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的確不能完全等同於金融商品,但差異點只在於「步調」而已。
房地產景氣總是落後金融市場或總體經濟指標8~18個月,原因就在於賣方遇到空頭市場時,總是很難馬上接受,買賣雙方就僵在那邊,成交量馬上一落千丈(買賣價差那麼寬,誰都不願讓步咩…),總要到某個「確認」市場真的很慘的信號出現(那就是投機客和那些開始要繳本金還款的人斷頭時,或是建設公司撐不下去時),直接有人去丟Bid Side,那自然就會真正開始下修,市場也真正有落底回春的機會。這是在成交量不大、價格不透明、資訊不對稱的市場中很常見的循環。房地產之所以能撐比較久,就是因為它不像金融市場,天天都會被「市價評估」,可是一旦新的市價出現,剩下的就由人性去自由發揮吧。這不是狠不狠心的問題,這就是任何商品市場的常態!
對買方而言,等一等是無傷的。就算等錯了,房價竟然不漲反跌(這不是因為經濟復甦,而是因為錢不值錢的「資產通貨膨脹」),那大不了買貴一點,至少確定買進的資產是在上漲的趨勢中。如果貿然進場,把寶貴的現金給花掉了,甚而在不該擴大信用時擴大了信用,導致財務吃緊,那才是最大的風險咧。
危機入市,不急在一時。君不見SARS過後,股市大漲了大半年,房價指標才在2004年第一季開始向上爬。這個事實去查一查房價指標就一清二楚,買方有的是時間。我指的是大環境、大方向,至於對個案或區域情有獨鍾的買家,那就去PAY你該PAY的稀有性價差吧,這是市場機制……
我真的不是房地產專家,但在金融市場打滾這麼久,還是FOLLOW TREND才駛得萬年船啊。股票有所謂「新手死頭部,老手死反彈」,房市連個反彈的影都沒有,時間絕對是站在買方這邊的。小小淺見……
TRAGANT Jack wrote:
我只買我可以負擔的房子,其他的因素就是取跟捨...(恕刪)
就是這樣.
最近才收到上一年度的扣繳憑單, 原來我現在房子的總價只需我們夫妻不吃不喝兩三年就可以了.
當年, 朋友們都買至少台北巿1500萬的房子, 地點當然比我現在的房子好太多了.
自己也有這個衝動. 還好家裡的長輩堅持要求我們別買超過1000萬的房子.
現在, 看看外面的世界, 這才了解到他們的苦心.
理財的人都說要存有6個月的現金應急, 房貸不要超過總收入的1/3, 保險不要超過收入的1/10.......
其實這些聽聽就好.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不少人應也有做到這一點.
但經濟如果不再好轉, 這些原則都不管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