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_hci wrote:
如果小小永和有三條捷運系統過...你想想..自住對你有差嗎?...(恕刪)
等真正蓋完再來說吧 , 光一個景平路上的東西向快速道路就蓋了多少年了?
小弟住家旁一公里以內就是捷運站預定地 , 三年前預定到現在還是預定地.
小弟女兒(快滿2歲)應該有機會挑戰大學畢業時三條捷運蓋好完全通車了.......

在沒有真正動工之前 , 一切都是有變化的...君不見台北捷運蓋多久....

再說了 , 目前針對的是槓桿操作/泡沫炒作過高的建商與投資客......

又 , 自住有沒有差?跟小弟同一個巷子內的一對夫妻買房屋花了530W(投資客裝潢).
相同的條件只有門牌號碼差幾號/小弟住家需要重新裝潢 , 小弟買415W.請問這樣有沒有差?
差額拿來裝潢應該可以做很好的裝潢了 , 而且說不定還可以附家具勒....
出來混 , 遲早要還的
>>>
其實我是個不太會跟人討價還價 , 也拙於說話的人
雖然這間房子有中間人”房屋仲介”
但整個交易過程 , 感覺房仲都像個傳聲筒 , 雙方也一直在價格打轉 , 堅持己見
屋主因為巳經移民 , 房子交由其未嫁的妹妹及母親處理(住在裡面) , 但決定權仍在屋主
所以當我跟仲介要屋主國外電話時 , 仲介也樂於給我直接溝通
>>>
購買前我也是作足了功課
從土地及建物成本分析法: 調查土地(85年)一坪約10萬 , 建物成本一坪8萬元(別墅較貴)再扣折舊
到市場分析法(房子的預售13W , 蓋好時的買賣行情15W , 目前平均出售價格14W~20W等比較..)
收益還原法(調查社區的出租行情 一坪約300~500視裝潢) 等
去算出合理的購買價格約為870W~1000W(出價1000W)
還有賣方的各種信用及背景調查(職業病吧~負責放款徵審及法務催收工作)
>>>
當然我也不是 , 死心眼的只看這間房子 , 這期間也是不斷地看 , 比較~(得之我幸 , 不得我命心態)
但看來看去 , 還是比較喜愛這間~ (雖在同一社區 , 房子的景觀及設計裝潢都會有差異)
春去秋來的 , 從訴之以理(各種市場調查 , 分析法)溝通….
動之以情 , 表達個人對這間房子喜愛的感覺 , 購買的誠心 , 年輕財力之不足
但屋主最後也謹同意 , 由1400W降為 1200W為下限(言談中增加出價為1100W)
許久後 , 我提出了折衷方案: 購買價1150W(+50W為前一年資金抽回,轉定存的利息收入),
購買後房屋無償供屋主母親及妹妹住一年(另訂租賃合約) , 充抵價差部份
屋主也可以利用這時間 , 慢慢幫家人買另一間小房子安置
>>>
屋主的母親跟妹妹 , 都是很善良有禮的人
每次去拜訪她們 , 都招待我 , 自己榨的果汁 , 點心
所以我也很放心 , 房子買了後交給她們保管(當然租賃合約也有明載要盡善良管理人責任)
後來她們也只住了半年多~
>>>
我很討厭 , 買賣雙方的那種猜測及彈性空間
所以去年9月幫老板賣豪宅時 , 對所謂”開價”跟”底價”
感到很不以為然 , 好像把買屋的人都當作”盤仔”的感覺
但事實上 , 現代人可都是跟我一樣 , 作足功課
最後的成交價 , 也跟原本我預測的…非常非常接近
總之”市價”7500萬的房子 , 在六個月內成交了
>>>
買賣房子很難?! 但好像也不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