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水塔必須是一進另一個出
這樣才能保證所有的用水都有經過過濾
否則就會有部分的用水沒有經過過濾
還有濾瓶千萬不要橫放
橫放的話還要另外找材料來支撐瓶身
不支撐的話整個瓶重加水重只靠螺牙吃力
又不像直放是均勻吃力
會有不小的力矩產生
牙口可能很快就會壞了
有支撐的話以後你換濾芯又會很搞工
物理上有所謂的虹吸原理
即使水塔的水位低於濾瓶
水還是會被吸過去
所以不用擔心濾瓶瓶身太高
這時候濾瓶就像是虹吸管
乾淨的PP棉濾芯阻力很小,不用擔心阻力問題
至於發現有被沖出來的組織 這是指活性碳嗎?
我用的PP棉沒發現過這種現象
活性炭的話 有的碳會被沖出來 產生黑水
所以有的人活性碳之後會再加一道pp棉
不過水塔中間我是不建議用活性碳
第二個水塔的水沒有氯氣容易滋生細菌
我也不建議用樹酯交換濾心
那種東西大概兩三天就沒效果了
你不可能兩三天就跑去換濾心吧
要插電可以自動沖洗的離子交換又很貴
我比較建議用複磷酸鹽
我DIY就是用複磷酸鹽
強調這種有什麼意義
除非屋主有特別交代
不然我還真懷疑哪個天才會在兩個水塔上做聯通管
然後又把進出都放在同一個水塔
這種做法另一缸幾乎等於死水
那是會發臭的
這種說法一般人都會當成在辯解在聽
再者
聯通管的作法在沒有其他設備下
進水塔其實僅僅是在稀釋出水塔的舊水
就算一天用光一個水塔量
(不是一下子將水塔的水全排出)
(或是A塔用完自動切換B塔出水)
不見得進水塔原先的舊水有被跟著排出
水中會有藻囊漂浮
就像沖廁所有時排泄物僅在水渦中打轉沖不乾淨
再衍生點說
其實過濾組應該通通都要放在通往屋內的出水塔的出水管
畢竟過濾後的水易生菌也易生藻
即便將5微米PP綿放在入水塔,CTO裝在出水塔口
過了PP棉在出水塔長大的藻變成會去塞CTO
高價的CTO主要作用在吸附化學物質
倒變成PP棉在使用
有錢到拿CTO當PP用
怎麼想都奇怪
osyahkim wrote:
有點看不下去強調這...(恕刪)
你的說法僅成立在利用自來水壓做臨時蓄水的一樓蓄水塔會成立
因為入水壓力一直存在,水位會一直保持在高水位(利用浮球控制)
所以第二水塔的水只會有很少的流動
因此在一樓的蓄水塔,根本不該使用雙水塔的設計,要增加蓄水量應該要用單一大水塔。(或是要特殊的進水設計)
但如果是在頂樓的供水水塔,利用抽水馬達跟液面浮球控制補水的話,就完全不是這樣
一般建物,如果頂樓原本的水塔太小,用戶想加大水塔
有兩個方案,一是把舊水塔拆了,換一顆大水塔
另一是直接再加第二個水塔,兩個水塔中間用連通管接起來。進出水都保留原設計,就會有雙水塔但進出水都在同一邊的結果。你看很多透天屋頂如果有兩顆水塔的,這樣的設計佔極高比例。(因為只要固定新水塔,加一根連通管就收工,誰要去改進出水?)
當左邊水塔進水時,連通管會讓兩邊水位保持等高,因此新的水也會流入右邊水塔
當左邊水塔在放水時,同樣的,右邊水塔同時也會供水,左右兩邊的水塔是同步進、出水的。並不會有右邊水塔變成死水的狀況
所以你確定樓主的雙水塔是放在一樓的進水水塔,還是放在頂樓的供水水塔了嗎?
你講的南轅北徹
甚至在打迷糊仗轉移焦點
剩下的你自己玩吧
不跟主題有關的我就不回了
反正大家都確定你講的笑話會一直都在



yagami7215 wrote:
你的說法僅成立在利用自來水壓做臨時蓄水的一樓蓄水塔會成立
因為入水壓力一直存在,水位會一直保持在高水位(利用浮球控制)
所以第二水塔的水只會有很少的流動
因此在一樓的蓄水塔,根本不該使用雙水塔的設計,要增加蓄水量應該要用單一大水塔。(或是要特殊的進水設計)
但如果是在頂樓的供水水塔,利用抽水馬達跟液面浮球控制補水的話,就完全不是這樣
一般建物,如果頂樓原本的水塔太小,用戶想加大水塔
有兩個方案,一是把舊水塔拆了,換一顆大水塔
另一是直接再加第二個水塔,兩個水塔中間用連通管接起來。進出水都保留原設計,就會有雙水塔但進出水都在同一邊的結果。你看很多透天屋頂如果有兩顆水塔的,這樣的設計佔極高比例。(因為只要固定新水塔,加一根連通管就收工,誰要去改進出水?)
當左邊水塔進水時,連通管會讓兩邊水位保持等高,因此新的水也會流入右邊水塔
當左邊水塔在放水時,同樣的,右邊水塔同時也會供水,左右兩邊的水塔是同步進、出水的。並不會有右邊水塔變成死水的狀況
所以你確定樓主的雙水塔是放在一樓的進水水塔,還是放在頂樓的供水水塔了嗎?...(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