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為想跑上山,甚至開進林道(郡大林道...之類的),所以一定要是底盤較高的休旅車。
2. 怕會受困在地形裡,所以最好要四輪驅動。後來研究了四輪驅動的抓地力,更堅定四驅車的目標。
3. 可能會睡在車上,所以後座要盡可能完全攤平。
4. 其他條件相同的的話,以主/被動安全性配備為加分考量。
就這樣,接下來就可以列出幾項候選名單。
檯面上的選擇都仔細考慮過很多遍,各家的優缺點也都打聽了;大家的得分都差不多。
和人生很多重大決策一樣,最後決定的關鍵卻往往未必純然是理性運作的結果。
最後得到的結果是SUBARU XV。為什麼是SUBARU呢?
因為這個名稱指的是「昴」,天上的昴宿星團
![[開箱] 2015 SUBARU XV 2.0i-S](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509/mobile01-349b0b313e9664121c666a5c80009f47.jpg)
不是你...

日本富士重工的汽車品牌。

於是就牽了一台SUBARU XV2.0-S回來

這個顏色是「晶鑽藍」
本來最屬意的是橘色,不過家人反對太搶眼的顏色,就挑了第三順位的藍色。
(第二順位是白色,但白色感覺不是很好養護)

2015年式,外觀最明顯的差異是頂上的行李架

正面另一側

個人最喜歡的是它的車尾

帶點肌肉感的線條,增添了整部車的越野帥勁
又不失在都會中穿行時能吸引目光的現代感

車側
這外型其實和IMPREZA幾乎一樣,不看輪框或忽略高度的話乍看很容易混淆

齒輪外型的17"輪框
可說是XV最具特色的外觀亮點
原廠配置橫濱輪胎(Yokohama)

前輪與前方頭燈、霧燈
有頭燈清洗器

和屁股相比,車子前方似乎比較沒有什麼特色

自動感應式的HID大燈

車子正前頭
六角形的水箱護罩,是SUBARU線型車款的共通外型元素

車側後視鏡
放置在車門上,可以增加A柱附近的視野
最近看到不少新車都是這樣設計。

電動收折式後視鏡
不過它的電力要啟動引擎時才有效
剛開始往往熄火後才發現忘了折合,只好再發動一次好把它收起來

好看的車屁股
後擋上有配置車頂擾流板

輪圈外是所謂的防刮輪拱飾條
乍聽之下以為是什麼神奇的材質
其實只是如果刮到可以獨立更換輪拱的設計而已。
飾條的紋路彷碳纖維,看起來頗具質感

再來幾眼屁屁


SUBARU的六星廠徽
選定SUBARU之初其實還曾遭家裡強烈反對,畢竟在台灣的代理名聲實在不能說算好
不過在帶家人實際到高雄的經銷廠參觀、試乘之後,這份疑慮就消除了
很順利地迎來這部六星成員

XV銘牌
那為什麼是XV呢?畢竟SUBARU也還有Forester、Outback兩部休旅強打
我的著眼點也滿奇怪的:
一是Forester車身較高,恐怕會影響山路上行駛的安定性;
因為自己會暈車,如果開車開到暈就不好了
而XV除了車高較低,難得的是底盤與Forester一樣都是220mm
二是Outback車體較大,怕會影響靈活性。
與之相比XV車內空間雖明顯小了幾號,但要在裡面睡覺還不是問題
因此XV就這麼出線啦

SUBARU Symmetrical AWD銘牌
關於SUBARU的四驅技術就不用多說了
(其實是開到目前還沒遇到深刻的感受)

再來一眼前方視角

這個角度要說它是硬皮鯊也沒人會懷疑


(場景協力:曾文水庫)

車內樣貌
這個我不會拍...隨便交代一下就好
主機使用7"觸控式螢幕,不過這台主機播MP3時無法顯示中文,日文居然也無法。
此外也沒有GPS導航。據說原廠日後會引進,可以加裝
對我這個在出發前背地圖的地理男子漢來說車用GPS是不需要的啦,
所以這明顯輸人一截的缺點於我來說無足輕重。

其他的配備還有ASS(屁股?!)自動怠速熄火、免鑰匙按鈕啟動、雙區恆溫空調、
定速巡航、方向盤換檔撥片、駕駛座八向電動調整座椅、七安全氣囊(含膝部)...等

車內後視鏡上掛的是贈送的行車紀錄器
不但有行車紀錄的功能也加寬了後視鏡的角度
但是有個明顯的缺點:這台車的後視鏡已經比較低了(因為上方有雨滴/光線感應器)
加裝了這麼巨大的後視鏡之後,駕駛右前方的視野就少了一大塊
雖然不至於影響行車安全,總是覺得怪怪的

天窗!
以前小時候都是豪華車才有的天窗,現在也走入尋常百姓家了
不是全景有點可惜,但要拿來排風透氣是綽綽有餘了

乏善可陳的後座
除了空間還滿大之外也就沒什麼特點了
不若Outback有後座空調出風口,或如Forester那樣椅背可調
中間座位也不能放下來當扶手
但兩邊都有ISOFIX座椅固定座
中座的安全帶還是三點式的

