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