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肥安 wrote:
拜託喔 設系共地本來就是要把綠色跟白色接一起
這樣才有安全的用電迴路
L1 L2 N G
紅 黑 白 綠
那位大大會不會是把紅或黑當成白了
說了一堆
重點是趕緊請專業的水電師傅幫忙查修 才是正軌...(恕刪)
就是接一起才漏電跟爆炸....沒爆是賺到了剛好l/n/g沒反掉,若內線沒錯就ok雖然ac沒有+-分別.........n相跟g系統接地要分開
在學校實習課還做實驗玩看看....當然放煙火
L1110V
L2110V
N0V
G0V

L1+L2=220V+G線,偷懶的會用白色方便修改110V<其實只要拿黑的就好>
常跑工地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做法
也有很傻眼的110V電管內也穿電話線一起共管
當然我把他抽掉拉
這建案也是整修屋發生漏電短路..100A的一開馬上NFB跳掉
後來重新打入接地棒才解決
=========================================================================================
1. 中性N極(通常白色為線),因為方便連接,故用(N)銅板,主要為傳導電流,依電工法規,最好入戶線後再做系統接地(因為有可能線距長,須多重接地,避免電壓浮動),也就是會一條綠色線接到(G)銅板,作為系統接地。此綠色線,不能傳作為電流傳導,只作為與大地同位之連接。所以該條綠色線稱為"接地導線",中性線白色線稱為"被接地導線"。
2. 該配電箱,鐵外殼也有一條接到(G)銅板,作為設備接地。
3. 所有三孔插座的G孔,都有一條線色導線,作為設備接地用,與電器的外殼連接。此綠色導線,會被到(G)銅板。
4. (G)銅板收集所有線色導線後,最後有一條接地線線,須依電工法規之處理規定,打銅柱(或其他接地處理)下大地,接地電阻依第三種接地規定。
(一)接地棒直接打入法:接地銅棒直徑 10~14mm,長度以銜接方式,建議長度約 3m~4.5m,地質以土為佳,石塊混和地施工較難。銅棒打入土中離地表 50~75cm 即可。
(二)深埋式接地法:此方法適用於地表深層部導電率較高之場所,或是接地施工場所較狹窄之場所,由於需使用挖土機,所以施工費用較高。另外接地棒及土質無法緊密,使得導電率欠佳,所以埋設之前可在接地棒緣填充導電性物質 (偏方:食鹽、木炭、水)。
(三)接地板埋設法:金屬板以水平或垂直之方式約 50~75cm 深度埋設,埋設時特別注意金屬板必須與土完全接觸,以確保導電性。
接地金屬棒 (板) 埋設完成之後,為了減少接地金屬與大地之阻抗,可在埋設接地棒或接地板之上方澆以尿素與水之混合液或是石炭水等,以保全導電性到最佳。
接地點的配線:配線時必須考慮 (1) 配線的誘導係數 (2) 導體容積等相關因素,(此因素本文暫不考慮)。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導線越短越好,盡可能不要讓導線出現彎曲或曲折現象。接地工程完成後切記請勿與其他家電共用接地點,以免引起家電故障。
而建築物接地內容包括電信接地、電力接地與避雷接地,其間可搭配PEC裝置,功能說明如下:
在暫態情況下建立一接地等電位對人員和設備之安全而言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將建築物之避雷接地、電力設備接地、通信和電腦等接地分開是很普遍的,這種做法在正常運作之情況下是令人滿意的;但當雷擊或其它暫態電壓發生時,各分離的接地系統間產生電位差是不可避免的,這種電位差可能進入建築物,破壞室內設備或造成人員之傷亡。
等電位箝制器(Potential Equalization Clamp)通常呈開路狀態,但當其兩端之接地電位差超過PEC之崩潰電壓(在暫態情況下)時,則PEC馬上呈短路狀態,致使所有接地系統造成等電位,藉以保護人員和設備。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35&t=835112&p=1
[DIY分享] 接地自己來(自己打接地銅棒)
樓主可以參考一下這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35&t=3525127
把供電的插座盒打開(尤其是機上盒那個 然後記得開插座前這一區插座的總開關得關)
看看接地孔是不是有線短接到水線(白色線 進牆)
如果真是如此
答案就是裝潢時的電工該接的不接 還亂接 >"<
根據樓主轉述其客戶的說法 - 常被電到
可能是裝潢前也沒拉地線
長久以來被靜電所苦 記憶深刻
所以特別在這次裝潢時要求接地
小妹大膽研判 裝潢時請的那位電工
人可能不錯 想幫屋主解決這個問題
無奈該電工極可能是從
"習慣省拉綠線工師傅"那“半路出家"來的
異想天開 把接地孔拉去接水線
如果室內插座都是同一個水電做的
那還是請樓主客戶把裝潢的水電叫來售後服務一下^^"
接地孔接水線的線都得撤
至於靜電的問題... 還是要全室拉地線才能有效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