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F 2017 9月 全聯換購炒鍋 好沾 好不好用

Wang4451 wrote:
建議冷鍋冷油(油要將鍋面繞一圈鋪平)後再+小火直接打🥚煎,翻面也是要等一會時間等底部金黃色後再翻面就不會沾了


雖然我從未沒買過此品牌鍋具
(但我有一WMF湯鍋贈品)

我認為 若不是"多層複合鋼"炒鍋

請試試採用~冷鍋冷油~方式

=> 冷鍋時(鍋具內無多餘水份/若有請拭乾即可)下油

=> 潤鍋(鍋底 潤油後OK)

=> 開啟爐火/中火熱鍋 => 直到足夠熱度為止(即呈現所謂太陽~油紋~時)

=> 調至最小火火力

=> 下食材

=> 開中小火...

.....大致上依此(雷同此方式)操作 應可改善....


我姊和我母親 都用這品牌炒鍋 還蠻耐用

而我不是買這品牌 我買是單柄中華炒鍋喔!

Kelly920925 wrote:
請試試採用~冷鍋冷油~方式
=> 冷鍋時(鍋具內無多餘水份/若有請拭乾即可)下油
=> 潤鍋(鍋底 潤油後OK)
=> 開中火熱鍋 => 直到足夠熱度為止(即呈現所謂太陽~油紋~時)
=> 調至最小火火力
=> 下食材
=> 開中小火


不知是否為筆誤??
您建議這方式,應是熱鍋熱油,和版主的方法其實一樣
940245 wrote:
不知是否為筆誤??
您建議這方式,應是熱鍋熱油,和版主的方法其實一樣


不一樣喔!

冷鍋冷油 操作步驟概略為下:

1. 冷鍋冷油(冷鍋時 下油)之後

2. 才熱鍋

3. 熱鍋至一定高溫後
才調降至最小火力(您要熄火也OK/若不嫌麻煩)

4. 下食材

5. 調高火力烹煮

///鍋具冷鍋時///倒入油品///
即是冷鍋冷油意思喔!
原來是這樣,
我原的理解是下食材的時間點。

不過按您的說明,
和熱鍋熱油很像,
差在您鍋沒燒那麼熱,
下食材時將火轉小
940245 wrote:
原來是這樣,
我原的理解是下食材的時間點。
不過按您的說明,
和熱鍋熱油很像,
差在您鍋沒燒那麼熱,
下食材時將火轉小

我也是冷油熱鍋
(鍋有水份等水份蒸發了再倒油)
廚師是冷油大火熱鍋後倒回去再加上冷油
賣白鐵鍋的現場教的是
冷油大火熱鍋冒煙後
轉小火等油煙沒了再下鍋
940245 wrote:
差在您鍋沒燒那麼熱,
下食材時將火轉小

影片 是我隨意找來的概略操作

簡略示意說明而已呢

那 不是我拍的影片 肯定有啥誤會

......................................................

總之 既然原本採用方法不OK

可試試"冷鍋時 即倒冷油"的方式無妨啊

加熱至一定高溫(出現哈密瓜油紋)或高溫油紋OK正確

然後離火或待鍋具降溫.... 才下食材

oiio wrote:
廚師是冷油大火熱鍋後倒回去再加上冷油
賣白鐵鍋的現場教的是
冷油大火熱鍋冒煙後
轉小火等油煙沒了再下鍋

以上描述均沒錯 沒有絕對一定得怎樣

不同材質款式 用法也許不同

我中華炒鍋(絕版了)即不適合空燒
(不然鍋具易損壞)從來都必需冷鍋時倒入冷油喔

至於詳細操作方式 請自行斟酌拿捏了

Kelly920925 wrote:
影片 是我隨意找來的...(恕刪)


了解的,謝謝您
要達成所謂物理性不沾,需要穩定的熱源保持不沾狀態,因此鍋具的厚度越厚,就有足夠的熱容量去穩定溫度。

所以大家才會覺得操作上鑄鐵鍋(鍋底最厚)優於不鏽鋼鍋。

至於全聯的這季商品....依個人經驗,看到鍋底的厚度,就不會太期望他可以容易達成物理不沾。

鍋子的熱容量越低,要達成物理不沾就越不穩定。同一支鍋甚至你好不容易掌握煎蛋的火侯了,換一條大一點的魚又黏到爆炸。

雖然大家很推崇物理不沾較為健康與養生,但要達成的代價就是鍋體重量、養鍋跟操作技巧要熟稔。


這個鍋子拿回家的那一天起噩夢

根本沒網路上說的那麼好用

姑且不論沾不沾鍋的問題

重點是清洗非常困難,且不能使用鋼刷

家中兩位數十年經驗的大廚

都搖頭嘆氣

沾鍋問題可以靠技巧解決一部分

但本體清洗問題

簡直是麻煩透頂



之後免費我都不要
遵守熱鍋冷油原理保證不沾
loveyou3q wrote:
小弟本人在2017...(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