後車箱一覽

空間不錯,可惜出口沒跟車尾切平

後座可4/6平躺

全躺下吧
未達完全平整,基本上還是有個角度
不過在裡面躺著過一夜應該不是問題
這樣就可以變身成行動旅館了

贈送的防水墊
底下空間藏有補胎劑和千斤頂

後車箱有個可拆卸的活動門簾

車門開啟

尾門不是電動的,但開啟關閉毫不費力

按鈕超多的方向盤
左邊那一區是車用主機的控制,如音量、選台/跳歌、切換音源,藍芽通話
右邊那一區是定速的控制
躲在後面的是換檔撥片、左下還有車上電腦資訊切換
以及雨刷、燈具控制的旋鈕和撥桿
不把說明書看個仔細還真是會讓人眼花撩亂、無從下手

1000公里保養

上架囉

乘機窺看底盤

銀白色的排氣管線、觸媒轉化器
另外也可以看到傳動軸、後輪的中央差速器

前方的引擎底下

變速箱,使用CVT無段變速
簡單來說就是像速可達機車一樣,用鋼帶連結可變矩的轉輪變速

後輪雙A臂懸吊
也可看到驅動軸,好像不是很粗勇的感覺

前輪麥花臣懸吊與碟煞

引擎蓋打開來

進氣系統總成
左邊那個盒子裡裝著濾心

機油濾心、水箱

傳說中的FB20水平對臥引擎
四缸約2.0升,最大馬力150ps,最大扭力20kgm

沾著雨水的後車燈好像有點sexy >///<

再看一眼銘牌

儀表系統
上方顯示行車時間,下方為距離

顯示ASS怠速熄火運作時間與省油預估值

時速

行車電腦
顯示Reset前平均油耗、此次加油平均油耗、油門開關(%)
油耗單位是L/100km,要換算成國人常用的km/L得除100
如平均油耗就是7/100 = 14.29km/L
和帳面規格滿相近的

四輪驅動與VDC車身穩定系統的運作即時狀況
不是很實用的資訊...遇到路面狀況的時候誰還有心來看這個

油耗的統計資訊

平均油耗與預估剩下里程

顯示時間與油耗
...到底是有多在意油耗...

實際駕駛的體驗,因為對照組只有家裡的老Honda Accoard,簡單分享一下
最大的驚喜就是穩定,不論是過彎還是巡航都和轎車沒什麼兩樣
回想以前坐別人休旅車時暈眩感立刻湧上來的情形,這台車真的是十分穩定
唯有煞車踩得重一點而停止時還會前後晃動個幾下,只有這時才體察到它底盤高的事實。
此外得力於AWD,抓地力也十分穩健,體驗高速過彎成為我日常駕駛的小嗜好
還是要提幾個缺點:
1.原廠贈送的胎壓+抬頭顯示器雖然資訊豐富,妥善率似乎很不好...
因為小瑕疵乘著第一次保養進場想換,居然每個庫存品都有問題
2.怠速熄火時如果解開安全帶或打開車門就無法再發動
此時唯有打回P檔、踩煞車再重啟引擎
雖然是安全設計,但突然遇到還是會讓人手足無措
分享給大家。
2015/9/13
修正,補充與更新

感應式鑰匙不小心掉進馬桶裡...回家趕緊照說明書拆開來晾乾
很難拆...交車時技師建議保養時讓他們檢查電池就好,平常不必自己換
趁這個機會打開來瞧一瞧
下面是機械式鑰匙;電池沒電時可緊急使用
上排右、中是前後外殼,左邊是有晶片、按鈕與電池的主機板
主機板夾在前後外殼中間的密閉空間裡,看起來有一定的防水性;打開裡面都沒濕

主板近觀;有按鈕的一側
這一面放在外殼裡,和按鈕之間還夾了一層矽膠層
賦予按鈕比較舒適的按壓感

電池一側。使用CR2032鋰電池
左邊那個應該就是感應晶片吧

上中橫驗證這台車的性能

下坡時出現的極端油耗;其實等一下還跑出了3.0L/100km
平均來說,埔里到武嶺這段上坡,平均約是11~12L/100km
下坡則是約4~5L/100km

原先的介紹中稱後座乏善可陳,要稍微修正一下
中座是可以放下來當扶手的,上面還有兩個置杯架

此外三個座椅的頭墊高度也都可以調整

補充車門開闔角度
可以打得很開

應該有80度以上吧

後座變身臥鋪
放張睡袋示個意;其實以我170cm的身高躺在裡面就很窘迫了
這台車高度又比較矮,坐在「臥鋪」中頭抬不起來
而且地板面也很硬
要抱著逆來順受的心情才能在裡面睡一晚
話說回來,後座長度雖不夠,躺起來好像還比較舒服的樣子...

山路的駕馭感覺就不好說了;
畢竟除了家裡的老車,沒有其他比較的基準,也不曉得這台車跟其他車有什麼差別
不過有一點可以提一下:過彎時來自四個輪子的抓地力支撐十分明顯
以往沒信心高速通過的彎道,這台車都可以貼著雙黃線輕鬆過去。
此外再提一個bug:
這台車的車用主機接USB MP3時,每次開機都要花一些時間建立MP3裡的檔案目錄
上次放到哪一首的哪裡都可以記得沒問題,
但在檔案目錄整理好之前換下一首,或當前的歌已經結束的話,
就會回到第一個資料夾的第一首歌...
持續體驗中。